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在江苏家中被带走
154.46 KB
4 页
0 下载
7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警察私带警械抓人索财”挑战司法公信力
一、概述
11 月 20 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
今年全省“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开展工作情况,并发布一批
典型案例,其中一起“警察私带警械抓人索财”案件引发关
注。据悉,2023 年 5 月下旬起,外省某县公安局民警杨某某、
协警占某某为谋取私利,私带警服、手铐等警用装备到浙江、
江苏等地,以帮忙处理案件为由向企业家索财。6 月 11 日,
二人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案件为由,将企业家沈某从江苏吴
江家中带走,途中杨某某暗示沈某可以帮忙处理案件并索要
财物,沈某乘二人不备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境内跳车逃跑并报
警。后二人被判滥用职权罪,分别获刑八个月、七个月。
二、传播情况
数据显示,20 日,澎湃新闻报道相关案件信息后,迅速
引起微博网民关注,#两警察私带警用装备跨省抓人索财##
两警察私自跨省抓企业家索财获刑#等微博话题讨论热度不
断攀升,整体舆情于当日 19 时达到峰值点,随后舆情波动
式下降。趋势图
此外,从各平台的舆情信息数量来看,微博平台是本次
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22 日 8 时,全
网相关数据量达 1 万余条,其中,微博数据占据总数据量的
75.45%;网页、APP 等平台数据量较小,具体占比情况见下
图:
平台占比图
三、舆论观点
媒体观点
《南方都市报》:这名民警叫什么名字?是哪省哪县哪
个公安部门的?其所在单位对本案的反思整改情况又是如
何?典型案例的相关侦办情况有必要进行更详尽的信息公
开。
大象评论:这样的执法方式虽然是个案,但它对企业家、
营商环境乃至地方经济的冲击,是不可低估的。不能对其掉以轻心,更不能给其任何生存的空间,只要露头,就应该一
棍子打死。
澎湃新闻:这种公然利用警权的新型勒索犯罪,虽然只
是个案,但隐蔽性强、伤害面大、群众意见极大,必须露头
就打,保持高压态势,绝对不能姑息纵容“知法犯法,执法
犯法,靠法吃法”。
网民观点
一是大部分网民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警察知法犯法,利用警权谋取私利,让公众对整个警察队伍
和司法系统的信任产生动摇,使人们担心类似的权力滥用是
否还存在于其他执法环节。
二是有网民指出该案件对营商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
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而企业家作为
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面对这种来自执法人员的不法侵害
时,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投资和经营信心。
三是有网民认为此案件暴露了执法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涉案警察能够私自携带警械跨省作案,长时间未被发现,说
明在警械管理、人员监管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四是有网民认为目前披露的案情细节还不够详尽,如涉
案警察的具体单位和姓名等未公开,呼吁进一步提高信息透
明度。他们认为更全面的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案
件全貌,增强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五是该案件让网民联想到此前的“远洋捕捞式执法”等
趋利性执法现象,担心此类问题并非个例,可能在其他地方
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执法权力滥用情况。
四、研判分析
两警察私带警用装备跨省抓人索财,勒索民营企业家,
造成的影响极度恶劣。其一,警察作为执法者,其形象和公
信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至关重要。警察以权谋私
对司法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二,公正的法治环境是社会
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执法者的滥权是对法治环境的极大破坏,
更是对我国民营企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破坏。其三,
事件的恶劣性质容易成为反面教材,导致部分人对司法权威
和法律保护作用失望,甚至可能诱发更深层次的不满和社会
对立。
这一案件作为已经办结的“典型案例”,凸显出此类违
法行为是个别警察的个人行为,浙江等地警方和检察院的及
时介入处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整个司法体系仍然秉持
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但近期涉及“远洋捕捞”相关话题热
度持续,官方仍有待持续对类似情况保持严打态势,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司法环境,为推动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