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风险舆情预警
148.30 KB
6 页
1 下载
5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国庆节风险舆情预警
国庆假期期间,社会活动迎来高峰,各类风险舆情交织。
结合 2024 年国庆节期间和其他节假日的情况,对旅游出行、
消费市场、公共安全和网络舆情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舆情
进行预警分析,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加
强协作配合,做好应急准备,确保国庆期间社会秩序稳定,
舆情态势平稳。同时,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及时回应
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和应对各类情况,共同营造一
个欢乐、祥和的国庆假期氛围。可能出现的风险舆情情况如
下:
一、旅游出行风险舆情
(一)交通拥堵和事故风险舆情
国庆期间,大量人员出行,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可能
出现严重拥堵。热门旅游城市和景区周边道路更是拥堵的重
灾区,可能导致游客长时间滞留在路上,引发不满情绪。同
时,交通事故风险增加,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可能会造成道
路长时间堵塞,进一步加剧舆情压力。如今年五一期间,梅
大高速发生塌方造成 48 人死亡;2023 年国庆期间广佛肇高
速公路 S4011 路段发生一起多车追尾交通事故造成 5 人死亡、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某处加油站附近一婚车与一环卫车相
撞致 6 人死亡等事故,引发全网热议和关注,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建议:第一,交通部门提前制定疏导方案,实时监测路
况,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交通信息,引导公众合理规划出
行路线。第二,加强对高速公路、主要干道的巡逻管控,快
速处理交通事故,确保道路尽快恢复畅通。第三,交通事故
发生后,官方应及时回应和通报事故信息,避免出现事故负
面舆论。
(二)景区安全与服务质量风险舆情
国庆期间景区游客数量可能超出承载能力,导致安全隐
患增加,如人员踩踏、游乐设施故障等。此外,部分景区可
能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如门票售卖混乱、排队时间过
长、环境卫生差等,容易引发游客投诉和负面舆情。如 2023
年国庆期间: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景区四道桥、七道桥摆渡
区发生游客拥堵现象,引发游客不满,有人高喊“退票”;
湖南郴州宜章莽山五指峰景区出现部分游客排队长达三小
时才坐上返程摆渡大巴的情况,给游客带来糟糕的旅游体验。
2024 年五一期间:山西恒山景区发生落石事故,导致 6 名游
客受伤,其中 1 名游客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肥
西县官亭林海景区在五一期间出现了机动车乱停放、游客骑
坐隔离球石等不文明行为。此外,近期多地民宿被爆出藏有
隐藏摄像头,让即将在国庆出游的旅客对各地的民宿隐私安
全产生质疑。建议:第一,景区提前做好游客流量预测,制定限流措
施,合理控制游客数量。第二,加强对景区设施设备的安全
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第三,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优
化门票售卖、入园流程等,增加服务人员,及时清理环境卫
生。第四,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对游客反映的问题及时
回应和解决,避免舆情发酵。
二、消费市场风险舆情
(一)物价上涨风险舆情
国庆期间是消费旺季,部分商家可能借机哄抬物价,特
别是旅游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物价上涨过快容易
引起消费者不满,引发价格投诉和舆情。如 2023 年国庆期
间:第一,“酒店楼梯房卖 650 元”“民宿被涨价四倍”等
假日经济乱象引发热烈讨论。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和景区周边
的酒店、民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的民宿价格在假期前被
平台大幅上调,这种价格的突然飙升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也
引发了对商家定价合理性的质疑。第二,部分景区内的商品
价格在国庆期间变得十分昂贵,比如一瓶普通的水在景区内
售价远超市场正常价格,一顿简单的餐食价格也高得让人望
而却步。高价之下商品质量却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游客的
旅行体验。相关事件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相关投诉和报道
增多,对城市旅游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第一,物价部门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提前发布价格提醒告诫函,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第二,引导
商家诚信经营,合理定价,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第三,及时
处理消费者的价格投诉,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假冒伪劣商品和胁迫游客消费风险舆情
国庆期间市场上可能出现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尤其是旅
游纪念品、食品等。消费者购买到此类商品后,可能会通过
网络等渠道曝光,损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心。同时,一些
景区也会发生“强买强卖”事件,胁迫游客购物。如 2023
年国庆期间:大理古城寸红银庄销售假冒伪劣银饰品案、大
理喜洲御裕坊工艺品店尾随兜售、云南导游李某某涉嫌胁迫
游客购物案等事件引发网络热议。此外,近期,云南昭通果
农苹果拦路“碰瓷”过往车辆事件“劝退”即将到昭通的旅
行的游客,此类行为不仅损害当地声誉,还不利于当地旅游
经济发展。
建议:第一,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的巡查力度,严
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生产销售行为。第二,加强对旅游纪念
品、食品等重点商品的质量检测,确保商品质量安全。第二,
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通过宣传引导让消费者
了解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以及维权途径。
三、公共安全风险舆情
(一)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舆情
国庆假期,在商场、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人流量大,容易发生拥挤踩踏、火灾等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此类事
故,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引发高度关注的舆情。
如 2024 年 4 月 6 日晚清明假期返程高峰,杭州南站大批旅
客短时间集中发生拥挤,出闸口多名乘坐扶梯乘客摔倒被压,
险些发生踩踏事件。
建议:第一,相关场所管理方提前制定安全预案,合理
规划人员流动路线,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
第二,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等安全隐
患。第二,控制活动规模和人员流量,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安
排足够的安保人员维持现场秩序。
(二)社会治安风险舆情
国庆期间,人员流动频繁,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盗窃、
诈骗等违法犯罪案件可能增多,影响公众安全感,引发社会
关注和舆情。如 2023 年国庆期间:重庆洪崖洞发生游客被
辱事件、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发生财物被盗事件,相关信息
在网络上传播,引起游客的担忧和对当地社会治安的质疑。
建议:第一,公安机关加强巡逻防控,提高街面见警率,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第二,加强对游客的安全防范
宣传,提醒游客注意保管财物,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第三,
及时公布案件侦破情况,消除公众疑虑,增强公众对社会治
安的信心。
四、网络舆情风险(一)虚假信息传播风险舆情
网络上可能出现一些与国庆相关的虚假信息,如旅游景
点虚假优惠活动、交通管制谣言等。这些虚假信息容易误导
公众,引发混乱和不满,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形成舆情热点。
建议:第一,网信部门加强网络信息监测,及时发现和
处理虚假信息。第二,权威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准确
信息,澄清谣言,避免公众被误导。第三,引导公众增强对
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二)敏感话题炒作风险舆情
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可能利用国庆期间的一些事件或热
点话题,进行敏感话题炒作,企图制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如涉及民族、宗教、地域等方面的敏感问题,容易引发
社会争议和舆情危机。
建议:第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敏
感话题炒作的苗头。第二,对恶意炒作敏感话题的行为依法
进行打击,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第三,积极引导舆论,弘
扬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