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老人被隐性高墙拒之门外需要制度性破题

119.43 KB 3 页 0 下载 4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liyuewei
.pdf
3
概览
老人被隐性高墙拒之门外需要制度性破题 (文稿内容转自北京青年报) 想办健身卡时被告知“不予接待”,租房时屡遭拒绝, 想旅游被旅行团拒接或要求必须有家属陪同……65 岁以上 老年人常常在各种消费场景中遭到拒绝。一些商家不愿意服 务 65 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是因为对可能面临的风险顾虑颇 多,担心老人出现突发状况,让自己担责。但因为年龄就拒 绝服务或交易,不仅是“年龄歧视”,也不利于发展银发经 济、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老年群体已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 消费群体,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末,全国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1676 万人,占总人口的 15.4%。截至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为 7 万亿元,约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 6%,然而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在消 费市场上经常被“隐性高墙”拒之门外。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老年群体属于健康和安全的高危人 群,一旦发生意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让不少商家有所 顾忌。从表面上看,商家的做法涉嫌“年龄歧视”,但实质 是市场趋利避害的结果。市场交易固然讲求主体平等性,但 也要考虑权利-义务、风险-收入的平衡,若不能消除供给方 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 市场偏见和操作行为。正是这样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存在,导致市场主体在选择需求对象时,会侧重于对自己更有利的 群体,拒绝或排斥其他群体。老年人在特定消费场景的风险 系数太高,若没有相应的化解机制作为支撑,市场公平的原 则就很难实现。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参与社会发 展的权利,禁止歧视老年人。消费市场上实行年龄限制,让 老年人处于事实上的“无处消费”的境地,属于违法行为应 当给予纠正。从道德上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和善 待老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必须遵守的公序良俗。 广大市场主体应该抛弃身份歧视,摒弃“以龄取人”的偏见, 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老年消费者。同时,这也需要 老年消费者与市场双向奔赴,明确自身的责任边界,处理好 自己的风险化解渠道,如此才能形成同频共振。比如规范双 方的合同,在意外发生后给予商家免责机制,并且有稳定的 联系人员来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让商家免除惹祸上身的担忧。 不过从实际上看,仅有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对于 独居老人或身体有疾病的老人,没有更稳定、持久和开放的 风险化解机制,老年人面临的“年龄歧视”就无法从根本上 得到消除。对此,需要构建法律意义上的担保制度,在供需 双方之间有第三方担保人作为风险化解者和矛盾调处者,更 好破解当前的困境。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者社会组织作为担保人,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进行担保,在发生意外风 险时参与处置。若条件允许还可以效仿国外建立风险担保金 制度,由政府机构或相应的第三方公司提供兜底保护,再加 上司法部门的公平裁决,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信任,最 终达到制度破题的效果。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