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火上浇油式”的舆情应对存在哪些问题?
361.56 KB
5 页
2 下载
5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西贝“火上浇油式”的舆情应对存在哪些问题?
近几年,餐饮行业“预制菜”话题持续升温,消费者对
于食品透明度和知情权的关注愈发强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9 月 10 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
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遭到西贝创始人、
董事长贾国龙的强硬回应。双方的系列交锋,在短短六天内
从一条微博迅速演变为全国性舆情热点,乃至上升到行业透
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中,
西贝在舆情应对中的一系列选择推动了舆情“火上浇油式”
的迅速发展,与其说西贝败在了产品问题上,不如说败在了
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上。
事件发展过程
从舆情监测系统展现数据来看,9 月 12 日及 9 月 13 日
是事件热度最高的两天,舆论持续聚焦西贝的公关手段、预
制菜的定义等进行探讨。9 月 15 日,西贝在微博发布“道歉信”,再度引发舆情回温。整个舆情发酵期间,#西贝 灾难
级公关##西贝道歉##西贝创始人称应对方式有错##西贝回
应停止开放后厨参观#等几十个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榜单。
事件热度走势
相关微博话题热搜
舆情应对的错误标本,错过止损机会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西贝多次做出了“错误选择”,
导致错过了转危为安,甚至“转危为机”的时机。
最初罗永浩的质疑初步引发舆论关注时,如果能够第一
时间主动公布供应链和菜品加工环节的透明信息,并通过概
念解读、理性分析等方式对公众进行相关概念的科普,承认
行业普遍存在的预制环节,并率先提出标注机制,不仅可以
澄清事实,还能引导公众理解行业现状,乃至将本次舆情转
化为推动行业规则完善的契机。
其次,在新华社发声后,西贝若能顺势调整立场,承诺
以更开放和透明的方式回应消费者关切,就能化解矛盾,但
随后暴露出的是西贝创始人及董事长贾国龙在微信中发表
的“黑社会”言论及西贝内部“1.8 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会议信息,表明其依然坚持对抗思路,而非对行业现状和消
费者关注核心问题的反思,错失了重获舆论理解的可能性。
另外,9 月 12 日,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多
家媒体记者到国内多个城市的西贝门店后厨进行探访直播,
曝出大量西贝后厨使用预制菜产品,以及“员工用不锈钢漏
勺疏通下水道”等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形成“曝光即翻车”
“自曝其短”的效果,引发系列次生舆情。而仅仅两天后,
9 月 14 日西贝就宣布暂停后厨参观。这种反复不仅给公众造
成了“西贝言而无信”的印象,更加剧了对其“心虚”的怀
疑。企业在危机中最需要的是稳定一致的信息输出,而西贝却在短时间内自我否定,等于亲手打破了刚刚建立的“透明
尝试”,再度加剧了西贝的形象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稿前,西贝在其官方微博发布“道
歉信”,称“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再
次踩中舆论“雷点”。“顾客虐我”的形容实际上把公众放
在了对立面,这种表达方式极易激起舆论的反感,因为它暗
示了“企业受委屈、消费者不讲理”的立场,与公众对企业
应有的谦逊和责任感期待完全背离。
舆情应对需要紧抓关键的同时做好情绪疏导
舆情应对首先要明确“应对谁”。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交
锋中,表面上看西贝需要正面回应的是罗永浩接连不断的
“炮轰”,甚至在第一时间就选择诉诸法律,但实际上真正
需要争取和安抚的是西贝的核心受众群体——普通消费者。
消费者关心的焦点并不是罗永浩和西贝之间的输赢,而是
“我吃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是否有知情权”。西贝如
果把应对对象定位在公众,而不是把罗永浩当作唯一对手,
就能够在舆论场上建立对话的主动权。企业在公共议题中若
只盯着与意见领袖的对抗,容易陷入“私人恩怨化”的泥潭,
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关切,从而失去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连接。
舆论浪潮宜疏不宜堵。西贝在应对本次舆情风波过程中,
始终强调“绝不认输”“一定打官司”,不断传递出一种强硬而对抗的姿态。一味表达自身强硬态度,而忽略对公众情
绪的疏导。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平息公众情绪,反而让人觉得
企业在逃避问题、拒绝沟通。面对舆情,堵截质疑、压制声
音往往只会加剧怀疑和反感;相反,如果能主动承认问题的
复杂性,承认行业现状中确实存在“预制环节”,并提出改
进方向,就能起到有效的情绪疏导作用。公众需要的是被尊
重和被理解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否认与强硬。只有通过坦
诚沟通、正面回应,把争议转化为推动改进的契机,企业才
能在舆情中逐步重建信任。
这场风波的核心启示在于:在公众对餐饮透明度日益敏
感的背景下,餐饮企业不能仅依赖情绪化回应和被动防御,
而应以主动公开、理性沟通来赢得消费者信任。西贝的不当
应对,不仅使品牌形象遭受重挫,更使行业透明化的讨论被
动地以其为负面案例展开。对于整个餐饮业而言,这场争议
提醒了所有企业:面对舆论质疑时,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反
击”,而是“如何沟通”。唯有建立长期透明的沟通机制,
真正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推动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企业才能在舆论风险中站稳脚跟,否则任何一次应对失误,
都会成为放大的负面标签。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