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明珠事件看“网红企业家”IP对企业影响
132.94 KB
5 页
0 下载
5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从董明珠事件看“网红企业家”IP 对企业影响
2025 年 4 月 22 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
回应管理层年轻化议题时表示:“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
不用一个海归派,这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
是,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面,培养我们自己的
人才!”这一言论迅速在舆论场中引发激烈讨论。而从董明
珠、雷军、刘强东等“网红企业家”在推动其个人 IP 与品
牌形象绑定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可以看出,个人 IP 的打造
及其与品牌形象的绑定,均需要慎重考虑。
董明珠不当言论引发舆论批判
舆论普遍指责董明珠的言论“因噎废食”,可能加剧人
才回流障碍。据智联招聘发布《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2024 年我国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再创新高,其中拥有硕博学
历者超八成。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还显示,从海归投递人数
增速 TOP 行业看,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同比增速最快,为
37.9%;人工智能增速 29.5%,排名第三;医药/生物工程排
名第四,增速 27.8%。这些产业均为目前我国重点发展的高
新技术产业,对我国产业升级有着重要作用。而董明珠的言
论容易“寒了爱国者的心”,或引发海外学子对回国发展的
信任危机。
也有观点指出,这种言论背离了常识和基本价值观,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国际化发展。如“新京报快评”认为,董明
珠作为公众人物,言论已超越企业管理范畴,演变为社会价
值观的导向问题,海归群体可能因此被贴上“外来者”或“洋
人”的标签,让其在职场遭受更多偏见和挑战,企业国际形
象受损,错失具有国际化背景和全球经验的优秀人才,不利
于企业全球化发展。
“网红企业家”屡见不鲜但成败各半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近年,国内“网
红企业家”的出现屡见不鲜。一方面,许多大企业的创始人
的一举一动都被搬到荧幕前,成为网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另
一方面,一些企业家自己也热衷于通过打造个人 IP 来为品
牌带来热度,将个人的粉丝流量与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相绑定。
典型的如近期刘强东亲自参与京东外卖一线配送服务,
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通过“老板送外卖”这一话题营销,刘
强东成功在短时间内将京东外卖推至舆论的热度顶端。数据
显示,在刘强东送外卖事件曝光后的一周内,京东外卖在社
交媒体的搜索量飙升,新用户注册量也呈现显著增长。
另一个代表人物即小米集团的 CEO 雷军。雷军作为小米
集团的灵魂人物,在个人 IP 打造方面堪称业界典范。他擅
长借助社交媒体与粉丝展开互动,在微博等平台上坐拥超过
5000 万粉丝,其发布的每一条动态都能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
讨论。在雷军的引领下,小米不仅在智能手机市场稳居全球前列,还成功拓展至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2023 年,
小米集团营收高达 2700 亿元。
但企业家个人形象除了给企业带来正向流量,同时也容
易带来负面风险。如刘强东也曾因个人负面事件,让京东遭
受重创。2018 年的明尼苏达州事件中,刘强东被指控涉嫌性
侵,尽管最终因证据不足未被刑事起诉,但该事件仍引发了
舆论批判。消息传出后,京东股价大幅跳水,京东及持有京
东股份的腾讯公司股价均出现显著跌幅,京东的企业形象遭
受重创。
此外,2025 年 4 月 6 日至 7 日,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
在长沙文和友海信广场店的直播活动中,文和友联合创始人
翁东华在直播中多次强行挤入镜头,要求与甲亢哥同行的重
庆助农主播“卤鹅哥”让座,并高喊“I am boss”,并威
胁称“明天去重庆堵你”。其举动在直播过程中被全球 3800
万观众实时围观,且事发后文和友官方未发布正式声明,仅
以“不需要回应”敷衍应对,加剧舆论不满。事件不断发酵
后,文和友线下客流量锐减,大众点评上也有高达 97%的评
论表达愤怒,“霸凌”“威胁”等词频远超品牌核心词“小
龙虾”,最终,4 月 24 日,有媒体报道指翁东华已经卸任文
和友小龙虾有限公司董事。至此,文和友精心打造的“复古
市井文化”被网友解构为“霸总文化图腾”,品牌形象遭到
重击。“成也萧何,败萧何”,网红 IP 对企业影响利弊不一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个人的人格魅力可以提升消费者
对品牌好感度。如近年走热舆论场的网红商超“胖东来”。
其创始人于东来打破传统商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维定式,
提出“不满意就退货”“用真品,换真心”等理念,在商品
定价上,严格控制毛利,主动向消费者公示进货价,直言“不
赚昧心钱”,这种坦诚的经营态度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
起了诚信可靠的形象。在对待员工的方式上,于东来曾公开
表示:“员工幸福了,才能更好地服务顾客。”在食品安全
问题、劳工权益问题等频繁在互联网中引发关注的当下,消
费者显然将由此对品牌产生更多的好感与认同。
企业家个人形象也可以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信任
和情感连接。如雷军作为小米创始人,以亲和务实的形象,
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在消费者与小米品牌之间成功
搭建起牢固的信任与情感桥梁。他以“米粉代言人”的身份
自居,用真诚的态度与用户建立起情感共鸣。此外,雷军的
社会公益的形象也强化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通过雷军的
个人形象赋能,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忠诚度与用户黏性。
然而,这种将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深度捆绑的模式,实
则暗藏危机。一旦企业家个人出现负面事件,企业也将遭受
沉重打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依赖个人 IP 会给
企业发展带来可持续性挑战。当企业家个人影响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时,企业在品牌建设、团队培养、战略布
局等方面的投入反而容易被忽略。若后续企业家因年龄、健
康等因素淡出公众视野,企业很可能陷入发展困境。此外,
个人 IP 的塑造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难以复制与传承,
不利于企业构建系统化、制度化的品牌发展体系。
流量时代下打造企业家网红 IP 需谨慎
网红企业家对品牌的影响本质上是“信任经济”的博弈。
正面效应体现在流量红利和情感共鸣,而负面风险则源于个
人与品牌的深度绑定及产品空心化。企业需在“流量驱动”
与“价值驱动”间找到平衡,通过系统性策略将个人 IP 转
化为品牌长期资产。
因此,若要打造企业的网红 IP,一方面,需明确企业家
IP 要服务于品牌核心价值,而非取代品牌本身,避免喧宾夺
主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持续关注社交
平台中涉及品牌及企业家的舆论情况,重点关注其中的舆情
发酵风险,及时针对相关风险采取措施,维护企业形象。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