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无闻”、死得“轰烈”的查理·柯克是谁?
131.76 KB
3 页
1 下载
4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生得“无闻”、死得“轰烈”的查理·柯克
是谁?
2025 年 9 月 11 日,一则消息在中文互联网上炸开:在
美国比较著名的右翼政治人物,也是特朗普的铁杆粉丝和盟
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公开活动中遭枪击身亡。这
起事件在中国互联网上迅速掀起了“流量风暴”,加之各种
正规媒体的报道,瞬间让过去这位在中国网络上几乎静默无
闻的政治人物成了流量巨星。
查理·柯克,他到底是谁?他是美国保守派组织
“Turning Point USA”的创始人和领袖,向来以激进言论著
称,倡导右翼民粹主义,反对移民和“觉醒派”政策。在
2024 年美国大选中,他为特朗普胜选扮演了关键作用,影
响力遍及共和党基层。然而,在中国,柯克长期以来鲜为人
知——这源于两国政治和文化壁垒。中国网民对美国政治人
物往往只关注顶级明星,如特朗普或拜登,而柯克这类“二
线人物”缺乏本土关联性,媒体鲜有报道。他的观点(如反
移民和反全球化)与中国主流叙事相悖,平台算法也自动过
滤了相关内容,导致他生前默默无闻。
那么,为什么一场枪杀事件能让柯克在中国“一夜成
名”?这揭示了流量驱动的网络悖论:死亡本身具有天然“猎
奇性”,尤其暴力事件能激发集体围观本能。更重要的是,
中国网络平台在舆情传播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微博、
抖音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将事件推上热搜——标题党式的“美右翼领袖当众遇刺”瞬间点燃用户情
绪。平台未对内容限流,反而利用事件热度收割流量:短视
频剪辑、热议帖和标签话题(如#查理柯克遇害)泛滥成灾。
结果,柯克从无名小卒变成“现象级名人”,死亡被消费为
一场娱乐狂欢。特别是相关视频血腥展示查理·柯克中枪后
血流如注的恐怖场面,截至 9 月 11 日下午,这一典型暴力
视频仍未受某大型平台封控。
根据中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
和组织使用网络不得“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查理·柯
克枪击案视频包含枪击瞬间、受害者中弹反应、无遮挡的喷
血伤害画面,以及现场混乱场景,属于典型的暴力血腥内容。
从法律构成要件看,这些视频具备如下违法性质:
主观故意性:传播者明知视频内容涉及暴力场景,仍通
过剪辑、转发等方式扩大影响,符合主观故意要件。
客观危害性:视频中柯克中弹、喷血、人群四散奔逃的
画面,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同时引发公众对暴力
行为的模仿担忧。
社会影响性:柯克作为美国右翼代表人物,其遇刺事件
本身具有政治敏感性。视频传播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煽动
国内极端思想,危及社会稳定。
正因此,我们必须追问:他在中国瞬间“走红”,网络
平台有没有根据法律对相关视频进行限流、封控?该不该限
流、封控?这个问题直指平台责任的核心。今日上午平台未
主动限流或封控,理由可能是“新闻自由”原则,这可能引发的评论及认知引导为:进一步宣传美国暴力遍地,不是美
好国家;美国乱象,根子在其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柯克之
死归咎于他是特朗普盟友,罪有应得,活该被当众枪杀?此
事件导致的舆情,符合不少中国网民的潜在思维逻辑。
然而,如果没有上述血腥视频的传播,此事件能否达到
如此巨大的传播量,值得打个问号。
平台和媒体在此类事件上应当怎样做?它们需平衡新
闻伦理与社会责任。平台方应优化算法,避免过度推荐猎奇
事件,转而引导理性信息传播。同时,加强人工审核,打击
仇恨言论、禁止恐怖主义性质的评论;当舆情失控时,适度
限流以降温。媒体则需专业报道,而非追逐流量。
此事件带来多重启示。一方面,它暴露了网络时代的“死
亡流量”现象:一个人的价值被死亡放大,折射出媒体的娱
乐化堕落。另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警惕政治极化——柯克之
死不应被简化成“亲特朗普者活该”,而应反思暴力根源:
美国枪支泛滥、社会撕裂等问题。更深层地,事件拷问中国
网民素养:我们是否在消费悲剧中失去了同理心?启示在于,
媒体平台需以真实性为基石,用户需培养批判思维,政府应
推动网络素养教育。毕竟,一场枪杀事件不该沦为流量工具,
而是警钟:在信息洪流中,唯有理性与责任,才能避免下一
场“狂欢”。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