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网信办亮剑,社交媒体热搜榜因被流量操控而成为 “清朗” 对象
150 魔豆 | 7 页 | 275.45 KB | 25 天前3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
目光。赵莉(2016)从“吃瓜群众”所包含的三种感情色彩出发研究 其实际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意义[2]。辛献云(2016)指出在“吃 瓜群众”语义不断扩大化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不同语境下所指 代的对象进行相对应的翻译[3]。蒋媛春(2017)则从青少年 群体使用的情况入手,发现“吃瓜群众”在自称时为青少年营 造出“主观上不能”或“客观上不是”能够对事物有所担当的责 任人的语用效果,这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对于自 以“我当时在吃西瓜”作为对事件不了解的原因引起了读 者极大的兴趣,网友在建构事件的认知框架时,记者采访 的原由,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甚至老农这个吃瓜动作 的施行者,都没有成为被关注对象,“吃西瓜的”作为整个 事件的焦点被提取出来,成为转指对象。融合曾有的“前 排吃瓜子”语义,“吃瓜”构词形式被固定下来。 其次,“群众”被选择、组合,是由其强大的构词能力 决定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使用“群众”一词最多的国家,各 既代表发帖人自身,也用来指称马路新闻里作为围观群众 之一的“老农”。 二、“吃瓜群众”语义泛化过程 刘大为认为:“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 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 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9]由此可见,语义泛化并非 一蹴而就,阶段式进行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不断改 变使用方式,语义内容逐层增加,最终扩大词语的使用范 围。因此,我们将从“吃瓜群众”语义泛化的三个阶段着手,50 魔豆 | 14 页 | 284.60 KB | 2 月前3从“辱骂老人”事件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尺度
口,基层治理丧失了应有的“温情”。 该事件根源是部分基层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 干部没有真正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行 使应当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没有将群众视为服务的对象, 而是当作管理的对象,一旦群众的诉求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 突,就原形毕露。它不仅严重伤害了信访老人的个人尊严, 更破坏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信 访群众本是带着信任与期待而来,希望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0 魔豆 | 3 页 | 105.44 KB | 1 月前3“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韦东奕作为“学神”的象征性人物,成为网民靠近“榜样”从而缓解焦 虑的对象。评论区中,“接韦神”“祝我高考顺利”等留言高频出现。 韦东奕的身份从一位高校教师快速转化为被赋予祈福意涵的“天才数学 家”,表现出典型的“集体心理代偿”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大型考试节点对“天才人物”的情感依附并 非首次出现。中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以象征性对象为寄托进行“祈福” 的心理结构,从古代“文曲星”到当代“学神”。焦虑语境下的成功代0 魔豆 | 6 页 | 410.26 KB | 4 月前3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
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 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 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 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而第二则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 实验结果让人意外,那些实验对象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 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 息。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3 月前3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或程序责任分配给各类公私主体。2019 年 12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在体例上贯彻了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和思路,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和思路主要依据治理主体而非治理对象展开, 捕捉和回应网络舆情的敏捷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部分学者已关注到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失真的多阶段特征, 主张对网络信息实施阶段化治理。2024 年 6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重恶化。国家治理层面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舆情治理的既有模式不能及时回应治理的新需求,治理的敏捷性、 有效性不足,治理效能有待提高,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一)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困境源自治理对象变化导致的治理需求变化。舆论具有公共性,公共舆论明 显超越个人意见,反映一种抽象的公共利益。舆论具有公众性,功利主义引导下的舆论价值从强调公共理性而排 斥边缘群体的公共舆论,转向强调多元主体和反 攫取非法利益。数 字技术使网络信息生成加速从事实导向转向流量导向,流量利益裹挟网络表达,大量失真信息在网络空间泛滥, 数字生态严重恶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过往经验中获取学习内容或对象,基于算法、模型、 规则应用数据生成原创的文本、图片与声音等内容的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网络信息的生成方式被彻底 颠覆,控制主体能够用指令在短时间内大量生成特定指向的网络信息,打破了信息生成传统的“成本—收益”结构。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2 月前3起点锐评|网络舆情的每一次反转都是对社会信任的最大消解
日,“西安栀子花开汉服店暴打女游客事件” 在网络上发酵,引发社会持续关注,网民们更是对女游客 王某颜的遭遇报以最大同情,动指转发间,迅速形成对店 家的口诛笔伐,情绪宣泄下,西安的旅游环境也成为“网 暴”对象。 然而,当“被殴打致昏迷”“民警未做笔录、勾连商 家”“孩子挨饿无人照顾”等信息被证实仅是女游客王某 颜借网络舆情施压,自编自导的一场“维权闹剧”时,“踏 空”的真相,让公众的信任瞬间坍塌。0 魔豆 | 3 页 | 156.13 KB | 2 月前3老人被隐性高墙拒之门外需要制度性破题
性,但 也要考虑权利-义务、风险-收入的平衡,若不能消除供给方 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 市场偏见和操作行为。正是这样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存在,导致市场主体在选择需求对象时,会侧重于对自己更有利的 群体,拒绝或排斥其他群体。老年人在特定消费场景的风险 系数太高,若没有相应的化解机制作为支撑,市场公平的原 则就很难实现。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参与社会发0 魔豆 | 3 页 | 119.43 KB | 4 月前3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行。2025年7月22 “ ” 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检方建议维持死缓,被告仍以 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辩 “ ” 词,声称赵某某 推其上刀 ,未获采信,案件将择期宣判。 “ ” 与此同时,刘铭富家属以 救助对象理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为由,向赵某某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132万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舆论为何质疑法院判决? 1. 死缓是否过于宽纵? 案件性质极其恶劣:被告因性侵未遂而行凶杀人110 魔豆 | 4 页 | 12.69 KB | 2 月前3关于华为招聘舞弊事件的舆情分析
重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科技企业招聘制度和内部 监督机制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大量网民对“劳务派遣”“外 包”等现象的泛滥不满,认为通常情况下,外包员工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是“被剥削”的对象。 百章说 华为招聘舞弊事件引发舆论对企业文化、劳工权益等话 题的热烈讨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该事件带来的启示: 从企业角度来看,此次事件暴露出招聘流程中的监管漏 洞和灰色产业链的存在,提醒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0 魔豆 | 7 页 | 415.38 KB | 7 月前3
共 38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