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监管如何斩断“监守自盗”的黑手
241.25 KB
4 页
1 下载
3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医保监管如何斩断“监守自盗”的黑手
2025 年 9 月 14 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第一批典型案例
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济仁中医医院的骗保案尤
为引人注目。
图片来源:搜狐网
通报称,2025 年 3 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保局检查
发现,该市巴林左旗济仁中医医院 2023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 204 万元,其中 6 名医务人员参与
伪造 CT 及 DR 检查报告单 67 份,虚假病历 50 份,欺诈骗保
20.3 万元;医务人员伪造在本院住院记录欺诈骗保 9.03 万元。
医务人员的骗保方式多种多样,甚至会有医务人员因雷同病例被暂停医保支付资格,可在资格恢复后他们竟会再次顶风
作案,继续参与更为严重的欺诈骗保活动。
事件一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和讨论。大家关注
讨论的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骗保手段恶劣与监管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这起案件不仅性质恶劣,也反映出医保基
金监管面临着隐蔽性强、发现难的挑战。虽然国家医保局已
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进行智能监控,但如何更精准、更及时
地识别诸如“模板式造假”、“挂床住院”等违规行为,仍
需持续探索和完善。
二、“驾照式记分”与行刑衔接并用的惩戒趋势
此次事件中,当地医保部门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
障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
行)》,对 6 名主要责任医务人员各记 12 分,终止其医保支
付资格 3 年;对另外 2 名医务人员分别记 10 分,暂停医保支
付资格 4 个月。这种“监管到人”的“驾照式记分”管理模
式,得到了舆论的较多关注和认可。它改变了以往主要针对
机构的处理方式,让直接责任人员承担相应后果,提高了违
法违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案已移交公安机关,公安机
关已批捕 3 人,取保候审 3 人。这体现了在打击欺诈骗保案
件中,“行刑衔接”机制的重要性。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
刑事责任一点都不能少,这样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三、骗保行为的多重危害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欺诈骗保行为,其危害是多重且深远的:
直接侵蚀医保基金:每一分被骗取的医保基金,都可能
意味着真正需要救助的患者面临治疗中断或生命危机。
破坏医疗公信力:医务人员参与骗保,严重损害医患信
任基础透支整个医疗行业的信誉。
推高整体医疗成本:骗保行为造成的基金损失,可能会
间接推高未来的保费或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最终由所
有参保人共同承担。
四、如何更好地守护“救命钱”
舆论普遍认为,守护好“救命钱”需要多管齐下:
强化技术监管: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提升智能监控的灵敏度和精准度,让异常数据无所遁形。例
如对雷同的图像、报告、病历等进行技术性监控和预警。
完善制度设计:持续健全并严格落实如医保支付资格管
理制度等,同时考虑对再犯累犯者实施更严格的行业禁入。
加强部门协作:医保、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需加强
协作,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形成打击合力。
鼓励社会监督:探索和完善内部“吹哨人”制度,鼓励
并保护知情人士举报,同时提高公众对骗保危害的认识。
总结
内蒙古赤峰这起骗保案,虽然涉及金额并非特别巨大,
但其性质恶劣、手段直接,再次为医保基金监管敲响了警钟。
它既展示了当前监管措施的初步成效(如“驾照式记分”和
“行刑衔接”),也凸显了未来面临的挑战。守护好人民的“救命钱”,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制度完善、部门协作和
社会共治,让每一分医保基金都真正用于保障人民健康。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