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 责任担当 2025 年 9 月 5 日,武汉大学 2025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现场,部分白色椅背上的红色圆形座签被网友拍照上传, 因形似日本国旗引发争议。校方当天致歉,称“工作疏忽 造成误读”。随后,某河报连发评论,追问“为何偏偏选 红圆贴”“是否失守民族大义”。在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 件中,校方回应是否到位?媒体监督是否失焦?引人深思。 一、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 特别是在此前图书馆事件余波未平的情况下,学校更应高 度重视公共形象。校方的道歉与回应已表明其态度,但关 键还在于后续的改进措施与长效机制。 百章君再次提醒:高校等公共机构在举办大型活动时 要强化细节管理,提高文化敏感性,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 可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活动策划和执行的各个环节, 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度和历史敬畏感,进行必要的 风险评估,避免使用易引发误读的元素。 至于某河报,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其职责不仅是批0 魔豆 | 8 页 | 650.75 KB | 1 月前3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抗战主题契合 “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民族主义情怀,最终被主流价值吸纳。这 种“团结大于分歧”的叙事框架,使得人物复杂性得以被包容。 反观《生万物》,地主形象处于国内阶级矛盾的叙事核心, 其敏感性远高于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阶级叙事直接关联革命合 法性,任何对地主阶级的“祛魅”都易被解读为对历史正义的质疑。 这种差异揭示:公众对历史叙事的接受度存在一个“争议光谱”, 民族主义、抗战等题材处于光谱的“高包容区”,而阶级矛盾题材 时间与理性的磨合。 三、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平台的引导功能 创作者:在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间寻找支点 《生万物》的创作者或许怀抱着“客观反映历史”的初衷,却 低估了阶级叙事在公众心中的敏感性。历史题材创作不仅是艺术 问题,更是沟通和共情问题。创作者需精准把握公众对历史符号 的情感联结,避免以“人性复杂”为名消解历史本质。例如,地主 的“善行”可解释为维护统治的手段,而非单纯的人性光辉;佃户 《生万物》的舆情风波,远不止于“是否洗白地主”的简单争 论。它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如何被建构、艺术创作如何平衡真实 与虚构、公众认知如何从二元走向灰度的公共探讨。 这场争论提醒我们: 历史符号的敏感性需被尊重,艺术再创作应以不遮蔽历史本 质为前提; 公众认知的嬗变需要引导,平台与创作者需共同构建“理性 讨论场域”; 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可以共生,最好的历史题材作品应能让 观众在“看见苦难”的同时“理解复杂”。50 魔豆 | 4 页 | 152.34 KB | 1 月前3202509涉高校热点舆情
同形状的标签进行分类标识,其中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 色圆形标签,引发了误读。校方对此深表歉意,并表示今后 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然而,校方的回应 未能平息争议,“敷衍”“无历史敏感性”等质疑声愈发强 烈。话题“武汉大学椅子事件通报”“武汉大学就椅子标签 争议致歉”陆续登上微博、今日头条热搜榜单。随后,大河 报、红网、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大河报更是 直接对武汉 “关键不在符号本身,而在场合与时机”,强调真正的文化 自信是分清坚守与误伤;新民周刊虽点出事件暴露的“政治 敏感性集体缺失”与“责任意识缺位”,但也理性建议学校 需从“制度层面建立细节审核机制”,并倡导社会以“理性 辨别、历史洞察”看待争议,既不忘历史也不被历史束缚。 网民观点方面,大部分网民谴责校方,认为其在特殊节点缺 乏对文化符号的敏感性,甚至质疑背后的动机与立场;部分 网民不认可校方发布的情况说明,认为道歉态度敷衍,仅将 要仪式,从 方案设计、元素审核到现场落地,本应形成多环节、多层级 的校验机制。但红色圆形标签从设计定稿到粘贴使用,全程—7— 未有人察觉其可能引发的历史符号联想,说明策划团队既缺 乏“符号敏感性”的专业素养,也缺失“跨部门审核”的流 程保障。整个流程中“风险意识”的缺失诱发了本次舆情风 暴。尤其在此前“图书馆事件”已对学校公共形象造成影响 的背景下,这种流程漏洞更显致命:两次负面舆情的叠加,500 魔豆 | 22 页 | 578.73 KB | 18 天前3生得“无闻”、死得“轰烈”的查理·柯克是谁?
客观危害性:视频中柯克中弹、喷血、人群四散奔逃的 画面,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同时引发公众对暴力 行为的模仿担忧。 社会影响性:柯克作为美国右翼代表人物,其遇刺事件 本身具有政治敏感性。视频传播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煽动 国内极端思想,危及社会稳定。 正因此,我们必须追问:他在中国瞬间“走红”,网络 平台有没有根据法律对相关视频进行限流、封控?该不该限 流、封控?这个问题直指平台责任的核心。今日上午平台未0 魔豆 | 3 页 | 131.76 KB | 1 月前3沉默总比说谎强
便是各类政治宣传与虚假信息,它们通过精心编织的谎言误导公 众,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社会后果。 3、沉默与说谎的真正区别 沉默并不等同于否认真相,它是对某些复杂问题的自我控制, 是对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的理智应对。而说谎则是在明确知道真相 的情况下,故意扭曲事实,误导他人。沉默有时反映了对他人或 社会的尊重,它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和矛盾。然而,说谎则是对 他人的不尊重,是对真理的亵渎,是对社会契约的破坏。0 魔豆 | 4 页 | 341.83 KB | 2 天前3南京景区和服照引怒怼,历史情感与个人合法权益的冲突
心这种管理措施会过度限制个人权益,从而引发了一个关于 公共管理与个人合法权益平衡的新讨论话题。 舆情建议一是景区及相关公共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维护公共秩序和民族情感,对于涉及文化敏感性的区域和场 所,可以制定明确的文化引导政策,让游客自觉遵守文化礼 仪和规范。 二是相关部门和媒体在面对类似涉及民族情感和个人 权利冲突的事件时,应积极引导舆论理想讨论和看待此类事 件,避免情绪化的争吵和对立。0 魔豆 | 5 页 | 496.06 KB | 9 月前3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防控能 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 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网 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 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注重在舆情风 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 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观念,将舆情风险0 魔豆 | 5 页 | 119.93 KB | 3 月前3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四个维度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 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 预防转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 缺乏对网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 最佳应对时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 注重在舆情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 观念,将舆情风险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0 魔豆 | 6 页 | 216.46 KB | 3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九)
意程序和错误 信息。模型窃取攻击能够获取模型结构和关键参数,操纵机 器学习模型甚至实施更危险的“白盒攻击”。数据重构攻击 能恢复模型的训练数据,包括敏感数据。指令攻击利用模型 对词语的高度敏感性,诱导其产生违规或偏见内容,违反原 安全设定。提示注入攻击通过使用恶意指令作为输入提示的 一部分来操纵模型输出,利用的是模型对上下文信息的依赖 性和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攻击提示操纵0 魔豆 | 7 页 | 208.35 KB | 3 月前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来源:河南省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 作者:闫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 定性增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 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因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 与社会敏感性,并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衍生的网络 舆情往往呈现信息爆炸、情绪共振、观点极化等特征,一旦 应对处置不当,不仅会导致负面情绪积累,引发群众不满, 更会损害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大局稳定,需要加以重0 魔豆 | 6 页 | 219.67 KB | 3 月前3
共 13 条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