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美国联邦政府的威权化动向
273.49 KB
7 页
0 下载
3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历数美国联邦政府的威权化动向
自特朗普首任入主白宫以来,美国政府的政治走向呈现出一
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权力被集中到联邦政府和最高领导人手中,
传统意义上的“制衡”与“自由”逐渐被侵蚀。即使民主党的拜
登政府中间执政 4 年,某些威权主义色彩的做法仍得以延续,反
映出联邦政府对右翼势力的妥协。若从制度演进的角度看,美国
似乎正在走向一种“披着民主外衣的威权化”。这不仅与其自我
标榜的“自由灯塔”形象背道而驰,更将深刻影响美国社会的政
治文化和国际信誉。
图片来源:知乎网
一、最高领导人个人崇拜化倾向按照美国的宪政传统,总统虽为国家首脑,但应受到舆论监
督与制度制衡。然而当下,美国总统身边的联邦高官愈发热衷于
“歌功颂德”,公开报道中出现的美国内阁会议上,各高官当面
奉承、溢美之词已到令人恶心的地步。但凡是对总统提出批评者,
轻则遭到排挤,重则被扣上“不忠”的帽子。总统本人也只愿意
听取表扬与吹捧,不愿接受批评。这种现象与美国立国以来倡导
的言论自由、独立精神背道而驰,却与威权政体中常见的“领袖
崇拜”极为相似。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特朗普执政初期的内
阁会议上,国务卿、商务部长等人依次当众“感谢总统”,称其
“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引发外界震惊与讽刺。后来
的无数次新闻发布会上,这些高官们卖力奉承总统的嘴脸,已经
成了他们表“忠心”的标配。
二、联邦政府对各州事务的深度介入
美国自称“联邦制”的典范,州政府本应拥有相当独立的治
理权。然而,近年来华盛顿不断加强对州事务的干预,尤其在公
共安全、教育、医疗和移民问题上,联邦政府的强制性指令频繁
压制州政府的自主权。部分州的政策选择甚至直接被联邦司法和
行政力量推翻。这种趋势意味着“地方自治”的空间被持续压缩,
联邦制日益名存实亡。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特朗普政府与各
州政府在防疫措施上多次对抗,白宫甚至直接威胁削减对不配合
州的联邦资金;拜登政府在环保政策上通过联邦环保局直接推翻
多个州的独立规定,要求全国统一执行“零排放”目标,引发多个州司法总长起诉联邦政府;近期,联邦政府未经部分州同意,
直接向边境地区或骚乱严重的州派遣国民警卫队,州长们批评这
是对州政府治安权的侵犯,反映出联邦权力对地方的进一步压制。
三、新闻审查机制的悄然建立
美国长期自诩为新闻自由的守护者,但现实正在发生逆转。
特朗普时期多次将“不友好”媒体(如 CNN、《纽约时报》等)
驱逐出白宫记者会,并公开鼓动支持者攻击“假新闻”,造成媒
体自我审查氛围。在新政府上台 100 天内阁会议上,并不负责国
内安全事务的国务卿卢比奥大言不惭地说,国务院有个专门的部
门,负责审查美国人(不是外国人!)的社交媒体,以筛选所谓
真假信息。近日有报道称,新改名的战争部要求随军记者必须签
署一份承诺书,承诺只报道经批准和正式发布的信息。表面上,
这是所谓的“国家安全考量”;实质上,却是变相的新闻审查。
可以预见,无论是公开还是暗中,下一步联邦政府几乎所有部门
都可能会采取类似做法。结果是,新闻媒体的独立监督功能被全
面压制,过去那种能够揭露“水门事件”之类丑闻的调查报道,
已几乎不可能再出现。“新闻已死”,将成为美国的现实。媒体
日益沦为政府的传声筒,所谓“第四权力”形同虚设。
四、国有化私人企业的隐性趋势
过去,美国政府强调“市场至上”,但如今却频繁介入私营
企业事务。从危机时期入股、救助大型企业,到以国家安全为由
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美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展现出强烈的控制欲。特朗普政府时期,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多起科技企业被海外
公司收购的交易,甚至直接推动企业股权变更。拜登政府通过《芯
片法案》,以资金补贴为条件,要求半导体企业接受严格的生产
和数据监管,令“企业自由”名存实亡。前段时间,美国政府拟
将 89 亿美元补贴转换为英特尔 10%股权,美国国防部还将收购
有关承包商的股权。这种做法与“国有化”并无本质区别,使得
私人资本越来越难以摆脱政府干预。长远看,美国自由市场的神
话正在解体。
五、监控体系的全面扩张
在反恐和反间谍的旗号下,联邦政府大幅扩大了对公民的监
控权力。从“爱国者法案”到后续的监控体系建设,美国情报机
构和安全部门获得了几乎不受约束的权限,可以收集个人通话记
录、网络数据、社交媒体信息,甚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
预测性监控。多年前斯诺登揭露的“棱镜计划”显示,美国国家
安全局几乎全面收集民众的电话、邮件与网络记录,这种情况只
在增强,没有减弱。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以“防止中国渗透”
为由,扩大对华人学者与留学生的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监控,甚
至出现无辜学者被起诉的案例。这些做法不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
权,更使民众的思想与行为受到无形的规训,形成对政府的潜在
依赖与恐惧。
六、司法的武器化趋势
司法独立是美国宪政的基石,然而近年来,司法体系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党派斗争之中。联邦法院乃至最高法院的裁决常常带
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司法任命成为党争的延伸工具。检察机关与
执法部门在处理政治人物与社会运动案件时,时常表现出“双重
标准”。当司法被工具化,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便遭到严重侵
蚀,法治逐渐蜕变为政治斗争的武器。特朗普执政期间,任命了
三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使法院在关键议题上高度政治化,例如推
翻“罗伊诉韦德案”。民主党方面,则多次推动对特朗普及其盟
友的司法调查,被指以司法手段打压政治对手,如“通俄门”调
查。新一届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此方面更是公然和大胆,其司
法部门持续推动对其政敌的起诉、调查,令世人看尽美国政治的
笑话。
七、行政命令的泛滥使用
总统行政令原本是补充立法的辅助工具,但如今却被频繁滥
用。无论是移民、环保还是外交领域,历任总统都在绕开国会的
情况下,以行政令推动重大政策。这种现象削弱了本应由立法机
构发挥的制衡作用,使得三权分立日益失衡。国会沦为橡皮图章,
行政权力则呈现出不断膨胀的趋势。比如,特朗普在移民政策上
频繁发布行政令,包括“穆斯林入境禁令”,引发广泛争议。特
朗普政府还通过一系列行政命令,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加征关税,
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这些行政命令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国的
经济关系,也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波动。
八、外交政策的单边化与霸权化美国政府在外交领域日益采取单边主义手段,绕开国际组织
与盟友机制,依靠行政部门单方面制定和实施政策。军事打击、
经济制裁等行为往往未经充分国会授权便直接推行。这种做法不
仅集中外交权力于行政机关之手,也使美国对外政策更像是一国
意志的体现,削弱了民主决策的合法性。例如:特朗普政府宣布
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无视全球气候治理共识,引发盟友普遍
不满;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政府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主导对俄罗
斯的制裁和军事援助,要求盟国无条件跟进,显示出美国将自身
利益置于国际规则之上;特朗普曾在未充分告知国会的情况下下
令刺杀伊朗将领苏莱曼尼,引发国际危机;拜登在从阿富汗撤军
的过程中,几乎单方面拍板,导致行动混乱人员伤亡并造成无数
后遗症。
九、社会运动与异议的打压
美国政府对国内抗议活动与社会运动的应对手段日益强硬。
从大规模监控、司法打压,到使用警力甚至军力清场,政府对不
同声音的容忍度不断下降。曾经被视为民主象征的集会、游行、
言论自由,正在被安全理由与秩序、意识形态考量所限制。对异
见者的言论不仅遭到舆论围剿,更有可能引发职业和法律后果。
这种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的软性钳制,使得“言论自由”越来越成
为口号,而非现实。这标志着公民社会空间的持续收缩。比如:
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中,特朗普政府动用联邦执
法力量清场,甚至在华盛顿特区对和平示威者使用催泪瓦斯。美国右翼分子,同时也是总统盟友的查理.柯克被刺杀身亡后,政
府下令凡是对此进行庆祝或者有讽刺、兴灾乐祸言论的,轻则封
锁账号,重则解雇甚至拘押。特朗普时期,多所高校因教授或学
生发表“不合时宜”的观点而遭抵制甚至解聘,反映出学术界对
政治正确的过度顺从。
十、结论与后果
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正在逐步改变其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
1.民主制度的空壳化:形式上仍有选举、议会和媒体,但实
质上权力日趋集中。
2.政治文化的扭曲化:从崇尚自由辩论转向对领袖个人的依
附。
3.社会结构的紧张化:监控与司法工具化制造分裂与恐惧,
加剧对立。
4.国际信誉的坍塌:当美国对外宣讲“自由民主”时,其内
部的威权化实践正在自我削弱说服力。
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美国或许仍能维持“民主”的表象,
但其政治生态和社会活力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这种国家能否
承担“世界警察”的角色,十分值得怀疑,而缺少“世界警察”
的国际社会权力真空,需不需要有谁来填补?将由谁来填补?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