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视察与患者争抢生命通道
手术电梯成“官用”?领导视察与患者争抢生命通道 2024 年 12 月 10 日,网络上出现一段视频,显示浙江杭州某医 院在领导视察时,占用了三部原本供手术使用的电梯来迎接“医院的 客人”,而当时有患者家属推着坐轮椅的老人等电梯,却被工作人员 拦下,引发关注。相关视频显示,不少穿着西装的工作人员围着领导, 其中一人告知其他工作人员“11,16 号电梯都可以坐”,而在写着 “手术专用电梯 “手术专用电梯”的电梯口处有工作人员把守,患者家属欲使用该电 梯时被阻拦,只能无奈推着病人去找其他电梯。12 月 12 日,该医院 党政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此事正在核实中,并强调手术电梯绝对不 能占。12 日下午,滨江区卫生健康局回应称,注意到舆情,医院正 在处理。 传播分析 传播趋势图 数据显示,12 月 11 日 22 时至 11 日 14 时,“领导视察占用手 术电”事件相关舆情信息约 800 从媒体类别来看,本次事件主要是个人用户参与,占比 49.54%;其 次是新闻媒体。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热门文章列表 从“领导视察占用手术电梯”事件的热门文章情况可知,媒体高 度关注“家属推着患者欲乘坐被拦”相关话题,相关信息引发法治进 行时、椒点视频、正观黄河评论等媒体的转发报道,此外,官方回应 引发九派新闻、《扬子晚报》和齐鲁壹点等主流媒体转发报道。IP 属地 TOP 从“领导视察占用手术电梯”事件的舆情信息0 魔豆 | 5 页 | 370.30 KB | 10 月前3大哥,医院跑路了,我的牙咋办?——舆情分析
大哥,医院跑路了,我的牙咋办?——舆情分析 据封面新闻报道,12 月 2 日,熊猫口腔的员工因被拖欠 3 个月工资而罢工讨要,医院随即关门。患者彭先生表示, 今年 4 月他到熊猫口腔准备种植两颗假牙,花费 5500 元购 买了口腔抽血化验检查、松动牙拔除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等治疗项目,并先后进行了两次手术,正处于第二期手术后 的恢复期,却收到主治医生告知医院倒闭的消息。12 月 5 日, 视频、微博、头条号是本次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微信、网 页等相对较少。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网民观点一是许多网民对患者的遭遇表示同情,鼓励患者彭先生 和其他受害者积极维权,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要求口腔 医院退还已支付的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 二是网民普遍认为,口腔医院在未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 突然关门跑路,是对患者权益的严重侵害,应该受到法律的 制裁,并质疑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 三是部分 三是部分网民认为当前口腔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大量资 本入局导致市场饱和,使得部分民营口腔品牌经营困难,类 似事件可能并非个例,需引起行业重视。他们建议患者在选 择医疗机构时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有口碑和信誉保障的医 院。 四是不少网民对监管部门的失职表示不满,认为这样的 事件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漏洞。如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审查,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研判分析 近年来,医疗机构“跑路”事件频发,如0 魔豆 | 4 页 | 258.94 KB | 10 月前3手部外伤查前列腺:当医德让位于利益
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然而,涉事医 生却依旧开出这些无关检查,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医生责任心 的淡漠。医生的职责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合理、必要的医 疗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随意增加检查项目。这 种置患者实际需求于不顾的行为,显然背离了医生应有的职 业担当。 职业道德是医生从业的基石,它要求医生以患者的利益 为出发点,恪守诚信、公正的原则。但在这起事件中,部分 医生的职业道德似乎被抛诸脑后。当科室绩效与检查数量挂 检查数量挂 钩,当医生收入与开单金额绑定,一些医生在利益的诱惑下, 逐渐模糊了医疗行为的边界。他们不再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 位,而是把开单多少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这无疑是对医者 职业道德的一种践踏。患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下,往 往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强制安排”的检查,这不仅让患者承受了经济损失,更让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大打折扣。 类似的荒诞并非孤例。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年 对的一次例行检查,认为湖北黄石某医院 情况通报,成都某医院靠夸大病情制造焦虑…… 这些案例 中,都能看到医生责任心缺失和职业道德失守的影子。过度 医疗已形成某种“潜规则”,而这种“潜规则”的蔓延,正 在不断侵蚀医疗行业的公信力。患者在就诊时,难免会产生 “医生是否在坑我”的疑虑,医患之间的信任裂痕不断扩大。 百章君认为,要重塑医生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不能仅 仅止于“涉事医生停职”的表面处理,宜兴市卫健委需深入 调0 魔豆 | 5 页 | 266.44 KB | 3 月前3医疗行业舆情周报第1期(2025.10.9-10.15)
起典型热点事件,涉 及医护权益、招标投标、患者坠亡、作风问题、医患纠纷五大领 域。舆论热度主要集中于三起事件:一是“钟世镇院士寿宴被冒 充学生纠缠拍摄”事件,因触及学术尊重与道德底线,引发公众 强烈谴责;二是江西中医药大学设备采购“300 万元预算、1000 元中标”事件,因招标、中标金额差距悬殊,被质疑存在形式化 与合规问题;三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者坠楼事件,除暴 露医疗安全管理漏洞外,也引发了网民对“大病难承担”等现实 露医疗安全管理漏洞外,也引发了网民对“大病难承担”等现实 困境的共情与讨论。其余 3 起事件——武胜县中医院要求患者家 属术前献血、华西医院博士后被爆伪造公章、桃江县医院员工吐 槽工会活动占用休息时间,也分别因触及医患关系、职业作风、 医护权益等核心议题,引发了较多讨论。整体来看,近期医疗舆 情在情感共振与制度批评之间交织,既反映公众对医疗体系运行 的信任焦虑,也折射出社会对行业透明、公正与人文关怀的更高 购暂停#阅读 2360.4 万,讨论 4442 次,#医院 300 万预算 1000 元中 标情况通报#阅读 295.2 万,讨论 1045 次。 3 1014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一病人坠楼 患者坠亡 #南宁一医院有人坠楼#阅读 875.9 万,讨论量 482 次。#当地回应南 宁一医院有人坠楼#阅读 226.8 万,讨论量 316 次。 4 1010 华西医院博士后被爆 伪造公章出站 作风问题0 魔豆 | 8 页 | 347.21 KB | 18 小时前3医生吐槽“儿科基本废了”背后的思考
的“客源”大幅缩水。新生儿数量减少,从孕期检查、分娩 到产后护理等一系列相关业务量都随之下降。这直接导致了 部分医院产科业务收入锐减,难以维持运营成本。随着新生 儿减少,未来儿童患者的总体基数变小。而且,如今家庭对 孩子健康愈发重视,很多疾病通过预防手段得以控制,使得 儿科患者就诊量也不如以往。比如一些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由于疫苗接种普及等因素,发病率下降。另一方面,医院前 期为产科和儿科投入了大量资源,如产房建设、儿科病房设 施配备、专业医疗设备购置等。出生率降低后,这些资源出 现闲置。但设备的维护成本、场地的租赁费用等依旧存在, 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例如,一些先进的儿科检测设备,采购价格高昂且有使用年限,在患者量不足的情况下, 设备的成本分摊到每个就诊病例上就变得很高。 儿科困局的连锁反应 在科室衰落、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医院面临经营管理的 难题。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裁员,但这又可能引发人员流失和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的风险。 另一方面,医院还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弥补产科和儿科 收入的缺失。 在患者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各医院之间竞争更加激烈。 大型综合医院凭借其综合实力和品牌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患 者,而一些基层医院和专科特色不突出的医院则面临生存危 机。部分医院为了吸引产妇和儿童患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 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儿科和产科业务量减少,医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机会也0 魔豆 | 5 页 | 165.14 KB | 1 年前3救护车800公里收费2.8万元,行业积弊未除致舆论质疑不休
费合理性、患者家属投诉行为、江西省儿童医院与赣医医院的关系 等层面展开多元讨论,舆论观点呈现分化态势。 围绕“2.8 万元救护车收费是否合理”的争议,支持方从成本角度,以配备并 使用 ECMO、医护团队及夜间驾驶等为由,认为 2.8 万元收费合理。反对方参照 紧急救援中心 1.1 万元的收费标准,质疑价格虚高,认为应公开收费明细与定价 依据,以消“天价收费”质疑。 围绕对患者家属投诉行 积极推动转院、协调资源,承担较大责任风险,家属投诉或打击医护积极性,影 响后续类似患者的转运救治。部分网民不理解医院收费为何无明细、无发票且转 入个人账户,认为此举违反经营服务规范,涉嫌利用家属焦虑“趁急牟利”。 围绕江西省儿童医院与赣医医院的关系,有网民猜疑双方存在利益输送,认 为医生可能从中间拿回扣;亦有网民聚焦转运流程合规性,质疑转运前患者家属 对转运机构性质、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是否充分知悉,以及民营机构收费明细是 机构收费明细是 否经过审核,是否存在模糊定价、随意收费等问题。 此外,还有网民围绕产生此种“天价”收费的原因展开讨论,认为官方缺乏统 一的跨省转运机制是关键症结,部分机构利用制度空白,在患者急救时刻抬高收 费,造成“黑救护”现象频发。 官方处置缓和舆论负面情绪,持续讨论揭露转运行业乱象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江西省卫健委迅速介入调查并发布情况通报,指出“赣 医医院存在收费不合理问题”,并0 魔豆 | 4 页 | 328.73 KB | 3 月前3从“全托”到“陪床”:住院高价陪护的来龙去脉
院也不同意住到病房陪护,所有照护都由医院负责。这种“全托 式”护理模式,既源于护士队伍的充足供给——1957 年全国护 士总数达 12 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 0.72;也依托计划经济时代 的社会保障体系,患者住院费用由单位全额报销,家属无需承担 经济压力。图片来源:AI 生成 一、护士职责的“去生活化”转型缘于专业分工 进入 21 世纪,中国护士的职责范围经历了显著收缩。根据 2025 年国家卫 得给病人翻身、端屎端尿是‘低端工作’。”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 加剧了职责剥离。 经济利益的隐性驱动 部分医院通过“护理外包”降低人力成本。某省会城市三甲 医院的财务数据显示,外包护理员费用比医院自聘护士低 40%, 而患者支付的陪护费中,医院提取 15%作为管理费。这种“以 包代管”的模式,客观上形成了护士职责退出的利益链条。 二、家属陪床的“制度化”困境 当护士职责收缩遭遇社会保障体系转型,家属陪床逐渐从 个孩子)下, 独生子女面临“分身乏术”的困境。上海某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 76%的住院患者由子女陪护,其中 42%的陪护者需请假超过 15 天,直接经济损失达人均 2.3 万元。更严峻的是,35%的陪护者 因长期熬夜出现焦虑、抑郁症状。 病房空间的“殖民化”危机 三人间病房挤入 6 人(3 患者+3 家属)已成为普遍现象。某 医院后勤部门测算,家属陪床使病房有效使用面积减少 40%,交叉感染风险增加0 魔豆 | 5 页 | 316.81 KB | 19 天前318名医生涉2200多万回扣丑闻,处罚结果竟成“谜”?
一是大部分网民对这一事件表示愤怒和失望,认为这种 行为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医生一直被称为“白衣天使”, 如今却沦为收取回扣的“蛀虫”,极大地损害了患者的信任, 让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蒙羞。并担忧医生此类行为会增加患 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延误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健康权益 造成了极大伤害。希望相关部门能严惩不贷,还医疗行业一片净土。 二是质疑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认为必须加强对药企的 监管,药企通过向医生提供高额回扣来推销药品和器械,这 需 要这些资源的患者却无法得到及时供应,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加剧了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 舆情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和医院应尽快公开对 18 名收受回扣医生 的具体处罚结果,回应社会关切,以彰显法律的公平公正, 同时也能起到警示作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是医院应建立合理的医生薪酬制度,提高医生的合法 收入水平,使其收入与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 度挂钩,减少 管机制,打破药企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利益链条,从源头上 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确保药品和器械的销售是基于其质量 和疗效,而非回扣等不正当手段。 四是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医生的薪酬结构,使 其收入与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挂钩,减少医生对回扣 等不正当收入的依赖;同时,进一步完善药品和器械的采购 制度,加强价格监管,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使用。0 魔豆 | 4 页 | 219.80 KB | 10 月前3十年“病房钉子户”,医疗资源岂容这般“空耗”!
和视频是 本次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占比分别为 24.71%、24.5%和 20.76%;微博、微信、网页等平台数据量较小,具体占比情 况见上图。 媒体观点 极目新闻:院方的回复也匪夷所思,患者占用病房十多 年,居然只是“正在处理”。这应该是早就要处理啊,难道 舆论不曝光就不处理?或者,此事一直就是处于“正在处理” 的状态,处理了这么多年就是没处理好,让这个“正在处理” 持续到现在? 二是有网民提出医院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面对此类 问题,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诉求和 不满,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 决此类问题,而不是让老人长期占据病房,影响其他患者的 就医权益。 三是网民们普遍担心老人长期占用病房会导致医疗资 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在当前医疗资源本就紧张的大背景 下,这种长期占用行为对急需治疗的患者造成了不公,违背 了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也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了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也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是一些医院存在“限制患者住院天数”的潜规则,而 此事件中老人却能独占单间病房达 10 多年之久,这种强烈 的反差让网民们感到不满和震惊,认为这是对公共医疗资源 的不合理挤占,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五是许多网民对老人的处境表示同情,认为老人可能是 在医疗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或遭遇了不公,才会选择以这种方 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希望医院能够妥善处理此事,给老人 一个满意的答复。研判分析0 魔豆 | 5 页 | 195.00 KB | 10 月前3广州社区医院“5元电梯使用费”风波中的民生温度与城市治理启示
元电梯费”并不只是一笔不合理的个人就医支出,而是关乎患者群体切身 感受的民生问题。在公众长久的普遍认知中,医院是治病救人、彰显人文关怀的 地方,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涉事社区医院兼具基本医疗、中医特色诊疗、残疾预防、 智慧康养等功能,是当地推进“15 分钟优质生活圈”的核心民生工程之一。其民 生属性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核心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服务,而电梯收费这一行 为, 为,将本应无偿提供的基本服务,硬性地置于商业化的框架下进行交易,难免让 患者感受到冷漠和疏离。尤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5 元的电梯费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歧视,加剧了他们的就医负担和心理压力。正如 红网文章指出,对医疗服务初心的背离是对民生权益的漠视。只有各方都能从患 者的角度出发,积极履行责任,回归医疗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本质,才能真正治愈 这一“病症”。 责任推诿与多方共治的缺失 责任推诿与多方共治的缺失 从社区医院、公寓方二者的回应来看:医院声称收费规则由公寓制定,资金 不归医院所有;公寓则考虑电梯损耗、租户使用体验。双方均试图淡化责任,让 患者感到无所适从,也让公众对医院和公寓管理方的责任意识产生了质疑。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为患者营造便利、舒适的就医环境;公寓管理方 在最大程度保障租户权益的同时,也需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展现出应有的 社会责任意识,而非简单粗暴地收取“买路钱”。0 魔豆 | 6 页 | 326.70 KB | 3 月前3
共 31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