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216.46 KB 6 页 1 下载 5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一点
.docx
3
概览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来源:《学习时报》2025 年 4 月 23 日第 7 版 作者:姚亮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易发 频发已成常态,且不断向基层延伸,舆情下沉趋势日渐显 现。在舆情风险防控体系中,基层的短板相对突出。部分 基层干部在认知上,既看不清“风险全景图”,又把不准 舆情风险的演化趋势,对风险与态势等缺乏足够认识;在 导向上,盲目追求“零舆情”的考核目标;在职责上,存 在错位现象,将舆情风险防控视为宣传部门的工作,把自 己置身于事外;在协同上,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 及时分享数据,造成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如何科学有效防 控舆情风险正成为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一道重要“考 题”,亟须从认知升维、制度迭代、技术赋能、协同攻坚 四个维度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 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 预防转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 缺乏对网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 最佳应对时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 注重在舆情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 观念,将舆情风险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 明确目标导向。既不能将舆情风险视为“洪水猛兽”,造 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也不能出现“舆 情洁癖”,一味追求“零舆情”。二是做好风险研判,发 挥研究机构、专业评估组织、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在风 险研判中的作用,及时找出风险的苗头和征兆,知道“风 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表现形 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三是做好风险溯源,将矛 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就必须把好舆情风险 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努力 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制度迭代: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体系重 塑。在人工智能时代,舆情风险呈现更为复杂化、隐蔽化 与裂变式的传播特征,依赖传统的经验与临时应变的防控 模式,易受信息滞后与认知偏差影响,难以应对舆论生态 新变化。舆情风险应对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 体系重塑,实质是从依赖个体直觉、碎片化应对的粗放模 式,转向依托科学框架、量化指标的系统化治理跃迁。通 过借助现代技术来构建起一套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处置 的全流程标准框架,推动敏感词监测、热点溯源、处置进 度可视化。一是风险识别标准化。结合基层实际,构建舆情风险的“立体式预警指标体系”。在社会情绪方面,通 过关注相关网络平台,及时获取敏感词、点击量、转发 量、跟评量等监测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启动舆 情预警机制,将舆情应对端口前移;在利益冲突方面,高 度关注老旧小区、征地拆迁等高风险区域,基于历史信访 数据对相关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在传播扩散方面,运用科 学模型预测谣言传播路径,准确判断其性质、特点、演变 趋势。二是处置流程标准化。制定基层舆情应急处置手 册,规范信息上报、分级响应、谣言澄清等流程。在信息 上报方面,需要明确上报的标准,比如什么情况下需要上 报,上报的渠道和时限,以及上报的内容格式。在分级响 应方面,根据舆情风险的严重程度,明确不同级别对应不 同的响应措施和责任人。在谣言澄清方面,需要快速识别 谣言并核实信息,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澄清内容,并监测后 续影响。三是效果评估标准化。既要根据舆情热度衰减曲 线、谣言澄清覆盖率等来评估舆情风险防控效果;又要根 据群众满意度、重复投诉率等评估舆情风险防控的效能转 化情况。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流程,系统化提升舆情风险 防控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 技术赋能:从“人工经验”到“智能研判”的管理提 升。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升基层干部的数字素 养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增强基层干部数智化驾驭能力,并非否定基层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重要性,而是 借助现代技术来扩展治理半径,实现“有温度的数字化治 理”。“云上管家”就是要求基层干部学会利用云计算、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线上平台进行舆情监 测、预警、响应和处置的能力。基层干部要摒弃传统舆情 管控思维,学会运用网络思维去考虑问题,掌握网络沟通 技巧,从而掌握舆情工作主动权。在舆情风险防控中,基 层干部提升数智化驾驭能力需围绕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和 实战需求展开。一是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熟练使用政务云 平台等工具,掌握实时数据抓取、人工智能情感分析等基 础功能,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快速识别辖区热点问题,将 “人工经验”转化为“智能研判”。二是深化数据整合。 打通基层治理数据库,关联舆情数据了解民情民意,预判 潜在矛盾点。同时,要建立典型案例库,收录本地高频风 险事件及处置方式,辅助快速响应。三是优化人机协同。 以网格员、志愿者为触角,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补充机 器未覆盖的“盲区信息”,形成“智能预警+人工核查”闭 环;利用智慧系统实现“风险上报—任务派发—处置反 馈”全流程线上管理。四是提升实战转化。定期参与云端 模拟演练,学习新媒体沟通等技能,提高对舆情风险的识 别精准度。协同攻坚:从“单兵作战”到“全域联动”的生态构 建。基层舆情风险防控不只是单个部门的“独唱”,更是 基层各个力量的“大合唱”,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各 方力量,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局面。通过打破组织 壁垒、整合多元主体、重构运行机制,将分散的应急响应 升级为系统化治理工程,破解“数据孤岛”“职责模糊” “响应迟滞”等难题,从而实现从“点状应对”到“网状 防御”的质变。一是“上”“下”联动。一方面,上级需 制定整体防控目标与策略,为下级明确方向;下级围绕目 标细化落实,确保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上级建 立畅通的信息汇集平台,下级及时准确上报舆情信息,上 级适时反馈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从“信息孤岛”到“数据 融通”的协同共治。二是“内”“外”兼顾。在“内”上 优化整合力量,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确保信息上报及时准 确;联合基层应急小组,强化风险线索内部关联,形成内 部协同闭环。在“外”上争取力量支持,通过与其他力量 的信息互通互补、共同会商研判,避免信息共享滞后导致 应对失效。三是“点”“面”结合。在“点”上突破,通 过培育基层舆情观察员,形成舆情观察点。在“面”上统 筹,构建起政府、媒体、专家、公众参与的“舆情共治联 盟”,使各个主体从“有限参与”扩展为“无限连接”, 推动风险防控从分散应对向协同联防,既避免“大海捞针”式的低效防控,又防止“头痛医头”的碎片化应对, 增强舆情风险防控的质效与韧性。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