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监管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之艺
网络平台监管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之艺 近日河南某医院妇产科医生因为不堪网络暴力选择跳楼身 亡,引发网民对网络暴力的讨伐,同时也批评平台没有尽到监管 责任。这起悲剧,再一次撕开了网络暴力狰狞的面目。然而,当 我们检视当下网络环境——实话实说,如今网络领域多如牛毛的 监管敏感词、关键字、不得触碰的议论话题,对平台来说已经够 多了。监管工具早已如密网覆盖。一方面要体现自由言论,一方 面要加强对 平台平衡之艺,需以法律为底线,以技术为手段,以社会责 任为灵魂。当言论自由被禁锢在重重敏感词的高墙之内,社会正 义的呼声将窒息,社会情绪的堰塞湖亦会悄然蓄积危机;当监管 完全让位于“绝对自由”,网络空间便会沦为弱肉强食的丛林。 唯有在法律的框架内,以智慧与担当铺设“自由”与“秩序”的 双轨,平台才能既成为正义的扬声器,又不沦为暴力的滋生地。平台监管与言论自由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实为保障数字 公共空间健康发0 魔豆 | 3 页 | 134.95 KB | 2 月前3沉默总比说谎强
沉默总比说谎强!言论自由也包括保持沉默的 自由 近日,胡锡进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提出在维护宪法秩序 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宽松,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声上。他指出,当 前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越发谨慎,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明星、体 制内人士、大学教授、民企高管以及中层管理者,都不再自由表 达自己的观点,言论空间被压缩,许多人选择“能少说就少说”, 甚至发布的内容大多是官宣或正规报道。胡锡进认为,这种普遍 ,但他忽略了 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说谎比沉默带来的伤害更大,且更具隐 蔽性。 1、沉默并非最坏的选择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言论自由应当被视为一种基本权利, 但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所 有想法。法律、社会责任和道德构成了言论自由的边界。然而, 言论的“沉默”并不必然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表现。在很多情况 下,沉默是一种负责任的自我克制,它避免了冲动言辞的伤害,0 魔豆 | 4 页 | 341.83 KB | 3 天前3历数美国联邦政府的威权化动向
高官当面 奉承、溢美之词已到令人恶心的地步。但凡是对总统提出批评者, 轻则遭到排挤,重则被扣上“不忠”的帽子。总统本人也只愿意 听取表扬与吹捧,不愿接受批评。这种现象与美国立国以来倡导 的言论自由、独立精神背道而驰,却与威权政体中常见的“领袖 崇拜”极为相似。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特朗普执政初期的内 阁会议上,国务卿、商务部长等人依次当众“感谢总统”,称其 “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引发外界震惊与讽刺。后来 从大规模监控、司法打压,到使用警力甚至军力清场,政府对不 同声音的容忍度不断下降。曾经被视为民主象征的集会、游行、 言论自由,正在被安全理由与秩序、意识形态考量所限制。对异 见者的言论不仅遭到舆论围剿,更有可能引发职业和法律后果。 这种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的软性钳制,使得“言论自由”越来越成 为口号,而非现实。这标志着公民社会空间的持续收缩。比如: 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中,特朗普政府动用联邦执0 魔豆 | 7 页 | 273.49 KB | 25 天前3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
和益普索民调机构2024年1月公布的民调结果显 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梦” 仍存在。 ① (三)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也是美式价值观的重要招牌之一。 尽管“言论自由”被明确写入美国宪法修正案, 但在现实中,政党纷争、集团利益却在不断假言 论自由之名,行损坏言论自由之实。美国民众没 有感到真实的言论自由,并且日益看穿和厌倦政 ① Jared Sousa, “American dream far 《2020 年后美国的言论自由》 调查报 告,被评为“代表了现有关于言论自由最全面的 民意研究”。这份报告指出,政治极化和政党纷 争已严重削弱美国的言论自由,在政治议题上体 现得尤为明显。2022 年 3 月,《纽约时报》 发表 社论 《美国存在言论自由问题》,指出美国社会 正陷入左派和右派相互攻击的循环怪圈,美国的 言论自由已是明日黄花。在国际上,美国经常打 着“言论自由”的幌子操控国际舆论,为其对外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1 月前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络舆情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和制度完善。 1.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将网络舆情治理纳入网 络治理法治化体系。与维稳治理和转型治理相比,法治治理 更加具有优势,其本质就是依宪治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 言论自由。因此,通过立法来重构网络舆情生态已经成为学 界和实务界的共识。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及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法案对网络空间的影响。比如,分析东南亚主要国家的互联 网审查政策,以 Facebook 为案例探讨公共和私人互联网内容 监管制度的区别等。 (二)市场治理路径 市场治理路径强调尊重公民的言论自由,主要依靠行业 自律来达到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互联网服务者和使用者自 发组成行业协会或其他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或组织 纪律来保证行业或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治理路径赋予互 联网服务者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3 天前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
络舆情对市场行为、企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以 及其背后蕴含的注意力经济模式。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群体心理机制,如 从众心理、群体极化、移情心理等。法学视角则关注网络舆 情涉及的言论自由界限、隐私保护、网络法律责任等法律问 题。传播学虽然提供了信息传播的理论框架,但必须与其他 学科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特性 势必要求我们要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超越传统学科界 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还需要平衡自由与秩序、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过度控制可能会抑制网络空间的活力和社会创新 力,而过于宽松则可能导致网络失序和社会混乱。因此,网 络舆情治理应当遵循适度原则,既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权利, 又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促进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4 结论与未来展望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是信息科技发展 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更是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对 象。本文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1 月前3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大事实 或选择性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对真实性与可信度的挑战。 四是数字媒介的广泛使用衍生新的舆情风险点。在数字传媒环境下,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成为引发舆 情和法治风险的新增长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言论自由面临着严峻挑战。数字传媒背景下的舆情传播具有 多向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到舆情话题中,形成网友之间的 辩论和互动,这种互动使得舆情传播更加活跃和复杂。这些0 魔豆 | 3 页 | 379.24 KB | 2 月前3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
针对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舆论扰乱社会秩序的严峻现象,我们必须构建起一 套全面、多维度的应对措施体系,以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 确界定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对恶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情绪、干扰司法公正等 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形成有效震慑。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3 月前3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变量与引导
走出情绪化表达和群体化攻讦的聒噪,构建理性思辨的清朗 空间,必须要明晰法律和道德的边界,正常的网络舆论交流 要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受到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约束。 明晰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以法制手段加以约束和治理;要 建立网络言论监管和协调的机制,强化监管部门、媒介机构、 网络运营者的审核把关责任和义务;在法律指导下,提高人们在网络发言时的自律能力。这种自律是建立在社会公序良0 魔豆 | 13 页 | 224.25 KB | 4 月前3
共 9 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