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410.26 KB 6 页 0 下载 7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wenyumeng
.pdf
3
概览
“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 风险提示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6 月 4 日晚 10 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韦东奕在抖音 平台开通个人账号,并发布首条时长仅 5 秒的视频:“大家好,我叫韦 东奕,这是我的账号。”视频画面简洁、内容朴素,既无滤镜美化,也 无剧本包装,其出镜状态一如既往地简约,也未刻意规避因口腔疾病导 致的牙齿缺失细节。抖 音 账 号 界 面 截 图 然而正是这条看似“粗糙”的视频,在短时间内引发全网极高关注。 账号粉丝量突破 2400 万,视频点赞数超过千万,评论区更是成为“中 高考许愿池”。同时,舆论还围绕“韦东奕的健康状态”“北大的回应” “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为何一个学者能在娱乐主导的平台爆红”等多 个话题形成热烈讨论。 事件特征及其背后舆论逻辑分析高考节点触发“心理寄托”型流量聚焦 视频发布时间临近中高考,考生及家长群体情绪高度敏感、集中, 韦东奕作为“学神”的象征性人物,成为网民靠近“榜样”从而缓解焦 虑的对象。评论区中,“接韦神”“祝我高考顺利”等留言高频出现。 韦东奕的身份从一位高校教师快速转化为被赋予祈福意涵的“天才数学 家”,表现出典型的“集体心理代偿”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大型考试节点对“天才人物”的情感依附并 非首次出现。中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以象征性对象为寄托进行“祈福” 的心理结构,从古代“文曲星”到当代“学神”。焦虑语境下的成功代 表常被附加以象征意义,成为“理想人生路径”的符号代表。韦东奕作 为“顶级学府+极致理性”的凝结体,在中高考前夕的舆论场中自然被 赋予了“庇佑”和“指引”的隐性角色。这种文化惯性加速了其舆论符 号化与爆火过程。 极简形象构成对主流“人设”叙事的潜意识反抗 在“高颜值”“精致生活”几乎占据短视频平台主流内容的环境下, 韦东奕的出现像是一股“逆风”。他背帆布包、喝矿泉水、吃馒头、不 用智能手机,专注科研、不谈营销。他的“去人设化”恰恰成了一种更 稀缺的“超级人设”,击中了公众对“浮夸”“虚假”的疲惫厌倦。 韦东奕的爆红打破了“物质代表成功”的路径依赖。更深层看,当 下年轻群体中正在形成“反精致焦虑”文化。在“人设过饱和”“消费即人设”的语境中,一种低物欲、去表演、拒绝内卷的生活方式反而成 为 了 稀 缺 价 值 。 尤 其 是 在 一 线城市 青年 、科 研从 业者 与长期 身处 职 场 KPI 压力环境下的人群中,这类“不追逐、不解释、不营业”的生活状 态被视为对当下主流价值结构的一种象征性“精神脱逃”。韦东奕的极 简生活方式,虽未刻意展示,却意外回应了这类心理期待,其形象也成 为社会补偿机制的心理接口。 公众“人文关切”背后的人物神化风险 韦东奕的身体状态成为本轮舆情的另一焦点。因牙周病导致牙齿缺 失的视频画面,引发舆论对其健康问题的广泛讨论。网民留言“他是不 是太不会生活了”“要不要给他配个助理”,还有博主呼吁北大“要善 待国宝级学者”。 这类声音反映出公众对科研人才的某种善意保护心理,但也暴露出 一种典型的“符号误读”:当科学家生活过于朴素时,会被公众主动“补 偿想象”;但当他们真正专注科研、不迎合流量叙事时,又难以获得平 台持续关注。 另外,部分关于韦东奕“拒绝多所名校挽留”“拒绝他国国籍”等 未被证实的说法同步广泛传播。这类“爽文叙事”迎合了受众对“理想 人物叙事模板”的集体心理预期:个体不依靠资本、不走捷径、坚持自 我、拒绝名利、被世界看见,最终成名。这种“套路”高度简化复杂现 实,将人物置于“完美”或“神化”的故事框架中,既满足了情绪爽感,又规避了理解门槛,是当前网络叙事中最易形成“爆款”的一类路径。 韦东奕被迅速套入这一框架,公众“借故事完成膜拜”。 网民的关心和建议或出于善意初衷,但任何“舆论造神”,都会对 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也易导致在“群体狂欢”后转化为对当事 人的“道德绑架”压力。 警惕舆论对个体的“过度消费” “韦东奕现象”揭示,当朴素变为流量标签,情感共鸣裹挟理性判 断,真正需要厘清的,是如何在守护公众热情的同时,为知识人物和科 研传播留下一条不被过度消费的安全路径。 去神化,引导公众回归真实认知 公众对于科研人物的情感表达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前“祈福式追捧” 与“符号化想象”的蔓延,容易掩盖其真实的专业身份和学术工作。平 台与媒体应有意识地在报道中克制“高光叙事”,淡化“天才”“另类” 标签,推动社会对科研职业的日常化认知,避免将个体凝固为“想象中 的完美存在”,更不能将“生活细节”当作传播主轴,以防形成对学术 人格的持续干扰。 稳传播,强化风险防控与舆论引导能力 在流量迅速聚焦、情绪表达高度密集的舆论场中,科研工作者作为 个体极易陷入被过度关注甚至误读之中。对此,各方需重视虚假信息的 快速识别与澄清机制建设。相关机构应及时通过权威渠道进行清晰、稳 健的回应,避免小道消息占据舆论主导权。警惕情绪推动下的“制度裹挟”倾向 公众的善意关切值得被保护和尊重,但机构治理应坚持有序、规范 的原则,而非被“情绪性建议”带动即时响应。例如在此次关于韦东奕 身体状况讨论中出现的“为其配备助理”“专项改善营养”等建议,虽 出于好意,但不应突破现有学术管理与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高校作为 公共学术机构,应在保障学者工作与生活的基础上,坚守制度逻辑、尊 重流程规范,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长期合理性。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苏越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