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阻门”事件频发引关注 舆论热议公共安全话题
325.23 KB
4 页
0 下载
4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高铁阻门”事件频发引关注 舆论热议公共安全话题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舆情综述
4 月 18 日,一段“女子伸腿阻止高铁关门”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视频
中,一名女性旅客强行用身体阻拦车门,两名工作人员极力制止却未能成功,直
到三名同行人上车才离开车门,随后列车关门驶离。4 月 19 日,“@广铁集团深
圳北火车站”发布情况说明,证实网传视频属实,并称未造成列车晚点,相关部
门已介入调查。舆论要求严惩行为人呼声较高,部分网民不满工作人员制止不力,
对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4 月 20 日,深圳铁路公安处官方微博通报称,
旅客吴某某行为构成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违法行为,已被行政拘留。主流舆论
点赞警方处置及时,并围绕“拦门事件何时休”展开讨论。如中国网发文建议,修
订《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确阻碍发车的量化处罚标准,如按延误时长阶梯式
罚款。上观新闻、红网发文称,铁路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将“危害安全行为”
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列入限行“黑名单”,形成更强的震慑效应。5 月 5 日,网传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女子阻碍高铁关门”事件。视频显示,
有目击者称,女子此举是为了等后面的老太太。当日深夜,“@铁路上海站”通报
称,当事旅客因突感身体不适,急忙下车时被门夹住,工作人员迅速将其拉至安
全区域。该旅客未受伤,该趟列车随后安全正点发车。通报发出后,多数网民表
示理解,但也有网民并不认同上海铁路方的处理方式,认为如果以后都可以用这
些理由,会引发更多人效仿。5 月 16 日,有网民发视频称,湖南株洲西站一名女性旅客被高铁列车门卡
住,疑似堵门,随后工作人员将她推回车厢。当日,株洲西站派出所工作人员回
应称,这名旅客称因看错车站指示屏而上错车,着急下车而被门卡住,“目前不
能判断她是故意还是无意造成,还在调查”。
频发的“高铁阻门”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极目新闻等媒体评论称,无论出于何
种理由,强行阻挡正在关闭的高铁车门,都不是合法合理之举。不少网民建议将
相关行为人纳入黑名单,“@立场快评”评论称,谴责女子阻止高铁关门,更应强化公共安全预案,从安全规章制度抓起。截至 5 月 19 日 12 时,全网相关信息累
计 11.8 万余条,“#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高铁拦门事件为何屡禁难止
#”等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 2.1 亿。
舆情点评
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铁阻门事件发生后,现场视频迅
速在网络传播,画面冲击感强,受众产生强烈代入感,推动舆情在短时间内燃爆
舆论场。而且,由于三起事件发生时间间隔较近,有网民将类似事件屡禁不止的
原因归咎于职能部门处置不力,导致负面情绪扩散,网络评论愈加情绪化。
在三起事件中,当地有关部门均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反响各有不同。在深圳
“高铁阻门”事件中,深圳铁路公安处积极回应舆论关切,依法行政拘留当事旅客,
传递出“任性越界必受罚”的鲜明态度,获得舆论认可。警情通报发布后,办案民
警、铁路工作人员接受央视新闻采访,全面还原案发始末,并向公众科普扒阻列
车车门的危害、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高铁晚点的应对策略,有效发挥了典型案例的
警示教育作用。上海“高铁阻门”事件中,面对网传信息,上海铁路方当日作出回
应,解释了事发原因,澄清相关传言,舆情快速降温。株洲“高铁阻门”事件,株
洲铁路警方虽然解释了事发原因,但至今没有调查结果公布。
从当前舆论呼声看,舆论期待个案处置不仅在于解决事端,更在于用法律手
段强化公民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保障高铁运行的安全与秩序,传递正确的价值
导向。因此,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舆情事件,政法机关需捕捉到舆论情绪背后的
心理诉求,除依法办理个案外,还需进一步围绕典型案例释法、安全漏洞反思、
善后补救工作等方面主动策划议题,缓和舆论情绪,凝聚法治共识,避免类似事
件再次发生。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