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风波 一场舆情应对的教科书级反面案例
147.88 KB
3 页
0 下载
5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一点 | .pdf | 3 |
概览 | ||
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风波
一场舆情应对的教科书级反面案例
2025 年 9 月 10 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
制菜且价格高昂”,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
否用了预制菜。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激烈,先强硬
否认“一道预制菜都没有”,连用三个“一定”表态起诉罗永浩,
切割其“消费者”与“博主”身份;后开放后厨,最终承认应对
有误。15 日,西贝官微作出道歉。对于西贝的道歉,罗永浩
回应“顾客虐你什么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中,西
贝错误应对舆情推动了舆情“火上浇油式”的迅速发展,与其
说西贝败在了产品问题上,不如说败在了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上。
一、“三大”错误应对策略
面对危机,西贝的应对堪称反面教材。一是强硬否认,
激化矛盾,引发公众反感。贾国龙“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
得辩”的表态,将消费者质疑上升为意气之争,反而让公众觉
得企业缺乏同理心,产生反感。二是开放后厨,自证失败,
反成“自曝”,公信力受损。从仓促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
观、邀请多家媒体进入后厨直播,到媒体拍到问题食材而关
闭参观通道、直播,仓促应对,不仅没能掩盖食材管理的漏
洞,反而让公众看清了品牌在危机面前的敷衍与慌乱,进一
步加剧了信任裂痕。三是沟通缺失,忽视消费者知情权核心
诉求。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知情权”,想明确知道菜品是否
为预制菜、有无二次加工,而西贝却执着于反复辩解“预制菜不是原罪”,始终回避消费者最关心的信息披露问题。
二、深层原因剖析
面对波涛汹涌的舆情,西贝应对失败原因在于:一是品
牌认知偏差,过度自信。西贝长期以“现做现卖”“西北风味“”
造品牌形象,便误判自身品牌公信力足以覆盖预制菜争议,
面对质疑时未俯身倾听消费者声音,用强硬态度捍卫品牌,
陷入“自视过高”的沟通误区。二是对舆情严重性预估不足。
罗永浩的吐槽附带“10 万元征集证据”的话题性,本已点燃公
众对预制菜知情权的关注,西贝却初期将其视作个体言论冲
突,未察觉事件已升级为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的集体诉求,
错失 24 小时黄金应对窗口。三是危机管理机制的显著不完
善。整个过程应对混乱:先强硬放话“起诉”,后仓促开放后
厨、推出“罗永浩菜单”自证,再情绪化称对方为“网络黑嘴”,
既无统一发声口径,也未针对“知情权”核心诉求给出明确承
诺,暴露了危机预案缺失、响应逻辑混乱的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复盘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的舆情风波,总结经验教训,
企业面对负面舆情的正确方向为:一是保持冷静是舆情应对
的前提。西贝创始人的强硬表态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将个
人情绪转化为企业立场,使简单的消费纠纷演变为企业形象
危机。正确的做法是了解事实真相,制定应对策略,而非立
即作出对抗性回应。二是真诚沟通、主动透明才是重建信任
的关键。真诚沟通首先要求企业直面问题而非回避。西贝在
风波初期试图为自己辩解,这种做法反而让消费者觉得企业在回避问题,真诚沟通还要求企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罗
永浩所谓的“我不反对预制菜,我的终极诉求只是让消费者获
得知情权”得到广泛认同。三是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应
对危机韧性。通过建立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制定针对性的
危机预案、构建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将舆情
危机转化为改进契机。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