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午餐沦为孩子的“隐形毒药”
177.39 KB
4 页
0 下载
3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当校园午餐沦为孩子的“隐形毒药”
一盒发臭的虾仁鸡蛋,不仅刺痛了孩子们的味蕾,更撕
裂了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最后的信任底线。近日,上海市部
分中小学校的午餐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
是多家学校的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其孩子在校食用的午
餐中,一道名为“虾仁炒鸡蛋”的菜品出现明显的异味、发
臭现象。孩子们向家长投诉饭菜“难闻”、“吃不下去”,
甚至有学生食用后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此事一被曝出不但
引起家长们的愤怒,更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热议。
图源:现代快报一、事件发展经过:
家长曝光与舆情发酵: 事件最初由学生家长在微信群和
微博等平台曝光,并配发了相关午餐的照片及与学校沟通的
截图,迅速引发其他家长的共鸣和大量转发,舆情迅速升温。
学校与供应商回应: 面对家长的强烈质疑,涉事学校纷
纷发布声明,表示已启动调查,并暂停了与绿捷公司的合作。
供餐企业绿捷也发布道歉声明,承认公司存在管理漏洞,并
承诺配合调查、进行整改。
政府介入调查:事件的严重性引起了上海相关监管部门
的高度重视。记者联系到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党群办,工作
人员说:“第一时间获悉情况后,我们就与相关学校联系了
解,主要是市里供餐公司的菜品供应问题,我们全方位高度
重视,相关科室也都在跟进。目前在做针对此次事件的调查,
我们的出发点是要维护校园食品安全。”该工作人员称,校
方第一时间撤回了相关菜品,没有学生食用到。“各校套餐
有区别,有的学校并没有该菜品”,目前该区校园餐供应平
稳。
令人揪心的是,这并非孤例,而是校园餐饮安全问题冰
山一角的再次显露。当最应受到保护的孩子们在校园内被迫
食用变质食物,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一次次突破社
会良知的底线?
二、 舆论风暴:家长愤怒追问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迅速形成两股声浪:一方是家长群
体的愤怒与焦虑,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奔走呼号,担忧孩子“每天在学校吃的是什么”他们敏锐地指出,问题爆发在中小学
这一最脆弱、最应受保护的群体身上,是食品安全底线彻底
失守的标志。这也更加引起家长们的担忧如果连孩子的饭桌
都无法保证安全,我们普通人还能相信什么?这是一种“欺
软怕硬”的恶劣行径,专门欺负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的孩子,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全民的共情与愤怒。
不仅如此涉事企业庞大的业务规模(覆盖 500 多所学校)
也不断受到舆论抨击。公众认为,这种“大而不能倒”的垄
断地位,使得企业有恃无恐,而政府招标中“低价者得”的
机制,更是逼迫企业通过降低食材标准、压缩管理成本来牟
利,最终牺牲的是孩子的健康。舆论呼吁必须改革招投标机
制,将食品安全而非价格作为核心指标。
另一方则是涉事企业的紧急“灭火”和当地教育部门的
“高度重视”。这种熟悉的剧情套路,几乎成为近年来校园
食品安全事件的标准化应对模式。然而道歉和整改无法抚平
创伤。
事件已摧毁了多重信任关系——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公
众对知名企业的信任、社会对监管体系的信任。这种全方位
的信任崩塌是此次舆论海啸最深刻的后果。许多网民表示:
“道歉和整改我们已经听腻了,我们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改
革和司法介入的严惩。”唯有彻查事件背后的系统性漏洞,
才能避免“昨天是过期牛奶,今天是臭鸡蛋,明天又是什么”
的循环噩梦。三、结论与反思
校园餐饮安全的链条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与
行政部门监管失守形成了危险的合谋。食材采购的低价中标
机制、厨房环境的不透明操作、检验流程的形式主义,共同
构成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矩阵。而当问题暴露时,“临时工操
作失误”“个别现象”等托词往往成为责任方的遮羞布,真
正的制度性漏洞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孩子们不是企业牟利的试验品,校园更不应成为食品安
全监管的“法外之地”。此次上海多校午餐事件必须成为一
个转折点,推动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从运动式整治走向长效机
制建设。我们需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参与的常态化监督机制,
推行食堂操作间的实时监控全覆盖,实施食材溯源信息的透
明化公开,更重要的是,对失职行为实行“零容忍”的问责,
让责任主体付出应有的代价。
校园午餐的安全与营养,关乎国家未来一代的身体健康,
也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当孩子们坐在餐桌前,他
们打开的不仅是一份午餐,更是一个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与
承诺。我们不能让这份承诺,在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发
馊变质。唯有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
罚、最严肃的问责,才能守护好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重新赢回公众那摇摇欲坠的信任。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