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智驾产业的技术迭代与认知重构
264.68 KB
7 页
0 下载
6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百章舆情观察:智驾产业的技术迭代与认知
重构
——舆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引言
当前,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站在技术突破与安全争议的十
字路口。一边是 L3 级车型从实验室驶向开放道路,百度
Apollo、华为 ADS 4.0 等勾勒出未来出行图景;另一边是某界
汽车撞向水泥泵车、某米汽车撞护栏起火事故接连发生,#狂
吹智驾的风该停一下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折射出 “技术
热”与 “安全冷” 的鲜明反差。
这种 “技术热” 与 “安全冷” 的鲜明反差,恰似一
面棱镜,折射出智能驾驶从 “概念普及” 向 “落地应用”
转型期的复杂舆论生态。百章舆情通过对 2025 年 1-8 月智
驾相关话题的监测分析发现,舆论场呈现出清晰的 “三极分
化” 态势。批评者以事故为证,紧盯企业营销乱象与监管滞
后,担忧 “技术跑得太快,安全跟不上”。支持者从产业升
级视角出发,强调智驾对出行效率的提升与中国汽车产业参
与全球竞争的价值,主张 “给技术试错的空间”。而政府部
门则以“双轮驱动”的角色,在争议中搭建 “安全底线” 与
“创新空间”的平衡框架——这不仅是智驾产业的发展缩影,
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战略推进的微观注脚。
一、政府在智驾产业规范与支持中的“双重角色”
从年初特斯拉 OTA 召回引发的“软件安全”争议,到年
中某界、某米事故催生的“营销规范”讨论,再到 9 月《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释放的 “L3 准入”信号,工信部、
市监总局等部委始终以“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并重的
思路,构建起 “问题发现—问题整改—产业引导”的闭环治
理机制,尽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治理智慧。
(一)以“精准施策”化解安全与营销争议
面对一季度集中爆发的智驾事故与车企宣传乱象,政府
部门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管控而是以“快、准、实”的举
措靶向破局。
一是约谈警示先行,直面舆情焦点。上半年工信部联合
市场监管总局先后 4 次约谈车企,从特斯拉的“OTA 召回频
繁”,到问界的“模糊驾驶等级宣传”,再到小米事故后的“安
全测试不足”,每次约谈都直指舆论热议的核心问题。尤其是
某米事故后,市场监管总局“一次性约谈多家头部车企”,并
公开通报存在过度宣传问题的企业名单,这种“点名批评”
的方式形成强烈震慑——相关车企在一周内迅速修改官网话
术,删除“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违规表述。百章舆情监
测发现“智驾宣传不规范”的客户投诉量环比大降。
二是标准规范跟进,填补监管空白。《关于进一步加强智
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等
规范政策密集出台,从“准入门槛”“宣传边界”“事故定责”
三个维度筑牢制度防线。《关于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的通知》
就明确要求,车企需在车辆醒目位置标注驾驶等级,宣传材
料必须注明“辅助驾驶需人工接管”。这些规定将 “企业自
律”升级为“法律义务”,彻底扭转了“宣传靠自觉”的松散局面。
三是专项整治收尾,强化执法震慑。市监总局开展“智
驾宣传专项整治行动”,全国范围内检查车企门店,下架违规
宣传材料,曝光“夸大场景覆盖”“模糊责任划分”等典型案
例。某车企因将“L2 辅助驾驶”宣传为“L3 自动驾驶”,被
处以罚款,成为专项行动中的“反面典型”,这种“查处一个、
警示一片”的效果,让“合规宣传”成为行业共识。
(二)以“体系化政策”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化解负面舆情的同时,政府部门始终将“支持智驾产
业突破”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场景+生态”的体系化
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一是技术底座方面,9 月 12 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 年)》,明确提出
支持车规级芯片、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国产
化,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
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攻克算法优化、环
境感知等“卡脖子”难题。正如专家所言,“这将构建起中国
智驾的‘技术护城河’,为产业竞争力打底”。
二是场景落地方面,地方政府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验田”。
上海发布《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
提出到 2027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 600 万人次,
开放道路超 5000 公里,具备 L2 和 L3 功能的新车占比超 90%。
北京则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试点”,允许百度、小马
智行等企业向用户收取费用,实现“技术测试”向“商业运营”的跨越。这些地方试点的成功,在舆论中形成 “技术可
行、安全可控”的正面认知。
二、舆论争议背后是技术迭代与社会认知的“时差”
百章舆情梳理 2025 年智驾领域的所有热点事件发现,表
面上是“安全”与“创新”的观点交锋,深层里却是中国汽
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科技”转型的必然阵痛。而
在政府 “规范+支持”的政策框架下,各方最终汇聚成“安
全优先、适度创新”的发展共识,这一共识的形成,恰恰是
破解“技术迭代快于认知更新”矛盾的关键。
这种矛盾的核心,是“技术迭代速度”与“社会认知速
度”的不匹配。从技术层面看,中国智驾已跻身全球第一梯
队:百度 Apollo 的 “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 覆盖
多个城市,比特斯拉 FSD 的覆盖范围广;华为 ADS 4.0 在无
高精地图的乡村道路,仍能实现“精准避障”。但从公众认知
来看,多数人仍停留在“传统汽车”的思维定式。既期待 “解
放双手”的技术便利,又难以接受“人机协同”的责任划分。
认知偏差导致事故发生时,舆论极易将责任归咎于“技术缺
陷”,而非“人机配合不当”。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和政策,恰好在“技术”与“认
知”之间搭建了桥梁。《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要求车企标
注驾驶等级、明确接管责任,本质是“强制企业开展用户教
育”;上海 “先开放特定场景、再逐步扩大范围”的试点思
路,是通过“场景控制”降低公众的认知负担;而《智能网
联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指南》,则以 “清晰定责”缓解了公众的“安全焦虑”。这些规范和政策的落地能让舆情中
“不懂智驾责任”的吐槽下降,“认知时差”逐步缩小。
三、构建“多元协同”的智驾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2025 年的智驾舆情反复证明,单一主体的力量难以应对
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复杂挑战。只有政府、企业、媒体、公
众形成“舆情治理共同体”,通过各自角色的精准定位与协同
联动,才能构建起成熟的风险防控体系,为智驾产业保驾护
航。
(一)政府从“监管者”到“生态构建者”
政府部门的角色已从年初的 “被动回应” 转向 “主动
引领”。特斯拉 OTA 召回事件中,工信部更多是 “回应舆
论质疑”;而到 9 月《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发布时,已
成为 “生态构建者”,建立“舆情监测——风险预警——快
速响应”的全链条机制,将小米事故等典型案例转化为标准
制定的依据;推动“政企数据共享”,要求车企按季度公开智
驾系统的事故率、接管率等关键数据,以“数据透明”化解
舆论质疑。
(二)企业从“营销导向”到“安全优先”
舆论压力倒逼企业重构发展理念。某米汽车事故后,头
部车企纷纷调整策略。华为每月发布智驾安全数据,9 月公布
的“系统累计避免碰撞 254 万次”数据,能有效重建公众信
任;小鹏汽车在购车流程中增加 “智驾责任考试”,内容涵
盖人机协同边界、紧急接管流程等,未通过者无法激活高阶
功能。(三)媒体从“事件曝光”到“专业引导”
主流媒体在舆情引导中发挥 “定海神针” 作用。人民
网“三评辅助驾驶”系列评论(《夯实“技术底座”驶向美好
未来》《系好数据“安全带”适逢其需》《校准“法规罗盘”
才能把稳方向》)既指出企业营销中的问题,又肯定产业发展
的方向,避免舆论走向“全盘否定”或“盲目乐观”,帮助公
众建立理性认知。
(四)公众从“情绪表达”到“理性参与”
公众在舆情中的角色也在走向成熟。从 4 月某米事故时
“情绪化指责”,到 9 月“消失的前车”争议中讨论“驾驶等
级划分标准”,公众开始关注更专业的话题。《中国经营报》
的调查显示,63.61%的受访者最期待“雨雾天增强视野”等
实用安全功能,54.51%关注 “驾驶员健康监测”,需求从“技
术炫技”转向“实际安全价值”——这种转变为产业发展提
供了清晰的需求导向。
最后的话
2025 年已发生的智驾舆情,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
“微观切片”——从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到政策引导下的
理性共识,再到产业行动中的巨大突破,每一次舆情波动都
在优化“安全与发展”的平衡,每一次观点交锋都在深化对
“智能驾驶中国路径”的认知。
未来,当公众讨论的焦点从“是否该发展智驾”转向“如
何优化智驾体验”,从“担心安全风险”转向“期待场景创新”,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必将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在世界汽车产业的版图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东方
传奇”。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