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219.67 KB 6 页 2 下载 4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来源:河南省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 作者:闫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 定性增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 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因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 与社会敏感性,并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衍生的网络 舆情往往呈现信息爆炸、情绪共振、观点极化等特征,一旦 应对处置不当,不仅会导致负面情绪积累,引发群众不满, 更会损害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大局稳定,需要加以重 视。 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成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略有不同,其由 事件本身性质、传播环境特性、多元主体行为及社会治理机 制等多维因素相互交织作用而成,共同构成突发公共事件网 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复合型治理挑战,对建立更具适应性的 舆情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事件属性:舆情风险的“首要因素”。因突发公共事 件发生突然,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的信息就是事件本身,事 件的敏感程度、事件是否涉及群众利益、事件的危害度及持 续时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形成网民对 事件最初的情感印象。可以说,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在特征是 舆情风险的首要因素、根本源头,直接影响着事件网络舆情 传播态势和舆论走向。事件自身易爆度越高、危害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传播力越大,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就越高、 情绪波动持续时间就越久。 二是传播环境:舆情风险的“助推器”。随着抖音、微博、 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 界限不断模糊,公众交流互动的渠道更加便捷,参与社会公 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持续增加。因互联网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舆论场域纷繁复杂。个别自媒体账号为博眼球、赚流量,通 过虚构细节、操纵视觉符号等,传播不实信息,干扰正常网 络生态。受制于流量影响,互联网平台信息审核把关机制不 健全,加剧了舆论场的混乱局面。一旦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有关话题触及社会大众敏感点,就会加剧矛盾碰撞,撕裂情 感,甚至形成群体极化,加大网络舆情治理难度。 三是主体行为:舆情风险的“催化剂”。突发公共事件网 络舆情演化过程中,不实谣言信息常常充斥舆论场,受个人 知识、阅历、心理等因素影响,公众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态 度和行为存在差异,个别网民对不实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 对网络谣言缺乏理性判断,仅凭感性认知就盲目跟风传播, 致使负面信息呈现“病毒式传播”。加之一些自媒体账号、新 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加快了负面舆情的演化。个别舆情事件 爆发时会出现情绪化表达等现象,严重的会泛化变异,加大 舆情治理难度。 四是管理机制:舆情风险的“灭火器”。突发公共事件因 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会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信 息传播具有互动性、爆发性、广泛性等特点,公众对事件信息的渴求、对事件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涉事地方或部门 若不重视、不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则可能引发公众更多不满、 质疑,甚至丧失舆论工作主动权,进而影响政府公信力。同 时,在面对错误言论、有害信息时,宣传、网信等管理部门 是否有力批驳、依法处理,也是影响舆论环境的重要因素。 五是社会心理:舆情风险的“情感因素”。当前,我国正 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种矛盾问题叠加交 织,公众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点。面对突发公共 事件,各阶层、各群体的思想、观点等见诸网端,这不仅是 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的投射,也是舆情事件网络传播的情绪 底色。这些在互联网平台中传播的信息与情感导向,可能会 增加网络舆情风险传播的不确定性,增加网络舆情处置的难 度。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及风险演化 突发公共事件因具有高突发性、强公共性、深影响性, 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既遵循“孕育—扩散—爆发—消亡”的 基本生命周期,又在各阶段与一般网络舆情存在显著差异。 从传播路径看,主要为:一是网民讨论—自媒体、网络大 V 跟进—地方媒体介入—主流媒体报道评论;二是当事人爆料 —自媒体、网络大 V 披露或媒体报道—网民热议—主流媒体 介入;三是媒体报道、官方发布信息—自媒体炒作—网民热 议。 从舆情风险演变看,主要为: 一是“瞬时引爆”——热度直接攀升到达顶峰。突发公共事件如食品药品安全、校园霸凌等与公众生命安全相关,易 激发网民“利己性关注”,升温较快。同时多数事件破坏较强, 具有天然新闻价值,现场视频、伤亡数字等“强刺激信息”一 旦出现,会被快速捕捉,舆情热度瞬时飙升,迅速突破“临界 点”。 二是“延迟爆发”——舆情热度开始低后期异常升高。部 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开始传播量低,但后来突然高涨。 比如,有的事件发生初期信息在小范围内传播,未被舆论关 注,后续信息被媒体或自媒体捕捉后进行跟进报道、跟风炒 作,掀起新的传播浪潮;还有的在事件初期,因官方信息不 完整,舆论关注度较低,随着调查深入,涉及管理漏洞、赔 偿争议等敏感信息被曝光,公众的“愤怒情绪”被点燃,舆情 突然升温,热度超过初期峰值。 三是“规律演变”——生命周期理论的四阶段。舆情演变 四阶段,即“孕育—扩散—爆发—衰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初期,信息零星散发,话题讨论相对较少,主要围绕事件发 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展开。后随着事件信息的增加, 话题讨论逐渐增多,网络舆情热度开始升高,更多网民关注 事态进展,网络舆情呈现快速感染、扩散趋势,此时若处置 不当,会滋生、聚集负面情绪。随着舆论的持续关注,媒体 发文量、网民讨论量等呈指数级增长,信息达到峰值,甚至 成为全网热点。其间,伴随着涉事地方或部门介入,事件被 有效处置,公众的关注度大幅降低,舆情风险开始逐渐衰退。 四是“沉默螺旋”——很难成为热点。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因地域区域局限、涉及群体单一性等,没有“吸引眼球”的特 殊敏感元素,自媒体没有炒作积极性,媒体也没有采编意见, 舆论场形成了选择性过滤,不再被舆论关注,很难成为社会 热点。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建议 互联网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可能形成“蝴蝶效 应”,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复 杂,涉及制度机制、社会治理、技术更新等方方面面。在风 险社会与数字技术交织的语境下,要将风险管理贯穿突发公 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升网络舆情管理 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舆论生态。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感知机制。风险感知机制即通过技术 手段、数据分析和人工研判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捕捉、识别 和分析互联网上的敏感信息,以评估潜在的社会风险,精准 预警应对。强化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 全等事件的关注,尤其在类似事件多发季节和节点,全面了 解相关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爬虫技术或第三方数据服务, 对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重点互联网平台上的敏感信息 加强信息捕捉。利用情感分析、关键词匹配等技术,识别舆 情的演变趋势,感知相关群体情感变化,为舆情研判提供参 考。 二是建立健全研判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 协作、合力应对的舆情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联动机制,做 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研判工作。建立“感知—研判—预警”的垂直上报机制,及时掌握风险苗头。对照突发公共事件网 络舆情风险指标,预判网络舆情风险级别,分级分类通报涉 事地方和部门,制定网络风险预警预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处 置措施,压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化解机制。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影响大, 涉事地方及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核查事件真相、妥 善解决问题,以线下问题解决推动线上舆情治理,防范线下 风险向线上传导。在舆情爆发初期,涉事地方应尽快通报事 件基本情况,用事实和数据回应公众关切,挤压谣言空间。 在回应时,不仅要讲求速度、力度,还要有温度。针对此类 事件中舆论场负面情绪交织的特点,应分类研判、依法管理,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是建立健全应对协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涉事地以 及部门等协同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高位统 筹、专班负责、各方协力的工作格局,实现快速反应、协调 有序、高效联动,凝聚应对合力。针对不同舆情发展阶段和 受众特点,整合政务新媒体、权威专家、主流媒体和网络意 见领袖等多元主体力量,通过动态调整传播内容和渠道,构 建“官方引导+专家解读+媒体联动+网民参与”的立体化舆论 引导体系,占据舆论工作主动权。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