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立场这次出奇的一致!
“校园霸凌者,活该挨揍!”网民立场这次出奇的一致! 11 月 23 日,一则“宁夏固原某派出所执法人员扇脸脚 踢学生”的视频引发热议。网传视频中,两名穿制服的人员 遇到一名学生,其中一名穿制服的人员对这名学生有扇脸、 脚踢、拽头等动作。该学生 45 秒被打了 9 下。其间,另一 名穿制服的人员未制止。视频曝光后,引起网民愤慨,舆论 质疑警察真伪,并批判其粗暴对待小学生的行为。该舆情很10 魔豆 | 6 页 | 240.91 KB | 10 月前3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变量与引导
,部分群 体心理不平衡感上升;相关部门一些民生政策不完善、执行 措施不到位,直接致使一部分群众利益受损,从而令其对社 会发展的感知不一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同利益群体、 不同社会阶层从各自立场出发,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 益诉求方面的矛盾冲突不断,很难形成理性对话和主流共识。 而网络信息技术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盛,不仅为公众 提供了便利的表达和讨论的空间,使公众参与舆论的积极性 发生本就是矛盾冲突和隐患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爆发,矛盾 冲突越激烈,越容易刺激公众神经,挑起不同社会群体争夺 对公共话语的主导权和操控公共意见的冲动,而且借助网络 平台的传播优势,舆论场观点立场的交锋、话语权的争夺也 更加公开化和复杂化。“一言不合”都有可能成为公众情绪 的“催化剂”,推动舆论发酵升级,释放负能量,让公共事 件的应对处置变得更加棘手。 (一)情绪化影响下的非理性表达 事件相关信息掌握有限和看客心态影响下,容易忽视事件本 身的复杂性,发言时不顾及后果、不负责任,代入个人情感, 或是站在道德高地,对事件和事件当事人进行高标准的道德 评判,或是从个人和特定群体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出发,发表 带有明显个人主观倾向的言论,或是借助事件发泄心中的不 满,这些言论无疑都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有学者将这种 表达形象地概括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 在后;0 魔豆 | 13 页 | 224.25 KB | 4 月前3华与华,咋就成了舆情“助燃剂”?
词汇激化矛盾,将技术问题上升为立场对抗的策略,直接导 致舆情从对事的讨论转向对人的攻击。 二是言论失控,越界操作让争议“转移靶心”。作为第三 方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本应扮演“专业顾问”角色,协助西 贝理性应对争议。但实际操作中,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却“亲自 下场”,从“品牌辩护”滑向“个人攻击”,不仅让舆论焦点从“西 贝预制菜”转移到“华与华专业度”,更引发公众对其“立场中 立性”的强烈质疑。正常情况下,营销咨询公司应在幕后提供 定位公众 的核心诉求,推动企业直面问题而非回避矛盾,用公开透明 的信息披露回应质疑,用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安抚情绪,是 搭建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而非站在某一方的立场 制造对立。而“啦啦队长”的逻辑是只讲“立场”,不谈“问题”, 只做“情绪站队”,不做“矛盾化解”。二是营销伦理的失守更值得整个行业警惕。美国营销协 会(AMA)的道德规范明确指出,作为营销人员必须拥有“诚 实”“0 魔豆 | 4 页 | 193.19 KB | 1 月前3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
“身披16 ” “ 万元金丝袈裟 、 少林寺名下15辆豪 ” 车 等象征性事件。这些历史争议点在新舆情事 件中形成叠加效应,强化了公众对释永信商业行 为的负面认知。 2 网民核心观点分析(负面立场) 2.1 对宗教商业化的批判 “佛门CEO”的商业转型争议成为网民抨击焦点。 大量批评指向释永信执掌少林寺26年期间的商业 化运作:从门票收入(年入约4000万元)、香火 与文创产品(年入超亿元),到海外文化中心 殊机构监督机制的普遍关切。针对释永信作为全 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特殊身份, “ 有网民讽刺: 他这个级别,除了如来佛祖,还 ” 有谁敢带走他 ,暗指其可能享有超越普通公民 的特权保护。 3 网民核心观点分析(中立及其他立场) 3.1 对文化贡献的肯定文化传播功绩获得部分网民辩护。支持者强调释 永信推动少林文化国际化的成就:创建少林寺武 术队全球巡演;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武 术学校和团体,吸引300万洋弟子;推动少林功 历史功过二分论成为理性声音代表。部分网民主 “ 张区分对待个人问题与文化贡献,认为 无论最 终调查结果如何,释永信在少林文化传播上的功 ” “ 绩不可抹杀 。这种观点批评舆论存在 标签化审 ” 判 倾向,强调应避免在权威调查前预设立场。 有网民指出此前多次举报(如2015 “ ” 年 释正义 “ ” 事件)经官方调查均 查无实据 ,提醒公众警惕 “ ” 网络谣言 对佛教界造成的持久伤害 。3.2 等待证据的审慎态度 呼吁权威信息成为中立网民共识。大量理性声音110 魔豆 | 10 页 | 16.13 KB | 2 月前3西贝“火上浇油式”的舆情应对存在哪些问题?
的科普,承认 行业普遍存在的预制环节,并率先提出标注机制,不仅可以 澄清事实,还能引导公众理解行业现状,乃至将本次舆情转 化为推动行业规则完善的契机。 其次,在新华社发声后,西贝若能顺势调整立场,承诺 以更开放和透明的方式回应消费者关切,就能化解矛盾,但 随后暴露出的是西贝创始人及董事长贾国龙在微信中发表 的“黑社会”言论及西贝内部“1.8 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会议信息,表明其依然坚持对抗思路,而非对行业现状和消 歉信”,称“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再 次踩中舆论“雷点”。“顾客虐我”的形容实际上把公众放 在了对立面,这种表达方式极易激起舆论的反感,因为它暗 示了“企业受委屈、消费者不讲理”的立场,与公众对企业 应有的谦逊和责任感期待完全背离。 舆情应对需要紧抓关键的同时做好情绪疏导 舆情应对首先要明确“应对谁”。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交 锋中,表面上看西贝需要正面回应的是罗永浩接连不断的0 魔豆 | 5 页 | 361.56 KB | 1 月前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河报却在缺乏调查和采访的情况下将其放大,有扣帽子、 情绪化解读之嫌。 尤其是“没守住民族大义”这样的指责,缺乏充分证 据和当事方回应支撑,显然背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客观与 理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某河报前后两次评论的立场出现 明显反转:从最初认可校方回应,到随后抛出“三问”,态度转变更多是顺应舆论、追逐流量,而非坚持公正与理 性,这有损其作为官方媒体的公信力。 对此,有微信公众号文章对某河报也发出了三问,“某 评,更在于追求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理性探讨。倘若一味 迎合公众情绪、追逐热度,而忽略逻辑性与客观性,就难 以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公众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记忆需要被尊重,但也应警惕 将任何工作失误都简单归咎为“政治问题”或“立场问题” 的倾向。理性、建设性的批评远比情绪化的宣泄更有价值。 过度解读和“上纲上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 激化对立,掩盖真正需要改进的管理问题。0 魔豆 | 8 页 | 650.75 KB | 1 月前3从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媒体账号不当言论反思公共文化
篇题为“来自美术馆账号皮下的一封信”的声明(当前已不可见),对个人言论引 发的负面效应致歉,并表示不当回复来自“个人极不理智的工作失误和责任,言 论绝不代表美术馆官方立场”。 尽管美术馆在第一时间以“账号运营者”视角发布了致歉声明,但由于仅允许 好友评论且未以官方立场正式致歉等原因,其诚意受到更多质疑。网民直言这是 “傲慢敷衍”的表现。从舆论反馈看,此番“掩耳盗铃”式的危机公关不仅未能获得 网民对美术馆运营“0 魔豆 | 7 页 | 376.84 KB | 3 月前3百章舆情观察:西贝事件后建议企业一把手进行舆情培训
作“个人能力”,进一步放大了情绪决策的风险。改革开放 以来,不少企业借政策东风、市场空白实现快速发展,创始4 / 7 人便错误地将这种“时代馈赠”等同于“自身全能”,认为 “我的判断就是市场方向,我的言论就是品牌立场”。 这种认知偏差会使其在舆情应对中更加固执己见。听不 进公关团队的专业建议,容不得市场反馈的不同声音,甚至 将“一言堂”当作“领导力”的体现。殊不知,再成功的企 业家也有认知短板。可能精通产品研发却不懂媒体传播,擅 深入剖析 知名企业“一把手”言论频发舆情的核心症结,唯有找准病 灶,方能对症下药。 从过往案例来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五大认知盲区。 其一,不从品牌公关视角思考问题,将个人言论等同于 企业立场,如某科技公司创始人因“调侃女性用户”的言论 让品牌形象蒙尘。 其二,不了解品牌公关、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误将“沉5 / 7 默应对”当作“冷处理”,导致舆情持续发酵。 其三,不了解媒体传播领域的基本情况,既不清楚不同50 魔豆 | 7 页 | 323.99 KB | 1 月前3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战较量
就连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也公开为印度站台,称“印度打 击恐怖基础设施是正当之举,绝不能让恐怖分子逍遥法外”, 并强调任何国家都不应允许恐怖分子利用其领土发动袭击。 同时,英国外交大臣呼吁印巴双方克制,重申英方谴责恐怖 袭击的立场。《纽约时报》、BBC 等西方媒体的报道虽然表 态中立,但存在选择性报道,例如将巴描述为“恐怖主义温 床”,而对印军事行动则较为宽容。显然,印度试图将这次 军事行动塑造成国际反恐斗争,以争取欧美国家理解甚至支 -30MKI 被称为性能“怪兽”,助力印度“战胜”巴基斯坦》 等。印还制作了很多俄语版宣传视频,在俄语社交媒体被大 量播放。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了俄民众的认知。仅 Telegram 上亲印度立场的俄语频道粉丝总数就超 200 万,形 成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优势。相比之下,巴方的英语宣传在 俄语世界传播力明显不足,俄民众更易接触到印方提供的军 事画面、卫星图像和各种新闻。在军事论坛和 Telegram 定义为“国家敌人”。最终,印巴和世界各国民众对“真相” 的认知被信息战模糊化,胜负观更趋主观。同国家的民众基 于历史、地缘政治立场、媒体报道以及自身利益,形成多元 化看法,例如中国、土耳其等多数民众认为巴打赢了,俄等 多数民众认为印打赢了。 必须看到,印媒体生态的高度政治化,其主流媒体在报 道国家安全议题时与政府立场高度绑定。据国际媒体监督机 构统计,近三年印通过《信息技术法》等对 1200 多条“损 害国家利0 魔豆 | 15 页 | 249.16 KB | 3 月前3从阿拉斯加到华盛顿会晤,欧洲“三失”困境凸显
东欧国家普遍采取更强硬的对俄立场、强调对乌军事支 持与领土完整不可让步;而部分西欧国家在军事介入力度、 公众支持与议会授权等方面顾虑更多,关于是否派兵或承担 更大风险的讨论在德国、法国等国频繁出现。 这种政治分歧被制度性规则进一步放大:欧盟仍然在共 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多项关键决策上依赖一致通过的 机制,这在危机窗口中使决策流程变慢且易受单个成员国的 阻挠影响,削弱快速形成共同立场的能力。 同100 魔豆 | 10 页 | 530.09 KB | 1 月前3
共 48 条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