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650.75 KB
8 页
2 下载
8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
责任担当
2025 年 9 月 5 日,武汉大学 2025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现场,部分白色椅背上的红色圆形座签被网友拍照上传,
因形似日本国旗引发争议。校方当天致歉,称“工作疏忽
造成误读”。随后,某河报连发评论,追问“为何偏偏选
红圆贴”“是否失守民族大义”。在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
件中,校方回应是否到位?媒体监督是否失焦?引人深思。
一、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引某河报反复追问
2025 年 9 月 5 日,武汉大学 2025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因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贴红色圆形标签,被指酷似日本国
旗图案,加之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9 月 3 日)刚过,“九一八”纪念日
又临近,这一视觉符号迅速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在网
络上引发争议并登上热搜。(图片来源于凤凰网)当日,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情况说明,称
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误读。对此深
表歉意,称“今后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
黑龙江电视台、九河新闻、某河报等多家媒体跟进报
道,其中某河报 9 月 6 日至 9 月 7 日针对该事件接连发表
三篇评论。
6 日 17 时,某河报首次发文,简要报道该事件。
(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
6 日 19 时,某河报首次编发评论称,校方主动致歉并
承诺改进,体现了对公众关切的尊重,但更需从制度层面
建立细节审核机制,避免类似“无心之失”。理性看待此
次误会,不必过度“上升价值”,但高校管理当以此为鉴:
在细节处彰显包容与严谨,本就是育人精神的体现。(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
7 日 13 时许,某河报再次发表评论,对武汉大学提出
“三问”。武汉大学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工作疏忽?既然标
签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为什么一定要在长方形的白色椅
子靠背上贴圆形的红色标签?座椅标签争议是没注意细节
问题,还是没守住民族大义?目前,该评论已删除。(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
二、武汉大学:处理得当还是草率了事?
初始阶段,此事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舆论质疑武汉
大学在举办此类大型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细节审核和文化敏
感度,特别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一重要历
史节点附近,使用“白色底衬+红色圆形”的标识,易引发
不当联想,被认为是对民族历史情感的忽视。
一些网民和自媒体将此次事件与此前武汉大学“图书
馆事件”等其他负面新闻关联起来,质疑学校在行政管理、
舆论风险预判及公共形象维护上存在不足,认为高校应具
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值得肯定的是,武汉大学对此事的处理上反应十分迅
速。事发当日晚上发布情况说明,向公众道歉,表示今后将会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舆论降温起
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校方对此次事件积极处理的态度和
舆情管理能力的提升。
但武汉大学的回应是否足够彻底,或许还需要进一步
反思。尽管校方迅速道歉,但部分舆论认为其回应仍停留
在表面,未充分说明标识设计的具体决策过程、责任归属
以及后续实质性的改进措施,缺乏彻底反思和整改诚意。
校方说明中提及设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贴纸,为何没
有事实证据支撑,在回应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详细说明,难
以使公众完全信服。
此外,武汉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承载着传播
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舆论期待它更应当对历史符号保持高度敏感。尽管校方解释标识仅为座位引导之用,但在
活动策划阶段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确实显得考虑不周。
三、某河报的“批判”与“提问”是否公正?
在此次事件中,某河报试图扮演舆论监督者的角色,
指出武汉大学在细节处理上的不慎,但其报道并未进行充
分的核实和深入采访,显得言之不够谨慎。
武汉大学方面已明确解释,座椅标签的设计仅出于引
导学生就座的考虑,并无恶意,只是因细节处理不当而引
发误解。然而,某河报仍然直接提出“三问”,这些问题
本身带有较强的批判性和先入为主的假设。例如,“纪念
抗战胜利 80 周年活动刚刚结束”的时间节点引入,以及“为
什么一定要在白色椅子上贴红色标签”的质问,都暗含了
“校方有意为之”的假设,而这一点校方已经作出澄清。
事实上,这一事件更应被视为一次工作层面的疏忽,而某
河报却在缺乏调查和采访的情况下将其放大,有扣帽子、
情绪化解读之嫌。
尤其是“没守住民族大义”这样的指责,缺乏充分证
据和当事方回应支撑,显然背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客观与
理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某河报前后两次评论的立场出现
明显反转:从最初认可校方回应,到随后抛出“三问”,
态度转变更多是顺应舆论、追逐流量,而非坚持公正与理
性,这有损其作为官方媒体的公信力。
对此,有微信公众号文章对某河报也发出了三问,“某
河报的‘大河’,为何与大和民族的‘大和’同音?背后有什么深意?”“你们这红底白字的 LOGO,为什么这么像
一个‘日’字?既然图形有各种各样的组合,你们是不是
别有用心?”“你们是彻底忘记了侵华战争里的国仇家恨,
还是想潜移默化地美化小鬼子的罪恶行径?”
四、百章观点
从理性角度看,武汉大学确实需要从此次事件中吸取
经验,在细节把控上更加谨慎,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特别是在此前图书馆事件余波未平的情况下,学校更应高
度重视公共形象。校方的道歉与回应已表明其态度,但关
键还在于后续的改进措施与长效机制。
百章君再次提醒:高校等公共机构在举办大型活动时
要强化细节管理,提高文化敏感性,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
可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活动策划和执行的各个环节,
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度和历史敬畏感,进行必要的
风险评估,避免使用易引发误读的元素。
至于某河报,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其职责不仅是批
评,更在于追求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理性探讨。倘若一味
迎合公众情绪、追逐热度,而忽略逻辑性与客观性,就难
以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公众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记忆需要被尊重,但也应警惕
将任何工作失误都简单归咎为“政治问题”或“立场问题”
的倾向。理性、建设性的批评远比情绪化的宣泄更有价值。
过度解读和“上纲上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
激化对立,掩盖真正需要改进的管理问题。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