陷入“半图门”的西贝如何自救?
192.94 KB
4 页
1 下载
3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陷入“半图门”的西贝如何自救?
一场本可平息的争议,因为半张截图的曝光再度升级,西贝
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演变为企业信誉保卫战,甚至下步有可能
成为西贝的生存保卫战。
9 月 14 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被
部分公开,其中显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
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这番看似诚恳的道歉让许多人认为事
件即将平息。
然而,被截去的后半段随后流出:“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
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地帮西贝进步。”
这种“断章取义”的传播方式彻底激怒了罗永浩,他在直播间斥责贾国龙“双标”,称其“对其他顾客如初恋,对我却恶语相向”,
并扬言要“给西门子待遇”(暗指此前其与西门子的维权战)。看
样子,这两位不是在唱双簧为企业拉流量,而是真的要围绕预制
菜问题斗个天翻地覆。
一、信息不完整是企业危机公关的致命漏洞
这场因半图截取引发的舆情风暴,暴露了企业在信息碎片化
时代的脆弱性。西贝虽紧急澄清截图属实但强调“上下文被误解”,
但舆情已呈燎原之势。
第三方数据显示,事件中仅 6%的公众支持西贝,47%明确支
持罗永浩,剩余 28%质疑西贝的透明度。有报道称,自双方网络
口水战以来,北京西贝订单和满桌率已经下降 70%左右,可见群
众已经用脚和嘴做出了投票。西贝原本试图通过“开放后厨”
“上
线罗永浩菜单”等举措展现诚意,现在却因一张半图截图让所有
努力付诸东流。
这场危机揭示了企业危机公关的致命漏洞:任何不完整的表
述都可能被解读为“态度傲慢”或“逃避责任”。在即时传播的
社交媒体时代,企业每一条信息都需要经过精心考量,否则就可
能陷入被动应对的恶性循环。
二、预制菜认知差异与信任赤字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核心在于双方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根
本差异,这也是预制菜行业“信任赤字”的集中爆发。根据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中央厨房配送、门店最终烹饪的菜
品不能算是预制菜。西贝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使用预制菜,而是采
用“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复热”模式。
但企查查数据显示,西贝关联公司已申请多项预制食品专利,
且网购平台在售的 20 款西贝加热即食产品与线下门店的关联性
引发质疑。更耐人寻味的是,西贝联合创始人樊大卫曾公开表示
“仅馒头和黄馍馍从中央工厂配送”,而贾国龙却称“好菜全是
预制出来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困惑。
罗永浩和许多消费者认为,非现场制作的就是预制菜。这种
认知差异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透明度的强烈需求。中
国餐饮协会报告显示,超 60%的消费者希望餐饮企业公开制作过
程,但现实中,多数企业选择回避或模糊处理。
三、危机应对的自证陷阱
西贝对危机的初期应对可谓激烈且全面。贾国龙不仅宣布起
诉罗永浩,还公布了其消费明细(五人消费 830 元、菜品几乎吃
完),试图证明其用餐体验良好。
西贝推出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承诺
“不好吃可退单”;甚至上线“罗永浩菜单”
(罗消费的同款菜品)
供消费者验证。
然而,这些措施反而带来了更多问题。全国媒体到西贝门店
拍摄后,曝出员工操作不规范、厨师无证上岗等问题,进一步损
害了品牌形象。西贝不是国际闻名的在全球开连锁店的巨型企业,也不是像某些敢给员工开几万块钱月工资的企业,这个企业难道
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和正规化程度吗?即使管理再严格,不知
道自己的员工在实际操作中会如何做吗?敢如此开放自证清白,
是西贝高层自信过头需要付出的代价。
所以,西贝的开放式应对策略反而让自身陷入“自证陷阱”,
即使强调工艺透明、价格合规,甚至愿提供财务数据自证清白,
公众仍认为其公关方式强硬、缺乏共情。消费者对西贝“价格贵”
的吐槽,本质是对“预制菜溢价”的不满,企业使用预制菜却按
现制菜定价,需要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来弥补心理落差。
四、透明化是行业唯一出路
西贝事件为预制菜行业敲响警钟。在 7.3 万家预制菜企业激
增、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已
从“可选需求”升级为“刚性需求”。
标准细化与强制披露: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未来,预制菜
的定义、范围及信息披露要求需进一步细化,例如要求菜单标注
“中央厨房预加工”“复热即食”等关键词。预制菜的“身份”
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
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给行业的启示将长久回荡:在消
费者主权时代,透明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