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 推荐

284.60 KB 14 页 0 下载 9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 (出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韩倩) 引 言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且极具感染力 的语言,其灵活多变的语言使用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新奇有趣 的审美体验。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一般网络用语。主要以 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语汇, 也包括人们在网络沟通中使用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简化表 达的形式。2.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3.与社会 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1]。 我们探讨的“吃瓜群众”与之前流行的“打酱油”“俯卧撑” 同属于第三类,它们诞生于时事热点事件,并且被赋予了与 其词典义截然不同的语义内涵。这些被重新建构的网络流行 语在带来时尚新鲜感的同时,折射出了社会大众的内心感受。 一旦出现便会引起网民们的高度关注,并且极尽所能地在各 种交际环境中寻找甚至自创条件以实现流行语的成功使用。 这种高频的使用方式促使其不断进行扩散,飞速提高着自身 语言影响力。 “吃瓜群众”从某个网友回帖中的偶然出现,扩大到全网 爆炸式地频繁应用,2016 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语 也将该词收录其中,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吃瓜群众”流传至今已三年多时间,仍活跃于各大新闻 标题以及网友的回帖之中,吸引了众多语言研究者的目光。赵莉(2016)从“吃瓜群众”所包含的三种感情色彩出发研究 其实际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意义[2]。辛献云(2016)指出在“吃 瓜群众”语义不断扩大化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不同语境下所指 代的对象进行相对应的翻译[3]。蒋媛春(2017)则从青少年 群体使用的情况入手,发现“吃瓜群众”在自称时为青少年营 造出“主观上不能”或“客观上不是”能够对事物有所担当的责 任人的语用效果,这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对于自 我的不确定性时所采取的言语保护措施[4]。这些研究之中虽 可窥视出“吃瓜群众”的一些具体使用情况,但对其进行完整 分析的研究还是较为单薄。 综观“吃瓜群众”近三年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在交际 过程中它已不再单独表示原型的意义,由最初的网友自称转 变成为如今的他称、众称,甚至将不属于原有语义指向的内 容纳入自己所指范围,有着明显的语义泛化特征。我们选择 “吃瓜群众”语义泛化过程作为切入点,对其整个发展历程中 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梳理,探讨其与当下社会心态、文化走 向之间的关系。 一、“吃瓜群众”之源 网络上关于“吃瓜群众”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1.戏 院、火车站推售瓜子,由“前排吃瓜子”的广告词演变而来。 2.“吃瓜群众”最初源于一则马路新闻,记者采访路边老农 对于车祸事件的看法,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 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道:“我只是一 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5]两者对比发现,说法 1 为说法 2 中“吃瓜”一词被提取、 运用提供了预设条件,“前排吃瓜子”的语义牵引促使“吃 瓜群众”的语义增加了围观看戏之意,为之后“吃瓜群众” 的流行语义的产生奠定了语义基础。 偏正短语“吃瓜群众”并非一次成形,而是网友根据马 路新闻提取核心内容之后再次叠加现有词语进行的二次 创作。 首先,“吃瓜”通过转喻的方式产生,转喻不仅是一种 修辞手法,更是人们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根据自身 的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也 就是“认知框架”,将物体或者事件中相对显著的那一部分 提取出来用来转指整体[6]。 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会筛选出事件最为显著的部分, 建立个人的认知框架,将完整的内容浓缩成具有代表性的 关键词来指称原事件。说法 2 中,老农回答记者所问之时, 以“我当时在吃西瓜”作为对事件不了解的原因引起了读 者极大的兴趣,网友在建构事件的认知框架时,记者采访 的原由,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甚至老农这个吃瓜动作 的施行者,都没有成为被关注对象,“吃西瓜的”作为整个 事件的焦点被提取出来,成为转指对象。融合曾有的“前 排吃瓜子”语义,“吃瓜”构词形式被固定下来。 其次,“群众”被选择、组合,是由其强大的构词能力 决定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使用“群众”一词最多的国家,各 阶层、各职业、各团体的人们都耳熟能详,不假思索地运用。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笼统地使用“群众”已经 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7]。 潜移默化的语言习惯影响着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词语 选择方式,高频使用的现象致使网友在进行词语选择时忽 视了“群众”一词饱含的政治色彩。在马克思建构的群众概 念中,“群众”既是集合概念又是个体性概念[8]。这种双重 指称的能力为其在交际过程中增加了极大的灵活度。除却 语言层面的原因,“群众”的使用,还体现出一种法不责众 的心理状态,网友在使用“群众”自称进行发帖留言之时, 无形中扩大了发声范围,将自身隐匿于大众群体之中,降 低错误行为被追究的可能性。 经过网友的创造,“吃瓜”与“群众”组合为“吃瓜群众”, 出现在新闻事件之后的回帖中,产生了双重指称的效果, 既代表发帖人自身,也用来指称马路新闻里作为围观群众 之一的“老农”。 二、“吃瓜群众”语义泛化过程 刘大为认为:“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 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 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9]由此可见,语义泛化并非 一蹴而就,阶段式进行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不断改 变使用方式,语义内容逐层增加,最终扩大词语的使用范 围。因此,我们将从“吃瓜群众”语义泛化的三个阶段着手, 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一)“吃瓜群众”的语义隐喻 语义隐喻是“吃瓜群众”语义泛化的第一阶段,“吃瓜 群众”通过隐喻的方式达成对新事物的指称,才有可能从 独属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键词,转化为全民皆知的网络流 行语。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隐 喻要涉及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当两个不同的领域之 间存在某种联系时,可以用一个领域的词去说明另一个领 域的对象,形成隐喻映射[10]。两个领域之间互动的前提是 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们才有可能够透过已经熟悉 的概念去认知未知领域的事物,最终实现隐喻映射。 诞生于新闻事件中的流行语与其他网络流行语有着 最大的不同,即是对于热点事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其语 义的产生与原事件密切相关,推而广之的前提,是如何在 “吃瓜群众”与新领域的认知对象之间建立相关性。这就必 须寻求另外一种关联方式——事件关联,刘大为认为:“相 似性不仅仅发生在事物之间,事件之间同样有相似性,完 全可以推测还存在着事件性比喻。”[11]只有在马路事件中 的老农吃西瓜行为与网友围观其他网络热点新闻现象之 间建立联系,才有可能扩大“吃瓜群众”的指称范围。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 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映 射在目标域上,目标从而得到理解[12]。在对“吃瓜群众”进行隐喻映射的过程中,源域是人们已经了解的马路新闻事 件,目标域则是需要被认知的网友围观网络新闻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所得的 4 个相似点,人们将熟知的马路 新闻事件中“吃瓜群众”的概念映射到网友围观社会热点 事件现象中,增加了“吃瓜群众”的“围观者角色”的语义内 容。如: (1)给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普及下赵薇事件—— 不仅是因为反台独。(天涯论坛 2016-07-09) (2)当然,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 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够主动积极地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 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事不关己的旁 观者。(彭凯平新浪博客 2016-12-10) “吃瓜群众”在不同事件中都扮演着并不积极的围观 者角色,对事情的真相一无所知,也不存在热情参与的可 能性。 (二)“吃瓜群众”的语义抽象 当“吃瓜群众”成为语言时尚风靡整个网络时,网友们 忽视了“围观者角色”语义是在隐喻机制影响下形成的过 程,将其由具体的围观者抽象成“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 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13],此语义逐 渐被固定下来,成为“吃瓜群众”新语义。人们在使用其观照其他待指称对象时,不再关注于两 者之间的不同,而是提取类比特征——“某事件的围观者”, 将更多的对象纳入自身的指称范围,推进了“吃瓜群众”语 义进一步地泛化。如: (3)吃瓜群众的一些个人评价,看看就好。(豆瓣 电影芒星的果果评论缝纫机乐队 2017-10-03) (4)墙绘艺术家脑洞大,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地看着 他们的“艺术作品”。(今日头条 2017-10-16) (5)首先,作为上市公司的瀚叶股份原本主营业务 为农药、兽药,如今公司转型要花 38 亿买自媒体公司, 这个跨界让吃瓜群众直呼看不懂!(搜狐财经 2018-06-08)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吃瓜群众”面对不同的围观对象, 修辞语义各不相同。(3)例中的“吃瓜群众”评论一部电 影,显然不可能是不明真相,使用该词只是作为一种谦虚 的说法,用来降低自己的评论可能会引起观看对象反驳的 风险。(4)例中的“吃瓜群众”只能表示对艺术的不理解, 而无法继续保有不明真相之意。相较于前两例,(5)例 更多地包含了“吃瓜群众”的原本含义,但在其中也增加了 一丝积极评价该事件之意。 三个例句中的围观者无论最后采取什么行为面对自 己的围观对象,都因对其感兴趣才会将精力投入其中,使 用“吃瓜群众”进行指称时,还会起到强化接受效果的作用。 (三)“吃瓜群众”的语义含混 “吃瓜群众”的高频使用,导致每一个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删减或增加语义成分,更快地推进了“吃 瓜群众”语义泛化进程。如: (6)吃瓜群众眼中的梅溪书院(鲜城长沙 2017-09-19) (7)吃瓜群众看过来,兴业这里的瓜又大又甜,采 摘约起!(搜狐 2017-11-11) (8)然而,实力派演员高仁饰演的男主角“尚桀”从 一出场就饱受争议,顶了几集“吃瓜群众”、“打酱油”的帽 子,直至在昨日的剧集中出现反转,破了大案为自己正名, 一个有勇有谋、能抗能打的特案组组长尚桀正式上线。 (深 耶娱乐 2018-06-08) “吃瓜群众”在以上几个句子中的含义不尽相同,在不 同的使用环境下呈现着略微的差别,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 分析才能获取其真正的表达之意。 (6)例中的“吃瓜群众”是作者借此网络流行语自称, 吸引眼球,从而将“梅溪书院”带到读者眼前,对其进行深 入了解。此时“吃瓜群众”已无丝毫不明真相以及戏谑之意, 反而成为一个引导大众了解梅溪书院的解说者。 而同样是向读者介绍产品的(7)例中的“吃瓜群众”, 指称对象由叙述者变成倾听者,其中的围观之义已经消失, 仅仅指向那些对吃西瓜这件事感兴趣的群体,“吃瓜”回归 其词语本义,产生出“不知情者”和“吃西瓜的大众”双重语 义,接受者瞬间接收了“不知情者”的第一层含义,理解出 “吃西瓜的大众”第二层含义时,很难意识到这才是该词原 有的语义,呈现出别样的新鲜感。(8)例中的“吃瓜群众”已经与其原本流行之义相去 甚远,表明其指称对象尚桀在戏中仅仅是个无关紧要、毫 不出彩的角色。 通过语料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吃瓜群众”在各种不 同的语境之下有着极强的塑造力,可以灵活地改变自身的 语义元素来适应语用要求,这也是“吃瓜群众”语义在网络 环境驱动下快速泛化的内在动力。 三、“吃瓜群众”语义泛化原因 “吃瓜群众”语义泛化的原因主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 面: (一)语言认知经济原则的遵循 在认知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过程中,有限的词汇系统 显然难堪重任,然而费时费力地创造新的词汇又会造成记 忆负担,甚至引起词语使用的混乱。此时,人们更倾向于 利用类比、转喻、隐喻等方式在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之间 架起桥梁,尽可能用最少的努力创造出最大的认知效果[14]。 这正是语言认知经济原则最本质的要求。 “吃瓜群众”在语义泛化过程中,遵循了语言的认知经 济原则,在音形不变的前提下,不断附着新的语义内涵, 将指称范围扩大到更多的未知世界。 (二)使用者从众心理的推动 从众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15]人是 群居性动物,当大多数人都出现相同的行为或观念之时, 为避免被排斥,通常会对自身进行改变从而与大众相融合,语言的使用同样如此。人们在进行修辞设计时,可以根据 具体语言使用环境,选择最为恰当准确的词语用以满足交 际需求。 在面对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流行语时,人们的从众心理 占据了上风,不管是盲目随从还是识解了其中含意,流行 词成为舌尖上的词汇,只要寻找到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 表达出来,即使有时情况不允许,也会自我创造机会,以 此品味流行语特有的文化涵义和形式意味。使用者的从众 心理推动了流行语的语义泛化进程,使其使用迅速蔓延。 (三)社会围观心态的影响 刘大为指出:“语义泛化不是简单的摹仿其中必定包 含着语言使用者创造性的努力。只有在某些社会因素更为 迫切和更有力度的推动下,人们才可能为之付出更大的心 智劳动而进行这种创造性的尝试。”[9]围观现象在中国随处 可见,因围观而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然而看热闹的 心态仍驱使着社会大众出现在每个事件的外围,发表着不 负责任的言论,这种围观现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表现得淋 漓尽致。 伴随着网络的出现,隐匿自身的聊天方式为广大网友 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围观条件,他们或者仅仅围观或者发表 一些无关紧要的看法,更甚者抨击嘲讽造成了网络暴力的 出现。“吃瓜群众”在使用的开端只是对马路事件中的围观 者——吃瓜老农的戏称的个体事件,只有在这种不断涌现的网络围观现象的推动下,才能促使人们将这种个体偶然 事件创造性地应用到其他类似事件中。 而且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使用此词的过程中,“吃瓜 群众”的语义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原本仅仅为戏谑而存在 的词语之中,逐渐蕴含着对大众的警醒以及劝慰,这也正 是这个围观者众多的时代所需求的。结 语 语义泛化是流行语维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一个词语 在诞生之初如果无法实现语义的不断扩大化,就很难在网 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潮流中生存。“吃瓜群众”正是借助语 义泛化从众多的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并且至今保持着高 频使用。 作为一种流行语同时也是一种称谓语,部分学者可能 会担心如果过度泛化,会导致其失去应有的指称功能出现 滥用现象,但是在时间这块试金石面前完全无需担心,社 会文化的发展决定着“吃瓜群众”应该承担着何种身份以 及是否适合继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参考文献: [1]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产生的文化景观[J].新 闻前哨,2010(4):63-64. [2]赵莉.哪类人称“吃瓜群众”[J].语文建设,2016(34): 63-64. [3]辛献云.“吃瓜群众”的几种翻译[J].新东方英语:中文版, 2016(12):24-25. [4]蒋媛春.从“宝宝”到“吃瓜群众”看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 [J].文化学刊,2017(2):115-117. [5]舜网新闻.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是什么? http://new.e23.cn/content/2016-12-22/2016C2200255.h tml2019-03-10. [6]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2010(4):63-64. [7]武宁张海洋.人类学视角下“群众”一词的产生、流变及 再阐释[J].天府新论,2015(3):71-77. [8]梁 金 凤 .“群 众”的 时 代 属 性 探 析 [J].长 春 学 院 学 报 , 2014(4):10-11. [9]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33-37. [10]王同伦.“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1-115. [11]刘大为.从事物性比喻到事件性比喻[J].修辞学习, 2002(3):14-17.[12]刘红云.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8):16. [13]360 百科.吃瓜群众. https://baike.so.com/doc/24042933-24625055.html2019.3.10 [14]王霜梅.从修辞到认知——浅析两种不同隐喻观[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9(4):11-13. [1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8 版.侯玉波,乐国安,张 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53.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