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涉高校热点舆情
578.73 KB
22 页
8 下载
1337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5 |
概览 | ||
1
.
涉高校热点舆情
北京百章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二五年九月目录
前言.........................................................................................................1
一、 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2
二、典型案例分析................................................................................. 3
(一)典型案例分析........................................................................3
1.中国人民大学变“人咪大学”成舆情正向转化范本............ 3
2.武汉大学开学典礼现“白底红日”图案座椅............................ 5
3.沈阳师大发生诺如病毒污染致两千余名学生呕吐腹泻........ 8
4.重庆理工大学安排多名男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楼.............. 10
5.北京高校清真食堂改名摘牌引关注......................................12
6.多所高校出现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13
(二)主要问题............................................................................. 15
1.高校舆情风险意识缺失.........................................................16
2.应对舆情信息发布滞后,透明度不足..................................16
3.危机沟通缺乏专业性与温度................................................. 16
4.舆情长尾有待高度关注警惕其“复燃”风险......................17
三、10 月风险预判及建议...................................................................17
(一)国庆假期带来安全风险......................................................17
(二)秋招进入集中期就业压力成敏感话题...............................18
(三)季节变化带来校园管理难题.............................................. 18
(四)学生心理健康与极端事件风险.......................................... 19
(五)意识形态与价值观风险仍然有待持续关注.......................19—1—
前言
整体来看,2025 年 9 月,涉高校领域的舆论焦点既涉及
校园日常管理的细节失误,也涵盖学术公信力、公共卫生安
全、学生安全与权益等重大议题。从“人大帆布袋印错字”的
轻松调侃,到“沈师大诺如病毒群体感染”的公共卫生危机,
再到“重庆理工黑人留学生临时入住女生宿舍”的高敏感事件,
每一件都迅速在网络场域引发广泛讨论,显示出高校事务在
舆论生态中的放大效应和社会关注度。
一方面,这些案例反映出高校作为社会高关注度机构,
任何环节上的疏漏或调整,都容易被放大为制度、价值和治
理层面的讨论。既有“非原则性错误”转化为情感共鸣的正
面案例,也有因公共安全事故与应对滞后而引发公信力危机
的负面案例。同时,涉及留学生、民族宗教、两性话题等领
域的事件,因叠加社会长期存在的公平敏感与文化焦虑,激
发多个负面舆情。
另一方面,9 月高校舆情呈现出由个体事件延展至制度
质疑的普遍趋势。无论是校园安全、宿舍安排,还是资源分
配、食堂命名,舆论最终落点都指向“公平、公正、透明”的
治理诉求。这种情绪背后,是学生群体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管
理水平、资源分配逻辑以及价值导向的高度关注。
综上,9 月高校舆情既有偶发性的管理疏漏,也有制度
性漏洞暴露;还有长尾反复型风险。面对这种局面,高校亟
须在信息透明、应急反应、公平治理和风险预判等方面提升
能力,以防止“小事件”演变为“大危机”。—2—
一、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9 月,涉高校的舆情从分布来看,校园管理类舆情高度
集中,从中国人民大学“renmi 大学”帆布袋到武汉大学开
学典礼“白底红日”座椅、再到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粪管爆裂
等,相关话题因符号性、视觉性强而迅速被放大,引发舆论
热议。与此同时,校园安全类舆情也密集发生,沈阳师范大
学两千余学生诺如病毒感染、广东培正学院军训女生猝死、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夜班后死亡、重庆移通学院学生
猝死等,引发公众对高校责任边界、医疗应急保障和学生权
益的持续追问。与此同时,价值观与公平议题也在持续触发
争议。重庆理工大学安排黑人留学生临时入住女生宿舍、暨
南大学副教授发布涉“女权”言论、清北等高校清真食堂摘
牌改名等事件中,舆论表现出较强的敏感度与分裂性。
序号
时间
高校舆情热点事件
分类
话题发帖量
1
9 月 15 日 重庆理工大学安排多名男性黑人留学生混
住在女生宿舍楼
校园管理
28.3 万
2
9 月 6 日
武汉大学开学典礼出现“白底红日”座椅
背靠
校园管理
25.9 万
3
9 月 20 日
武汉大学撤销肖某某记过处分
校园管理
13.3 万
4
9 月 19 日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调整:朱孔军同志任武
汉大学党委书记
人事调整
4.3 万
5
9 月 7 日
官方通报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 DNS 设备
采购事件调查情况
校园管理
3.5 万
6
9 月 10 日
武汉大学杨某某论文突然下架
学术争议
3 万
7
9 月 9 日
19 岁自闭症男生入学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报到遭劝退
弱势群体
2.7 万
8
9 月 18 日 暨南大学副教授在课堂发表涉“极端女权”
言论引争议
两性话题
2 万—3—
序号
时间
高校舆情热点事件
分类
话题发帖量
9
9 月 7 日
沈阳师范大学发生诺如病毒污染致两千余
名学生呕吐腹泻
校园安全
1.9 万
10
9 月 25 日
华南理工回应在读博士生出轨
道德风范
1.4 万
11
9 月 7 日
中国政法辟谣“54 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
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网络谣言
1.3 万
12
9 月 8 日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发生粪管爆裂一名学生
遭喷溅
基础设施
1.2 万
13
8 月 25 日
中国人民大学印刷错误现“renmi 大学”
引关注
校园管理
1 万
14
9 月 23 日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连续
上 3 周夜班后猝死
学生安全/校
企合作
0.7 万
15
9 月 10 日
重庆移通学院通报学生在宿舍猝死
校园安全
0.4 万
16
9 月 10 日 网传清华、北大等高校清真食堂摘牌改名
校园管理
0.4 万
17
9 月 15 日 广东培正学院一名大一女生在校军训期间
死亡
校园安全
0.3 万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
1.中国人民大学变“人咪大学”成舆情正向转化范本
事件概述:8 月 25 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025 级本科
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开营仪式,有网民晒出中国人民大学开
学典礼发的帆布袋上写的是“renmi 大学”。学生向校方反
映后,校方在开学典礼结束之前向大家道歉,称“实事求是
是人大的校训”,承诺三天后给所有人发一个新的袋子。
舆论观点:总体来看,不论是从事件发酵初期,还是校
方回应之后,舆论的总体情况都偏向正面。网民发现“renmi”
的拼音后,大量网民以幽默的方式回应这一失误,包括将
“renmi 大学”戏称为“人咪大学”,还设计出“咪咪校徽”
等衍生物,这种偏向“调侃”的轻松氛围,一定程度上规避—4—
了对校方在管理责任上的追问。但也有部分网民对责任归属
和制度环节提出质疑,认为一枚字母的差错暴露的不只是校
对问题,更是学校管理机制方面的漏洞,如有网民直指“外
包偷工减料习惯了”,还有网民认为应当对相关责任人进行
处置,来为印刷错误导致的资源浪费负责。而在校方回应之
后,舆论最终落点总体偏向宽容。大多数网友更看重学校的
修复姿态和诚意,认为校方及时引用校训致歉,并承诺补发
帆布袋的做法是积极的。正如《南方日报》指出的,校方及
时、诚恳的回应,不仅化解了出错的尴尬,更体现出学校对
于自身办学理念的坚守和对于学生开放包容的培养态度。一
次本可能发酵为舆情危机的失误,反而成了拉近情感距离的
契机。这种轻松心态的底色,是对“非原则性错误”的容错
智慧。
舆情分析:从舆情整体走向来看,中国人民大学“renmi
大学”帆布袋乌龙事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失误”到“化
解”的转折,最终形成了以调侃、宽容为主的舆论氛围,展
现出典型的正向舆情案例。事件初期,网民以“人咪大学”
等幽默方式回应,主动赋予错误轻松诙谐的网络二创氛围,
使舆情没有滑向对学校管理的激烈批评。但中国人民大学并
未就此将问题“一带而过”,而是及时回应,并引用“实事
求是”的校训道歉,承诺三天后补发新帆布袋,表现出真诚、
开放的态度。这种回应不仅止损,更将尴尬转化为展示学校
价值观的机会。总体而言,该事件成为一次高校如何通过迅
速回应与真诚沟通,将潜在的舆情危机转化为正向传播的成—5—
功范例。
2.武汉大学开学典礼现“白底红日”图案座椅
事件概述:9 月 5 日,有网民发布武汉大学开学典礼上
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贴红色圆形标签的照片,其外观与日本
国旗高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爆发在纪念抗战胜
利 80 周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后两天,直接刺痛公众敏感神
经,再度引发舆论对武汉大学的普遍质疑。当日,武汉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情况说明,称为引导师生按设计的造
型图案准确入场就座,工作团队在部分白色座椅和蓝色座椅
靠背上使用了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和圆形、五角星形等不
同形状的标签进行分类标识,其中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
色圆形标签,引发了误读。校方对此深表歉意,并表示今后
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然而,校方的回应
未能平息争议,“敷衍”“无历史敏感性”等质疑声愈发强
烈。话题“武汉大学椅子事件通报”“武汉大学就椅子标签
争议致歉”陆续登上微博、今日头条热搜榜单。随后,大河
报、红网、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大河报更是
直接对武汉大学提出“三问”:“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工作疏
忽?既然标签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为什么一定要在长方形
的白色椅子靠背上贴圆形的红色标签?座椅标签争议是没
注意细节问题,还是没守住民族大义?”随后大河报删除相
关微博帖文。
舆论观点:本事件中,大部分媒体观点呈现出“批判为
主、理性建言为辅”的鲜明倾向,既尖锐指出校方问题,也—6—
对事件背后的文化认知与责任担当提出建设性思考,褒贬界
限清晰。如红网虽直指校方在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特殊节点
“不审慎”,设计到布置环节“集体失明”,但也明确事件
“关键不在符号本身,而在场合与时机”,强调真正的文化
自信是分清坚守与误伤;新民周刊虽点出事件暴露的“政治
敏感性集体缺失”与“责任意识缺位”,但也理性建议学校
需从“制度层面建立细节审核机制”,并倡导社会以“理性
辨别、历史洞察”看待争议,既不忘历史也不被历史束缚。
网民观点方面,大部分网民谴责校方,认为其在特殊节点缺
乏对文化符号的敏感性,甚至质疑背后的动机与立场;部分
网民不认可校方发布的情况说明,认为道歉态度敷衍,仅将
事件归结为“误读”,未正视公众对民族情感;还有部分网
民关联武汉大学过往争议,认为学校在管理、文化责任担当
等方面存在长期积弊,亟待从制度层面全面排查整改;少部
分网民较为理性,认为这大概率只是校方工作疏忽,是对红
色圆形标签设计考虑不周导致,不应过度解读、上纲上线。
舆情分析:武汉大学座椅事件绝非一次孤立的“细节失
误”,而是学校在公共事务管理、舆情风险防控、文化责任
践行层面暴露出的系统性问题缩影,其折射的短板与需改进
的方向,对所有高校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对武汉大学而
言,此次事件首先暴露了活动策划执行流程的闭环缺失。开
学典礼作为每年面向新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重要仪式,从
方案设计、元素审核到现场落地,本应形成多环节、多层级
的校验机制。但红色圆形标签从设计定稿到粘贴使用,全程—7—
未有人察觉其可能引发的历史符号联想,说明策划团队既缺
乏“符号敏感性”的专业素养,也缺失“跨部门审核”的流
程保障。整个流程中“风险意识”的缺失诱发了本次舆情风
暴。尤其在此前“图书馆事件”已对学校公共形象造成影响
的背景下,这种流程漏洞更显致命:两次负面舆情的叠加,
会让公众形成“校方管理松散、责任意识薄弱”的固化认知,
后续需花费数倍精力修复声誉。其次,校方的舆情应对也暴
露出其“被动回应”而非“主动修复”的思维局限。事件发
酵后,校方虽及时发布致歉声明,但内容仅停留在“承认失
误、承诺注重细节”的表层,未触及问题核心,也未公布具
体的整改路径。对高校而言,舆情应对的核心不仅是“平息
当下争议”,更是“通过危机重建信任”。校方若仅满足于
“表态”而无“行动”,只会让师生与公众觉得“道歉流于
形式”,反而加剧对学校管理能力的质疑。最后,本次事件
也提醒所有高校必须将“文化敏感性”与“历史敬畏感”纳
入日常管理体系。高校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
主阵地,其校园活动、环境设计、制度制定都具有“隐性教
育”功能,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传递价值观的载体。这要求
高校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建立“全流程风险评估清单”;在
策划初期,需结合历史节点、社会热点预判潜在争议;在执
行过程中,需安排专人实时捕捉现场反馈与网络声音,第一
时间介入调整;在活动结束后,还需开展“复盘总结”,将
问题案例纳入培训素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
问题”的闭环。—8—
3.沈阳师大发生诺如病毒污染致两千余名学生呕吐腹泻
事件概述:9 月初,陆续有网民在抖音等平台发布消息,
称沈阳师范大学出现“上吐下泻”情况,随后,多家媒体介
入报道。9 月 3 日,校方发布“致全校师生的一封信”,称
患病学生样本及东生活区供水管末端水样均检出诺如病毒
阳性。对此,校方将提供供水车和桶装水为学生提供生活用
水。9 月 7 日,辽宁省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通报:沈
阳师范大学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发生诺如病毒污染,导
致 2087 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截至 7 日 17
时,已有 1817 人痊愈,尚有 270 位轻症患者。通报指出,
经综合研判,此次事件的发病高峰期已过,新增病例呈明显
下降趋势。
舆论观点:在官方通报尚未明确前,舆论焦点集中于病
因猜测与对校方行动的不满,如有多位网民称是学校“自来
水管道和化粪池管道接错”导致学生吃了“粪水”。9 月 7
日疾控部门明确 “自备井蓄水池污染” 结论后,舆论一方
面转向对校方管理的质疑,认为校方存在严重失职,导致大
量学生感染。与此同时,也有网民质疑校方处理滞后,“从
发病到查明原因,这中间耽误了多久?”。还有网民称校方
在事件发酵初期“压消息”“学生被禁言”,个别网民甚至
称“不是诺如”,质疑校方隐瞒真相。
舆情分析:沈阳师范大学“诺如病毒”群体感染事件,
在舆论场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公开与危
机应对的重要性。事件初期,因病因未明,网络舆论迅速聚—9—
焦于“管道接错”“粪水流入”等未经证实的说法,带来强
烈的情绪化解读,加剧了外界对校方管理的质疑。随着疾控
部门调查结果公布,确认“自备井蓄水池污染”为根本原因,
舆论矛头集中指向校方疏于管理与监管缺失。值得注意的是,
舆论对校方的批评不仅限于事故原因本身,还集中在应对节
奏与信息透明度上。多名网民质疑校方在学生大规模出现症
状后反应迟缓,“查因耗时过长”,甚至出现“压消息”“学
生被禁言”的指控,这使得校方的公信力受到冲击。同时,
“2087 人感染”的庞大数字也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的不安与愤
怒,使得事件舆情难以在短期内转向积极。总体来看,该事
件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公共安全与校方责任议题,其核心并
非单纯的病毒传播,而是公众对校园供水安全管理的信任危
机,以及对校方在突发事件中应急响应、信息透明和责任承
担的高度审视。这一事件也折射出校园基础设施治理与危机
沟通的双重短板。后续,校方有待联合相关部门对真正的感
染源进行核实,并对相关管理漏洞进行梳理完善,确保类似
事件不再发生,否则势必引发负面舆情的再度反扑,形成二
次舆情。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沈阳师范大学师生群体感染事
件后不久,9 月 8 日,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创新设计学院
一教室内发生排粪管爆裂事故,一名女学生在做作业时遭粪
水喷溅。不过由于该事件波及范围较小,网民观点主要集中
认为学校应当对被波及的学生进行赔偿,暂未引发大规模的
负面舆情。但接连两起校园基础设施问题引发的负面事件暴
露出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10—
4.重庆理工大学安排多名男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楼
事件概述:9 月 15 日,有网友发帖爆料称,重庆理工大
学两江校区女生 6 号公寓楼被安排进多名男性黑人留学生入
住,但学生家长等男性群体却被禁止进入。9 月 16 日,重庆
理工大学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称,9 月 15 日为该校 2025 级
留学生报到日,但因原定为 2025 级男留学生住宿点的 16 号
学生公寓,部分家具尚未到位,学校将当天陆续报到的男留
学生 30 人,临时安排于 6 号学生公寓 2、3、4 层的空置房
暂住。通报还称,考虑到 6 号公寓 5 至 8 层为女生宿舍,学
校在此期间实行了严格的电梯管控、专人值班、分层管理等
相关措施。截至 9 月 16 日 17 时,学校已将 6 号公寓临时安
排的男留学生全部安排入住到 16 号公寓。由于牵涉“黑人
留学生”“女生宿舍”这两大敏感要素,相关话题迅速引发
舆论关注,9 月 16 日,“多名男留学生混住在女生宿舍楼”
“高校通报男留学生与女生同住公寓”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
热搜榜,综合阅读量超 1.1 亿。
舆论观点:舆论普遍聚焦相关安排给女性学生带来的安
全风险,如极目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将男性留学生安
排在女生宿舍的不同楼层混住,即便有所谓的“楼层分隔”
措施,也难以消除安全隐患与心理不适,对女生的隐私和安
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而且,这种安排极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谣
言和误解,对留学生和本校女生的声誉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还有网民针对校方通报中的“留学生宿舍家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2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