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
183.56 KB
5 页
0 下载
3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100 条定律|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
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
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
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
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
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
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
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 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
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
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
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而第二则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
实验结果让人意外,那些实验对象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
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
息。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
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说,这样的故事
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
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
己的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说法会拒绝
科学、理性和事实,一些人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警察和
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
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
为与很多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结果没能射出打中谣言的子
弹,却适得其反,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让真实的信息更
加没有市场。2011 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也可
作为逆火效应的另一例证。当时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
导致国内食盐供应短缺,引发多个沿海城市出现抢购碘盐风
潮,很多超市食盐在数天之内就被抢光。尽管随后就有专家
出来辟谣,但是抢盐风波并未就此停止,据媒体报道,某些
城镇抢购风潮甚至愈演愈烈。
很多研究发现,逆火效应与信息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有关,
当新信息超出了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时,会激发接收者的负面
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会阻碍对新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接受能
力,从而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消化。这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即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这也
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总是坚持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不
管子女怎样说也无济于事。你摆事实讲道理以更正某人的错
误观念,反而使他的错误观念更根深蒂固;你接受一个观点
后,会本能地拒斥与之相反的信息,从而捍卫自己的认知权
威不受挑战。从记忆生成角度来看,大脑神经元在一次次接
受刺激后就会逐渐被强化,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时,同时也
就是反复强化了神经元,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当自身
的观念被攻击时,就激发了愤怒和惊慌的感受,跟自己被攻
击差不多,就会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很难去接受新的观点。
当你收到一条负面的评论、偶像被人诋毁、观点受到挑战,
你便开始搜集数据,寻找信息,试图找到对方的弱点将其击
破。在此过程中,你的脑中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令原本的
观点变得更加坚定。追星族喜欢某个明星或者人物,就更倾
向于接受其正面的新闻信息,如果发现负面新闻,就会想要
用尽一切办法保护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偶像,追星程度严重的
话就会出现“一粉顶十黑”情况。
逆火效应导致一些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驳斥错误信
息或谣言时面临较大困难。不过,从逆火效应成因上可获得
若干启示。更正信息应接近受众语言偏好。世界卫生组织和
疾控中心曾为非洲社会的埃博拉病毒谣言头疼,当地人有的
认为喝盐水能够预防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发声明,这种无效的方法已经让多人丧命。仅通过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
人们的信念的。所以后来采取一种相对耗时但更有效的方法:
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
回应适时权威性,有专业部门和高层出来说法。逆火效应有
时可以被“权威效应”轻易攻破,因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
假的捷径。打破谣言需要铁证,俗话说“空口无凭”,可靠
证据不仅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还能够消除公众疑虑和猜疑,
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需要看到,有时更正错误信息的行为即使产生正向作用,
但是同样也会伴随副作用。一份美国调查发现,大约 43%的
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因此在官
网发布科普文章,来更正这个流传的谣言。研究人员研究了
传播效果,发现科普文章很显著的改善了大众的误解,相信
谣言的人数数据大约降了 20%,但是伴随着这个下降的还有
人们去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对那些原来深信流感疫苗能带
来流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加不愿去接种疫苗。“201
7 我国网民的食品安全信任与食品谣言调查”报告,对于“日
本核辐射海鲜”和“鲜虾体内藏满寄生虫”等谣言信息,受
调查网民中仍有无法判断或判断错误的情况。专家发现,在
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辟谣时,有时会先展示谣言的具体内容,
再提供针对性辟谣信息,无意中导致谣言再次传播;或者在辟谣信息中过度使用不同证据和科学分析,反而导致公众更
易于接受相对简单直观的谣言信息,心理上排斥相对科学严
谨的辟谣信息,这就是辟谣过程中的“逆火效应”,“也就是
说,本来出发点很好的辟谣过程无意中强化了一些谣言的负
面影响。”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