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为辅助驾驶系好“法治安全带”

100.32 KB 3 页 0 下载 3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liyuewei
.pdf
3
概览
为辅助驾驶系好“法治安全带”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日报) 早晚高峰拥堵路段,打开智能跟车系统,车辆自动保持 安全车距;长途驾驶中开启自适应巡航,自动超车、变道一 气呵成;启动自动泊车,车辆可自行停车入库……近年来, 智能网联汽车日益进入驾驶人日常生活。其中,辅助驾驶作 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功能,有效提高了驾驶效率、便利性 和舒适度。 然而,驾驶辅助技术也带来诸多风险和问题。因对辅助 驾驶过度信任,有驾驶者在行驶中将车辆全程托管,最终引 发事故;一起追尾事故,驾驶者认为是因辅助驾驶系统预警 延迟 2.3 秒所致,车企却主张驾驶者脱手时间达 8 秒要求免 责……这些问题启示我们:当算法日益深度介入驾驶,应在 法治轨道上构建完善“人机协同驾驶”新秩序,为辅助驾驶 系好“法治安全带”。 模糊的营销宣传引发认知偏差值得警惕。现实中,有车 企以“智能驾驶”“零接管”等话术和词语,对辅助驾驶进 行模糊和夸大宣传,却对其功能边界、安全操作规程等“惜 字如金”。在一些网络平台和自媒体账号上,“解放双手”的 “测评”和“全程托管”的实录更是吸引眼球。这极易让一 些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对辅助驾驶“过度信任”乃至“过 于放任”,甚至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带来驾驶安全隐患。 对此,工信部举行汽车企业安全专题会议,要求车企“明 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 传”,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 等名词,这些举措及时而有力。但是,不能仅依托监管部门 行政指令,未来还应从法律层面将技术参数嵌入制度设计, 让法治红线从“事后纠偏”转向“事前锚定”。例如,可以 考虑明确“辅助驾驶”宣传禁用词语清单,明晰夸大宣传和 诱导用户等行为的惩戒举措;在车机系统界面等区域显著标 注技术标识信息,直观呈现功能风险等。 技术突进与法治规范之间的“速度差”也亟待回应。当 开启辅助驾驶模式时发生事故,究竟是源于车辆感知、算法 决策的缺陷,还是驾驶员自身操作失误所致?责任主体如何 认定,归责原则如何厘定,责任比例如何划分?这些都成为 亟待法律回应的问题。 对此,有必要结合辅助驾驶不同等级与应用场景,从法 律层面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边界,细化“人机共驾”时的责 任体系,清晰界定在系统正常运行、故障、突发状况等不同 情形下,车企、运营方和用户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辅助驾驶千万条,安全行驶第一条。更好发挥法治对于 辅助驾驶技术应用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将法治精神更 好地融入技术应用,既防范辅助驾驶“刹车失灵”引发的安全风险,也规避“过度制动”阻碍技术创新发展,方能驶向 “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美好未来。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