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斯加到华盛顿会晤,欧洲“三失”困境凸显
530.09 KB
10 页
1 下载
6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从阿拉斯加到华盛顿会晤,欧洲“三失”困境
凸显
仅仅三天,两场备受全球瞩目的大国会晤,在世界舞台
上形象描绘出一个失去战略自主、在自身安全事务上被边缘
化的欧洲,并进一步揭示欧洲政治上失衡、经济上失速、安
全上失策的三重困境。
8 月 15 日,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闭门会谈。尽
管议题直指乌克兰和平与欧洲安全,但谈判桌旁却不见欧洲
的身影,赤裸裸地将欧洲排除在关键决策圈之外。三天之后,
又一场尴尬接踵而至。特朗普召集乌克兰及欧洲多国领导人
集聚白宫,然而会晤却远不平等。欧洲领导人围坐特朗普身
边如同一群学生簇拥着班主任——等待训话,而非参与制定
规则。特朗普甚至中途丢开欧洲小弟们,转去与普京电话热
聊半小时。
这两幕连场戏,无情揭示了欧洲从“餐桌前”变成了“菜
单上”的处境。欧洲泥足深陷当前战略困境,绝非偶然失误,
而是其政治失衡、经济失速、安全失策这“三失”的集中叠
加爆发。欧洲未来,危矣!2018 年 G7 峰会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带头对峙美国总统特
朗普
2025 年 8 月 18 日华盛顿会晤,欧洲各国领导人围坐恭听
美国总统特朗普讲话,与 18 年形成明显的对比。一、“三失”困境下,欧洲疲态尽显
(一)政治上失衡
一方面,对外政策分歧与决策机制缺陷
团结一致从来对欧洲都是个难题。东西欧对俄、对乌以
及对美的政策偏好呈现出明显分化。
东欧国家普遍采取更强硬的对俄立场、强调对乌军事支
持与领土完整不可让步;而部分西欧国家在军事介入力度、
公众支持与议会授权等方面顾虑更多,关于是否派兵或承担
更大风险的讨论在德国、法国等国频繁出现。
这种政治分歧被制度性规则进一步放大:欧盟仍然在共
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多项关键决策上依赖一致通过的
机制,这在危机窗口中使决策流程变慢且易受单个成员国的
阻挠影响,削弱快速形成共同立场的能力。
同时,欧盟缺乏单一的对外领导人和协调机制和直接决
策权威,依然倚重各国政府,而非欧盟层面的统一外交和军
事工具。
与此同时,民粹极端主义抬头
近年来欧洲多国极右翼和反建制政党势力显著上升。研
究显示,民粹政党已在欧洲多国占据重要地位:于四大民主
国家的民调中领先,在六个欧盟国家入阁,并在匈牙利、意
大利、斯洛伐克等国执政。
更不用提在德国叱咤风云、在民调中支持率高达 26%、
在联邦议院拥有 152 个席位而位列第二大党的德国选择党。
5 月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发布报告正式认定其是“极右翼组织”。德国政坛激烈振荡,正经历自 1945 年以来最严重的
宪政考验。
这场危机不仅是对本国民主制度的挑战,也是对整个欧
洲的警示。
民意极化,反移民、反欧盟情绪上升,政治辩论日趋情
绪化和对立,国内政治的极化显著干扰了对外政策的一致性。
民粹势力崛起不仅冲击欧盟内部凝聚力与民主价值,还牵制
了欧洲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的团结一致。
(二)经济上失速
欧洲增长引擎熄火,经济产业竞争力不足,能源严重对
外依赖,还背上了援助乌克兰的沉重包袱。
第一是,“欧洲火车头”德国经济衰退
曾被誉为“欧洲经济火龙头”的德国近年来陷入增长停
滞。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实际
GDP 环比下降 0.3%,连续两年实际 GDP 收缩,甚至面临自二
战以来首次连续多年衰退的风险。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的疲软直接拖累了区域经济表现:同期欧元区 GDP 仅微增
0.1%,德国与意大利经济均收缩 0.1%。欧盟委员会预测,2025
年欧元区全年 GDP 增速仅约 1.0%,显示整体经济已逼近停滞、
接近“失速”。长期低迷导致消费、投资和工业难以形成增
长动力,也加剧了欧盟经济依赖外部需求而内部需求不足的
结构性矛盾。
第二是,能源依赖与体系脆弱的问题依旧凸显
俄乌冲突以来,欧洲虽已大幅削减俄油俄气进口并通过
“REPowerEU”等计划推动多元化,但高昂的天然气与电力
成本持续削弱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增长受抑的重要原因。
能源市场价格波动、LNG 竞价推高成本、可再生能源与储能、
输配电环节的错配,使得企业用能负担沉重、投资与产能扩
张受阻。与此同时,欧洲在能源领域长期依赖俄罗斯供应的
结构尚未完全消除。Bruegel 分析警告称,如果成员国在 2027
年淘汰俄气的共同目标上行动迟缓或各自为政,普京仍可能
利用这一杠杆“政治上分裂欧盟并威胁其长期能源安全”。
第三是,外部贸易条件恶化
欧盟对外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同样制约其战略选择。一
方面,欧美贸易和投融资联系高度紧密,服务和投资往来额
度巨大,一旦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摇摆或推出新的双边经济方
案,欧洲便难以单独依赖制裁作为长期对俄杠杆。另一方面,
欧盟在面对美中两大经济体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大国博
弈中缺乏足够话语权和对等反制手段。
最后,制裁反噬效应显著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对外依赖与制裁措施产生的连锁反
噬效应。在对俄制裁框架下,多家跨国企业面临在俄税务和
资产处置等遗留问题,能源巨头也与俄方就项目重启和资产
处置进行接触,这些商业利益的张力随时可能向政府外交决
策施压。如果美俄关系出现缓和,商业回流和投资恢复的压
力将迅速转化为对欧盟政策的现实牵制。
此外,欧洲议会报告指出,欧盟在高科技产品和数字服
务市场上严重依赖外部供应链,必须提升本土创新和工业能
力以实现“开放的战略自主”。同时,欧盟对外资过度依赖、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在攸关未来发展
的前沿技术上,不论是 AI,还是新能源,欧洲无一例外都缺
席了。
(三)安全上失策
对于自身,自身防务滞后,有心无力
面对日益紧张的安全形势,欧洲各国虽不断增加国防投
入,但整体水平依然偏低,并且增速与方向存在分散和短视。
2024 年欧盟整体防务支出约占 GDP 的 1.9%,若要推升到 3.5%以上,意味着军费总额要翻番,可惜在财政紧张、社会福利
压力巨大的环境下,这样的开支增量显得难以为继;
欧洲也缺乏统一的防务规划和产业整合,尽管推出了
《防务工业战略》和联合采购计划,试图通过扩大弹药及关
键零部件产能来弥补短板,但各国之间预算、技术标准不一,
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产能整合需要多年时间和政治意志。与此
同时,欧洲的兵员动员和后勤保障体系同样捉襟见肘,短时
间内让民用工厂转产军需、迅速扩充战斗部队的压力极大。
种种问题综合起来显示出欧洲“有心无力”的局面:即
使政治意愿充分,现有的军工体系和动员机制也难以在短期
内支撑大规模冲突的需求。
对于美国,靠不住,又离不开
在防务上,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由来已久。美国提供的核
保护伞、全球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长期填补了欧盟的空缺,
但也让欧洲在重大事务中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即便欧盟倡导
战略自主,但美国在侦察监视、空中加油等关键领域的技术
优势依旧不可替代。
这意味着欧洲在任何一场危机中,都还不得不依赖华盛
顿提供的硬核支持。然而,美国自身战略重点和外交考量随
时可能改变,如果美国削减对欧洲的关注和投入,欧洲不仅
要在北约东翼承担更多遏制任务,还得自主补齐防务能力,
这对于预算、体制都吃紧的欧洲来说压力巨大。欧洲面临这样一个两难局面:它既难以完全寄希望于美
国提供无条件保护,也无力在短期内放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无论更多依赖还是更多自立,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地缘上,北方强邻威胁,左右无策
过去曾长期生活在前苏联阴影下的东欧国家对俄又恨
又怕。受其牵制,欧洲冲在世界反俄第一线。而一个彻底急
眼,不惜开战的俄罗斯,对欧洲的安全威胁是巨大的。俄罗
斯与欧盟国家比邻而居,其“不可预见”的军事和政治动作
可以迅速传导到欧洲腹地。
近年来,从波兰重大火灾再到针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
攻击,克里姆林宫对欧盟发动了多维度的“非对称作战”行
动,而欧洲在情报共享、网络防御和关键设施保护等方面的
反应迟缓且缺乏整体协调。欧洲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提防住突
如其来的俄方行动,也不可能把自己彻底隔离在冲突之外。
三重困境相互交织、互为强化,外交上的被动与内部决
策分歧,导致欧盟难以在关键议题上迅速凝聚共识;由于在
能源与经济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和美国,任何对俄强硬政策都
可能引发民生负担加重与利益受损,迫使政治决策不得不妥
协。这进一步转化为安全领域的深层隐忧,一旦美国战略重
心转移或美俄关系出现变化,欧洲将无法迅速填补由此产生
的安全责任空缺或有效实施威慑。这不仅削弱了乌克兰前线
的防御韧性,更暴露出欧洲在应对更大冲突风险时缺乏一套
成熟、敏捷的应急机制的体系脆弱性。二、可以推演的暗淡未来
多年前,一些美国精英就曾预言欧洲将是“历史的博物
馆”。基于当前地缘政治动能,可以尝试勾勒出若干未来关
键情景及欧洲相应的战略选择:
中国常说,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无论未来走向何方,
关键在于欧洲能否将这场危机转化为重塑自身的契机。这要
求欧洲不仅要在情景预案中精算利弊,更需从根本上打破困境的循环:弥合政治裂痕、加速安全能力建设、构建更具韧
性的经济安全体系。
唯有通过实质性的内部整合与能力提升,欧洲才能将
“战略自主”从愿景转化为谈判桌上的筹码,从被动应对者
转变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欧洲的选择,不仅关乎乌克兰的
命运,更将决定其自身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地位——是作为
独立自主的一极,还是永久性地依附于他人设定的议程?重
塑自主性的窗口正在关闭,欧洲已站在必须行动的十字路口。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0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