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辱骂老人”事件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尺度
105.44 KB
3 页
1 下载
5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辰辰 | .pdf | 3 |
概览 | ||
从“辱骂老人”事件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尺
度
2025 年 8 月 12 日,有市民反映称,湘阴县新泉镇青龙
桥村 72 岁的信访老人李某某在回访时遭镇纪委书记与信访
办吴某“破口大骂”。多次使用“老东西”“老不死”“老
糊涂”等侮辱性词汇攻击。8 月 22 日,湘阴县新泉镇人民政
府回应称:“经调查核实,由于吴某和李某某老人在主观认
识上存在差异,再加上双方沟通方式不够细致周全,进而产
生了分歧。这一情况反映出该同志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还存
在急躁情绪,工作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目前,已对其进行
了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深刻反省,吴某上门对老人进行
了赔礼道歉。”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当地政府迅
速回应,称已对涉事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道歉,但这
一事件所折射出的基层治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有观点认为,镇政府的回应将事件归咎于“主观认识差
异”和“沟通方式不够细致周全”,并指出干部存在“急躁
情绪”,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但这样的解释,难以让人
信服。“老东西”“老不死”“老糊涂”,这些充满恶意与
侮辱性的词汇,绝不是简单的沟通问题或一时急躁所能解释
的。这背后,暴露的是部分干部对群众的傲慢与轻视,是为
民服务意识的严重缺失。
镇政府事后以“沟通方式不够细致周全”轻轻带过,听起来像技术层面的修补,却回避了权力姿态的傲慢本质。官方
回应中提到“吴某和李某某老人在主观认识上存在差异”,
似乎暗示事件的发生是双方都有责任。然而,无论信访人的
诉求是否合理,甚至情绪是否激动,信访干部都应保持专业
和克制,绝不应该用侮辱性言语去攻击群众。信访工作本就
是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过程,如果干部不能保持冷静和耐心,
又如何能有效化解矛盾?当“主观认识差异”成为辱骂的借
口,基层治理丧失了应有的“温情”。
该事件根源是部分基层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
干部没有真正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行
使应当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没有将群众视为服务的对象,
而是当作管理的对象,一旦群众的诉求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
突,就原形毕露。它不仅严重伤害了信访老人的个人尊严,
更破坏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信
访群众本是带着信任与期待而来,希望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
题,却遭遇如此对待,这无疑会让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大打折
扣,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要真正拔掉这根刺,不能止于一次道歉、一场批评教育。
湘阴县需要把这次事件当作一面镜子,照见基层治理中“群众
路线”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是重中之重。一
方面,通过强化思想教育、培训、学习等方式,让每一位干
部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群众观;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群众反馈渠
道,让群众能够对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对那些作风恶劣、损害群众利益的干部,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所有干部敲响了警钟。在日常工作
中,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应保持冷静与克制,以平和、理
性的态度对待群众。只有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心倾听、
耐心解答、真心服务,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筑
牢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基石。
72 岁的李某某需要的不仅是一句“对不起”,而是一个可
以安心表达、被平等倾听的信访环境。期待当地相关部门能
够重新审视此事件,给出更具公信力、更服众的处理结果,
为所有基层干部划定清晰的界限,也为社会基层治理注入更
多温情的力量。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