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交通事故多发,智驾的法律边界在哪儿?
300.71 KB
4 页
0 下载
4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智能驾驶交通事故多发,智驾的法律边界在哪儿?
(文稿内容转自法治网舆情中心)
近期,小米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再度将智能驾驶
的诸多潜在问题推至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广泛关注。当下,汽车行业正在
快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守住“安全红线”尤为重要。舆论认为,应尽快完善
智能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划分,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可靠、可持
续发展。
舆论指出,我国智驾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存在过度宣传、标准缺失、
责任不清等问题。
(来源:经济观察网)
一是 夸张营销普遍。中国新闻网文章指出,智能驾驶现阶段仍是辅助工具,
国内车企虽然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智能
辅助驾驶能力参差不齐。许多车企在营销过程中夸大了系统的功能性,甚至弱化
了“辅助”这一概念。《中国青年报》称,一些车企、经销商、自媒体一味使用“高
大上”的词语来包装智能驾驶技术,甚至夸大宣传,却对具体功能、安全边界和
事故责任划分含糊其辞。“智驾全程 0 接管”“在高速自动完成车辆避让”“丝滑出
入匝道”成为宣传中智驾的常规操作,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二是 技术标准不完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等人认
为,智能驾驶产业已进入场景测试、标准制定和场景应用新阶段,但各地技术和
管理标准不一,不利于技术落地。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负责人郑利瑶认为,对于高频、高危的智驾使用场景,
缺少合理的市场准入指标。以自动紧急制动为例,国家并未规定其必须识别什么
样的物体,“这意味着对自动紧急制动是没有规范的”。如小米智驾就并不能识别
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三是 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同等级的智能驾驶系统对应着驾驶员不同的角色
和对系统的控制程度,这就导致在不同等级的智能驾驶情景下责任人承担不同。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孙笑侠指出,现有法律对智能驾驶汽车事故责任的
划分尚不明确,可能产生新的法律纠纷。在司法实践中,对于 L2 级(部分自动
化)及以下的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驾驶任务的执行者和责任人;而对于 L3 级
(有条件自动化)及以上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仍需要法律进一步作出回应。《证
券日报》指出,若系统误判导致事故,车企是否应承担技术缺陷责任?保险条款
又如何界定人机责任比例?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答案。
舆论认为,需进一步规范营销推广、健全应用标准、明确责任划分等,推
动智能驾驶更规范、长远地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
一是 规范营销推广。《证券日报》文章建议,监管部门应强制要求广告明
示技术边界,对虚假宣传企业处以罚款,并限制其参与智能驾驶示范项目,同时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强化社会监督。应引导车企借鉴金融产品“风险提示”模
式,构建“风险提示+技术说明书”双轨披露制度,避免误导性营销,如在广告中
明确标注系统适用场景、硬件限制及软件版本等。
二是 健全应用标准。潘教峰建议分三步走:加强城市间合作,统一现有不
同区域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推动各地区测试数据互认、准入标准统一;引导新出
台管理规范的地区按照已有的标准制定管理条例,行业主管部门全程参与标准制
定,新的标准立项需要进行前置论证工作;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沟通,加快
出台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汽车管理标准与规范。此外,孙笑侠建议,积极参与国
际标准制定工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融合,发挥中国在国际标准
制定上的影响力。
三是 完善责任框架。孙笑侠指出,智能驾驶汽车引发的安全事故涉及多个
责任主体,应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公平划分各
方主体责任。应加强各方的责任和安全意识,通过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保障各
方合法权益。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在 L0-L2 级别的智
能驾驶汽车中,发生交通事故应由驾驶员承担责任,只有在确定由于系统缺陷导
致的事故时由生产者承担责任。而在 L3 及以上级别的智能驾驶汽车中,驾驶员
或者远程安全员仅起到辅助作用,发生事故可归因于系统缺陷,此时发生交通事
故应当由生产者承担责任。《证券日报》文章建议,探索技术过错推定原则,建
立第三方数据存证平台,确保事故可追溯。
四是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澎湃新闻称,消费者需要更高层面的引导和教育,
使其切实了解应当如何对车辆负责,最终保障人身安全。可将智能驾驶相关的消
费者教育纳入驾校培训体系内,让消费者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优势,更要深刻认
识其局限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要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让大
众真正理解什么是“智驾”。
参考资料:
1. 完善自动驾驶应用标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548920607945160&wfr=spider&for=pc
2. 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市场宣传应保持谨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362248652529534&wfr=spider&for=pc
3. 小米 SU7 致命车祸发生后:重审智驾
https://mp.weixin.qq.com/s/GZcw1GratM9mGIzg8CizyQ
4. 高阶智驾拥堵,自动驾驶空旷https://mp.weixin.qq.com/s/FaFIWI8FrTJShVVOshZ3AQ
5. 孙笑侠:法律如何对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uifRk1a32mBD3HWhuXeSpg
6. 智能驾驶落地推广宜以安全为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6948919422165795&wfr=spider&for=pc
7. 智能驾驶如何守住“安全红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301660132381681&wfr=spider&for=pc
8. 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不应被模糊:夸张营销与过度信任都需警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336262239204063&wfr=spider&for=pc
9.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驾”什么时候安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479143997383323&wfr=spider&for=pc
10. 电动汽车加速跑丨 AI 推动汽车加速智能化 安全边界亟待明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542308113813992&wfr=spider&for=pc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