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要求学生签“自残自杀免责书”引热议
426.36 KB
7 页
1 下载
8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中学要求学生签“自残自杀免责书”引热议
12 月 25 日,有网民通过社交平台反映,广东梅州市五
华县水寨中学要求所有学生签“承诺书”,承诺书中提到学
生“若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均与学校无关,不会以任何理
由向学校及学校工作人员主张任何损失和赔偿”等内容。当
日,五华县教育局发布通报称,五华县教育局责令该校立即
收回已签订的《承诺书》予以作废处理,对学校负责人进行
约谈并全县通报批评,要求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
解释说明。图源:网络
传播分析传播趋势图
数据显示,12 月 25 日至 26 日 15 时,与事件相关舆情
信息约 3.9 千条。25 日,网民通过社交平台反映该事件后,
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25 日晚,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
教育局的介入以及公众的持续热议,事件的传播热度不断攀
升,并于当日 20 时达到舆情传播峰值,随后舆情逐渐下降。
平台类型占比(左)和报道情感占比(右)
从平台类型来看,微博和 APP 是本次舆情讨论的主要
阵地,占比分别为 49.64%、30.59%;其次是微信、网站和
短视频等平台。从报道情感情况来看,本次事件以质疑和指
责学校行为为主,负面报道占比 62.78%;其次是教育局的通报信息,中性信息占比为 35.49%,持正面观点的占比
1.73%。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热门文章列表
从该事件相关热门文章情况可知,环球网、《中国青年
报》、顶端新闻等权威媒体发表的文章转载量高,文章以报
道学校让签承诺书和官方通报信息为主。
网民观点
一是许多网友认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是在明目张胆地推
卸责任,漠视学生生命。他们还呼吁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
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确保学校能够切实履行其
教育和保护学生的职责。
二是部分网友担心这种承诺书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
理压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学校里缺乏足够的保障和支持,
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时更加无助,甚至引发
更多的悲剧。
三是一些网友提出,学校应该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
需求,而不是采取这种简单粗暴、形式主义的方式来处理可
能出现的问题。
四是也有少数网友认为学校是出于对学生生命安全的
重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学生和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
健康,让学生明确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能证明学校
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研判分析
该事件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承诺
书的不当内容使其安全感骤降,心理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在
脆弱时刻因这份冷漠的“协议”陷入更深的绝望,严重阻碍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学校方面,声誉遭
受重创,社会信任崩塌,家校关系、师生关系陷入紧张与猜
忌的困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因此受阻。从教育行业
宏观角度看,引发公众对教育管理的质疑与担忧,降低教育
整体公信力,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教育者产生错
误示范与理念偏差,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舆情建议
一是教育部门需关注舆论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社交媒体
和新闻平台上,避免事件产生负面连锁反应。对可能的激进
言论进行理性回应,避免过度对立或冲突。
二是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检查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
正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是学校可以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增加心理
健康课程的课时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生命
意义的认知,从而减少学生自杀和自残行为。
百章说|从“无效承诺书”看学校教育责任缺失与学生心理
困境
学校要求学生签字承诺“自残自杀与学校无关”事件
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这一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从学生心理状态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
发展的过渡期,他们可能会面临情感波动、焦虑、抑郁等心
理困扰。一些学生甚至可能因承受不了压力,产生自残或自
杀的念头。学校要求学生签署类似的承诺书,可能让他们感
到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关注,甚至觉得学校忽视了他们的心理
需求。
同时,从学校教育责任的角度来看,学校作为教育和培
养青少年的场所,除了传授知识,更应承担起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的责任。学校要求学生签署承诺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
减少自身责任,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专业干预。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
特别是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应该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学生正
确应对困惑和压力,而不是通过回避责任来处理问题。
此外,即使从法律角度讲,这样的承诺书也不具备法律
效力,因为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规避在其管理范围内保障学
生生命安全的义务。一旦发生学生自残自杀等悲剧事件,学
校是否尽到了合理的监管、教育和疏导责任,才是判定其是
否应承担责任的关键,而非一份不合理的承诺书。
因此,学校在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采取更
加积极的措施,而非通过一纸承诺书来推卸责任。学校应承
担起更多的责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身心健康
的守护者。只有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健康的教育环境,以
及及时的心理干预,学校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预防
悲剧的发生。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