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119.93 KB 5 页 0 下载 7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时报”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易发频 发已成常态,且不断向基层延伸,舆情下沉趋势日渐显现。 在舆情风险防控体系中,基层的短板相对突出。部分基层干 部在认知上,既看不清“风险全景图”,又把不准舆情风险 的演化趋势,对风险与态势等缺乏足够认识;在导向上,盲 目追求“零舆情”的考核目标;在职责上,存在错位现象, 将舆情风险防控视为宣传部门的工作,把自己置身于事外; 在协同上,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及时分享数据,造 成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如何科学有效防控舆情风险正成为广 大基层干部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亟须从认知升维、制 度迭代、技术赋能、协同攻坚四个维度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 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 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网 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 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注重在舆情风 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 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观念,将舆情风险 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明确目标导向。既不能将舆情风险视为“洪水猛兽”,造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舆情焦虑”;也不能出现“舆情洁癖”,一味追求“零 舆情”。二是做好风险研判,发挥研究机构、专业评估组织、 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在风险研判中的作用,及时找出风险 的苗头和征兆,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 时候发生风险,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三是 做好风险溯源,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就 必须把好舆情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 预防能力,努力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制度迭代: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体系重塑。 在人工智能时代,舆情风险呈现更为复杂化、隐蔽化与裂变 式的传播特征,依赖传统的经验与临时应变的防控模式,易 受信息滞后与认知偏差影响,难以应对舆论生态新变化。舆 情风险应对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体系重塑,实 质是从依赖个体直觉、碎片化应对的粗放模式,转向依托科 学框架、量化指标的系统化治理跃迁。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来 构建起一套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处置的全流程标准框架, 推动敏感词监测、热点溯源、处置进度可视化。一是风险识 别标准化。结合基层实际,构建舆情风险的“立体式预警指 标体系”。在社会情绪方面,通过关注相关网络平台,及时 获取敏感词、点击量、转发量、跟评量等监测指标,一旦发 现异常,第一时间启动舆情预警机制,将舆情应对端口前移;在利益冲突方面,高度关注老旧小区、征地拆迁等高风险区 域,基于历史信访数据对相关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在传播扩 散方面,运用科学模型预测谣言传播路径,准确判断其性质、 特点、演变趋势。二是处置流程标准化。制定基层舆情应急 处置手册,规范信息上报、分级响应、谣言澄清等流程。在 信息上报方面,需要明确上报的标准,比如什么情况下需要 上报,上报的渠道和时限,以及上报的内容格式。在分级响 应方面,根据舆情风险的严重程度,明确不同级别对应不同 的响应措施和责任人。在谣言澄清方面,需要快速识别谣言 并核实信息,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澄清内容,并监测后续影响。 三是效果评估标准化。既要根据舆情热度衰减曲线、谣言澄 清覆盖率等来评估舆情风险防控效果;又要根据群众满意度、 重复投诉率等评估舆情风险防控的效能转化情况。通过一系 列规范化的流程,系统化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 降低负面影响。 技术赋能:从“人工经验”到“智能研判”的管理提升。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升基层干部的数字素养已成 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增强基层干部数智化驾驭能力, 并非否定基层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重要性,而是借助现代技 术来扩展治理半径,实现“有温度的数字化治理”。“云上 管家”就是要求基层干部学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线上平台进行舆情监测、预警、响应和处置的能力。基层干部要摒弃传统舆情管控思维,学会运用 网络思维去考虑问题,掌握网络沟通技巧,从而掌握舆情工 作主动权。在舆情风险防控中,基层干部提升数智化驾驭能 力需围绕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和实战需求展开。一是强化技 术应用能力。熟练使用政务云平台等工具,掌握实时数据抓 取、人工智能情感分析等基础功能,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快速 识别辖区热点问题,将“人工经验”转化为“智能研判”。 二是深化数据整合。打通基层治理数据库,关联舆情数据了 解民情民意,预判潜在矛盾点。同时,要建立典型案例库, 收录本地高频风险事件及处置方式,辅助快速响应。三是优 化人机协同。以网格员、志愿者为触角,通过短视频平台等 渠道补充机器未覆盖的“盲区信息”,形成“智能预警+人 工核查”闭环;利用智慧系统实现“风险上报—任务派发— 处置反馈”全流程线上管理。四是提升实战转化。定期参与 云端模拟演练,学习新媒体沟通等技能,提高对舆情风险的 识别精准度。 协同攻坚:从“单兵作战”到“全域联动”的生态构建。 基层舆情风险防控不只是单个部门的“独唱”,更是基层各 个力量的“大合唱”,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各方力量, 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局面。通过打破组织壁垒、整合 多元主体、重构运行机制,将分散的应急响应升级为系统化 治理工程,破解“数据孤岛”“职责模糊”“响应迟滞”等难题,从而实现从“点状应对”到“网状防御”的质变。一 是“上”“下”联动。一方面,上级需制定整体防控目标与 策略,为下级明确方向;下级围绕目标细化落实,确保防控 工作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上级建立畅通的信息汇集平台, 下级及时准确上报舆情信息,上级适时反馈指导意见,从而 实现从“信息孤岛”到“数据融通”的协同共治。二是“内” “外”兼顾。在“内”上优化整合力量,及时收集社情民意, 确保信息上报及时准确;联合基层应急小组,强化风险线索 内部关联,形成内部协同闭环。在“外”上争取力量支持, 通过与其他力量的信息互通互补、共同会商研判,避免信息 共享滞后导致应对失效。三是“点”“面”结合。在“点” 上突破,通过培育基层舆情观察员,形成舆情观察点。在“面” 上统筹,构建起政府、媒体、专家、公众参与的“舆情共治 联盟”,使各个主体从“有限参与”扩展为“无限连接”, 推动风险防控从分散应对向协同联防,既避免“大海捞针” 式的低效防控,又防止“头痛医头”的碎片化应对,增强舆 情风险防控的质效与韧性。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