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之下——从“卤料毒案”看食品安全
184.41 KB
4 页
1 下载
6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冰山之下——从“卤料毒案”看食品安全
据媒体报道,8 月 24 日,漳州市市场监管总局公布 2025“守
护消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其中,2025 年 5 月,福建漳州陈
某顺经营的锅边糊店因在卤料中非法添加 400 粒复方甘草片被
查,涉案金额超百万元。这一案件再次揭示出中国食品安全领域
面临的严重困境——当吗啡、可待因等成瘾性成分通过“美味卤
料”流入餐桌,当各种违禁药品加入到肉禽、水产、蔬菜甚至水
果的生长、保鲜全过程中,当“幽灵外卖”持伪造证照横行平台,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现实:当前已经报道出来的食品安全现
象,不过是大海中冰山浮出水面的微小一角,其水下部分才隐藏
着吞噬公众健康的庞大毒瘤。
一、从“药品入膳”到“毒物上桌”
药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合法外衣”。复方甘草片作为处方
药,其非法添加暴露了食品添加剂管理的灰色地带。根据《食品
安全法》,食品添加剂需符合 GB 2760 标准,但现实中,“药食
同源”的模糊认知让部分商家将药品与添加剂混为一谈。江西宜
春某企业更是在露酒中添加含他达拉非(处方药)的“枸杞含片”,
直接将“壮阳功效”包装成“养生概念”,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成为药
物滥用的试验品。
添加剂超标:监管标准的“形同虚设”。辽宁葫芦岛鸭脖店超范围使用“日落黄”和亚硝酸盐,并非孤例。亚硝酸盐作为明确禁
止在餐饮服务中使用的添加剂,却因“增色防腐”效果成为行业潜
规则。更令人警觉的是,此类违法行为往往形成“产业链”:上游
厂家定制“专用添加剂”,中游商家按“配方”使用,下游消费者为
“卖相”买单,最终将健康风险转嫁至整个社会。
幽灵外卖:平台经济的“监管真空”。广西灵山敏敏姐餐饮店
伪造 4 张证照入驻美团,安徽泾县小谈餐饮店无证经营却通过饿
了么开设多家分店——这些“幽灵外卖”的泛滥,折射出平台审核
机制的严重失职。当平台将流量分配与商家资质脱钩,当“零门
槛入驻”成为招商策略,消费者点下的每一单外卖,都可能成为
“定时炸弹”。
二、监管失灵的深层病灶
法律滞后: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剪刀差”。对比案件数据:漳
州卤料案涉案百万,罚款未公开;泰兴香肠厂超范围使用添加剂
仅罚 3 万元;灵石县饭店未建进货记录被罚 5000 元。当违法收
益远超处罚成本,部分商家宁可“赌一把”。更荒诞的是,现行法
律对“非法添加物”的界定仍停留在“已知有害物质”层面,对新型
合成毒物(如他达拉非类似物)的监管几乎空白。
技术短板:传统监管的“盲人摸象”。基层监管部门仍依赖“抽
检+举报”的被动模式,面对海量性、隐蔽性强的违法行为,往往
陷入“检测项目有限、检测效率低下”的困境。例如,漳州案件中,吗啡等成分需通过专业实验室检测,而基层快检设备仅能识别常
规添加剂,导致大量非法添加行为在“安全假象”下滋生。
平台失责:商业模式的“原罪”。外卖平台“重流量轻审核”
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将监管责任转嫁至消费者。美团、饿了么
因未履行审核义务被罚 20 万元,与其万亿级市值相比,无异于
“罚酒三杯”。更讽刺的是,平台对“幽灵店铺”的默许,实质是利
用监管漏洞收割“灰色利润”——无证商家无需缴纳税费,平台却
可抽取高额佣金。
三、重构“全链条”治理体系
立法革新:建立“最严标准”与“动态清单”。参考欧盟《食品
添加剂通用法典》,将所有非食用物质明确纳入“非法添加物清
单”,并实施“一年一更新”机制。同时,提高违法成本,将“货值
金额十倍赔偿”提升至“违法所得十倍+人身损害赔偿+行业禁入”,
让违法者“一次违法,终身出局”。
技术赋能:打造“智慧监管”网络。推动建立“食品添加剂追
溯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
全链条可溯源。在基层推广“便携式快检设备”,将检测时间从数
日缩短至数小时,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此外,开发“AI 识别系
统”,通过外卖平台数据筛查异常店铺(如单量激增但无实体店
照片),自动标记“幽灵外卖”。
平台治理:压实“看门人”责任。强制外卖平台建立“商家信用积分制”,将食品安全与平台流量挂钩:每被投诉一次扣 10
分,积分低于 60 分立即下架;引入“吹哨人制度”,对举报属实
的消费者奖励订单金额的 50%;推动平台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
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社会共治:激活“全民监督”网络。鼓励消费者通过“全国
12315 平台”实时举报,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推动行业协会
制定“负面清单”,对违规企业实施行业禁入;通过“食品安全教
育进校园”活动,培养公众“科学饮食、警惕异常”的消费意识。
从“苏丹红鸭蛋”到“复方甘草片卤料”,从“三聚氰胺奶粉”到
“幽灵外卖”,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在警示我们:当监管速度跑
不过违法手段的迭代速度,当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冰山只会
越长越高。唯有以“零容忍”态度重构制度、以技术赋能穿透迷雾、
以社会共治凝聚合力,方能真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否则,今
天的“卤料事件”,不过是明天更大灾难的预演。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