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清博】从人大回应看高校“举报类”师风师德舆情处置标准 推荐

1.42 MB 8 页 1 下载 19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admin
.pdf
3
概览
清博研究院 2024 年 7 月一、舆情概况 7 月 21 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通过其微博 账号@人大维泉博士生王 d 发布视频,实名举报中国人民大 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贵元教授于 2022 年 5 月 1 日性骚扰且强制猥亵,并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当晚#王 贵元#就登上微博热搜榜,随后有#人大女博士实名举报博导# 等十余个话题登上微博、抖音、快生等平台榜单,累计阅读量 超过 22.5 亿。 表 1 主要平台热门话题列表 7 月 22 日 8 点 40 分,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其官方微博账号 @中国人民大学 发布声明表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 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并将于近日公布调查处理结果。此次声明的及时发布,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网民愤怒情绪,有效避免 了信息在持续传播过程中的进一步失控。 图 1 中国人民大学回应截图 7 月 22 日 19 时许,@中国人民大学 在其微博账号公布 《情况通报》。不仅确认了“举报情况属实”,并立即给出开 除党籍、撤销职称、解除聘用关系的决定。“将问题线索依法 反映给有关机关”,不仅有效串联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的调 查,也进一步展示学校不包庇、不诡辩、依法处置的态度。其 快准狠的回应使舆论风向得到了转变,愤怒情绪进一步降低, 舆论热度也随之消退。图 2 七种情绪走势图(数据来源:清博智能) 22 日 21 点 38 分,当事学生通过其微博表达了“学校、学 院非常关心我”“非常感谢,也为快速处理和决不姑息的态度 和效率而自豪”;22 点 18 分,@平安北京海淀发布 情况通 报,让事件处置回归法律途径,舆情发酵就此告一段落。 二、应对得失 今年,出现了多起知名高校学子举报导师的舆情。对比华 农、北邮等高校学生举报事件中的校方回应发现: 一是反应迅速、处置坚决。中国人民大学本次事件中两度 发声,采取了类似华中农业大学的“两次”回应方式,先以 “声明”形式表达了校方高度重视、连夜开展调查核实的态 度,再以“情况通报”公布调查结果。尽管两所学校学生举报 的问题不同、举报方式也有所差异,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情 况通报》明显来得更为及时。人大的两次回应分别在 22 日上 午 8 时 40 分和下午 7 时 9 分,间隔不足 12 小时。而华农的调查结果则公布于事发两天之后,且仅为“初步认定”,后续仍 有大量信息通过当事学生的社交媒体账号和媒体报道释放出 来。 二是校级调查,展现重视与调查权威性。从三所学校回应 的“落款”能够发现,发声主体方面,人大、北邮起初就以学 校层面的声明或通报面对舆论。当被举报教师为该学科领头人, 甚至该学院“领导”的情况下,学校介入调查、通报结果,能 够有效应对“学院自查”可能招致的质疑。而华农则先以学院 盖章、落款的说明发声,其间舆论波折与质疑不断,而后才上 升至学校层面的通报。 图 3 华中农业大学两次回应、北京邮电大学回应截图 三是违法犯罪行为有效连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本次事件 中,当事学生举报内容涉及性侵犯,因此海淀公安分局官方微 博@平安北京海淀 也跟进通报,表示已介入调查。有效避免了 此前发生在高校的骚扰、性侵犯事件中“事件反馈后一个月久 未立案”等次生舆情。值得注意的是,有网民评论认为,涉事 教师已在高校任教近 30 年,“不是第一个受害者”的推测可能会使得舆论持续观望警方调查结果和案件后续进展。 图 4 海淀公安分局通报截图 四是对于当事学生的学业未进行有效安排,或留下舆情长 尾。对比发现,在这三起针对“导师”的举报事件中,华中农 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均在情况通报中有“组建导师组全面 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调换导师”等表述,对涉事 学生的后续学业进行安排。而本次中国人民大学的回应,则未 触及这一内容。也有不少网民担心举报人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 若其以退学、多年延毕为结局,或使得该事件被再次翻炒,需 加以关注。 图 5 相关网民评论截图 三、舆情小结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舆论对于涉事高校的事件处置有极高期待。具体来看:第一层期待是能够迅速查明实情,并严肃 处理。在本文提及的三起事件中,短的不超过 24 小时,长则 不超过 3 日,校方已有基本定论和处理结果公布。但在此种 “超高速”处置流程中,也有观点认为校方能够如此迅速完成 调查,是因为“查处并不困难,并不复杂”,并连接到第二层 期待,即能够把监管、师风师德建设抓在平常。一次事件的快 速处置能够体现学校的重视与能力,但若同类事件再次出现、 学生举报常常发生,那么对于校风的质疑,对于学校品牌的伤 害就会指数级扩大。更深层的期待,则跃出舆情本身,转而指 向青年发展,关注到这些“被迫”用网络举报方式推动问题解 决硕博士的背后,高校能否真实关切学生发展、人才培养、学 术科研等工作。 基于这些期待,我们对高校“举报类”师风师德舆情处置 给出以下提示: 一是有“定力”,做出经得起推敲的处置。此类涉及师风 师德的“举报类”舆情,往往借由名校光环、知名学者影响力 等,迅速发酵。而面对汹涌舆情,只有“保持定力”,切实推 动调查处置工作,才能以线下合规合法的过程,导向线上合情 合理的结局。一味迎合舆论期待,也可能遭遇舆论反噬。 二是不“包庇”,避免决策陷入团体迷思。近年来,涉及 高校的舆情事件中,不乏“鼠头鸭脖”类试图以模糊焦点、包 庇造假等手段“维护学校声誉”,或是通过毕业等施压“异议 者”来解决举报信息,但却在舆论反转后与负面标签深度捆绑的案例。 因此,各大高校不仅需要在出现舆情的时候,拿出诚意来 推动问题解决,更需要把对清朗学风的打造、师风师德的建设, 放到日常、做到平常。让师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且愿意依靠 学校,而非舆论解决问题。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