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 责任担当 2025 年 9 月 5 日,武汉大学 2025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现场,部分白色椅背上的红色圆形座签被网友拍照上传, 因形似日本国旗引发争议。校方当天致歉,称“工作疏忽 造成误读”。随后,某河报连发评论,追问“为何偏偏选 红圆贴”“是否失守民族大义”。在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 件中,校方回应是否到位?媒体监督是否失焦?引人深思。 一、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因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贴红色圆形标签,被指酷似日本国 旗图案,加之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9 月 3 日)刚过,“九一八”纪念日 又临近,这一视觉符号迅速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在网 络上引发争议并登上热搜。(图片来源于凤凰网)当日,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情况说明,称 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误读。对此深 表歉意,称“今后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 校方说明中提及设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贴纸,为何没 有事实证据支撑,在回应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详细说明,难 以使公众完全信服。此外,武汉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承载着传播 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舆论期待它更应当对历史符号保 持高度敏感。尽管校方解释标识仅为座位引导之用,但在 活动策划阶段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确实显得考虑不周。 三、某河报的“批判”与“提问” 是否公正? 在此次事件中,某河报试图扮演舆论监督者的角色,0 魔豆 | 8 页 | 650.75 KB | 1 月前3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创作理念, 却因触及公众对“地主”这一历史符号的集体记忆,被部分观众解 读为“洗白旧社会剥削阶级”,从而引发舆论场的激烈争论。许多 网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 地所有制,解放了亿万农民。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剥削阶级,其压 迫和剥削农民的本质是确定的历史事实。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应当 美化或洗白这一阶级的本质。 历史符号的情感联结与认知惯性 公众对“地主”的敏感,源于革命史观长期塑造的集体记忆。 公众对“地主”的敏感,源于革命史观长期塑造的集体记忆。 在主流叙事中,“地主”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具象化符号,承载着农 民被压迫的血泪史。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惯性,使得任何对其“人 性化”的解构都容易被感知为对历史苦难的消解。正如网友所言: “我们祖父辈被地主逼得卖儿卖女,剧中却让佃户女儿‘人性化’, 这不是艺术创作,是历史虚无”。艺术再创作的边界:真实与虚构的平衡术 《生万物》的争议暴露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矛盾:如何在 的产物。但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阵痛:旧有符号的打破与新认知的建立,需要 时间与理性的磨合。 三、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平台的引导功能 创作者:在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间寻找支点 《生万物》的创作者或许怀抱着“客观反映历史”的初衷,却 低估了阶级叙事在公众心中的敏感性。历史题材创作不仅是艺术 问题,更是沟通和共情问题。创作者需精准把握公众对历史符号 的情感联结,避免以“人性复杂”为名消解历史本质。例如,地主50 魔豆 | 4 页 | 152.34 KB | 1 月前35元到8900元!一瓶饮料价格狂飙:狂热碾压理性的舆情海啸
行为 如何重塑市场规则,品牌又该如何应对这类“失控的热情”? 当一个产品因独特性(无论正面或负面)在消费者心中留下 深刻烙印,它便可能超越商品属性,成为文化符号。“红色 尖叫”的“难喝”“稀缺”“回忆杀”等标签,正是其成为 符号的核心密码。对品牌而言,此类事件中的态度尤为关键: 直接干预可能打击消费者热情,放任不管则可能让品牌形象 被舆论裹挟。因此,精准的品牌声誉管理必不可少——通过 消费者的热情,又能避免品牌被非理性市场行为绑架,最终 将短期热度沉淀为长期品牌资产。 三、结语 “5 元饮料炒至 8900 元”的喧嚣终会落幕,但这场风波 照见的消费真相值得深思:在数字时代,任何带有独特情感 价值的符号,都可能在社交媒体催化下引爆群体热潮。消费 行为已超越“使用价值”,延伸为情感寄托、社交工具与身 份表达。对消费者而言,需警惕“FOMO 心理”催生的非理性 消费;对品牌而言,需学会在“用户自发热情”与“品牌价0 魔豆 | 4 页 | 235.35 KB | 1 月前3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网一场由明星触发、社交平台主导的 “出圈链式反应” 2024 年以来,一只名为 Labubu 的玩具悄悄登上了全球年轻人的 “精神 C 位”,引发跨国抢购热潮。它鲜有高调的宣传“硬广”,没有 文化符号加持,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消费者排队通宵、二手市 场炒价飙升等现象。 Labubu 的爆红起点并不在中国本土,而是首先在东南亚、欧美等 地完成了热度积累和品牌认知,再“反向”传回中国。这一“由外返内” 的 “链式出圈”。蕾哈娜等欧美流量明星在社交平台展示 Labubu 手袋挂 件,引发大范围模仿与讨论。其“丑萌”形象迅速融入街头文化、二次 元、复古潮流等多个圈层,成为欧美时尚达人争相演绎的新符号。在伦 敦、米兰等地的泡泡玛特门店,排队数小时购买 Labubu 已成常态,个 别门店一度因排队人群过于密集而中止发售,甚至因抢购 Labubu 出现 打架斗殴事件。 截 至 2025 年 ,Labubu abubu 不仅进入 OOTD (今日穿搭)场景,也嵌入咖啡馆打卡、办公桌摆设、情侣互赠等生活 情境中。它逐渐由 IP 形象转变为一种“生活中的情绪陪伴体”与 “身 份表达道具”,被赋予“发疯符号”“好运挂件”“另类审美表态物” 等多重语义。其“可以被拍、被挂、被夸”的高分享属性,使其在短视 频、图文平台中天然具备裂变传播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使用行为完全脱离了传统“文化标签”的嵌套,0 魔豆 | 8 页 | 864.83 KB | 4 月前3公共卫生间标识,别再制造迷惑
识是为使用者而设,好的标识能让使用者快速理解意图。标识中的图形本是为了 突破文字限制,方便各类人群理解,过度设计以至超出太多人的认知,实际上是 在设置信息障碍。 现行国家标准 GB/T 1000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中提到,表示男性专用设 施的图形符号为裤装、女性为裙装,这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分辨的标识。这些 标准仅为推荐并非强制规定,在实际应用中不排斥创意设计。 让公共卫生间标识兼顾实用性和创意性,其实并不困难。忠于人们普遍的认0 魔豆 | 1 页 | 120.79 KB | 3 月前3“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人物”的情感依附并 非首次出现。中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以象征性对象为寄托进行“祈福” 的心理结构,从古代“文曲星”到当代“学神”。焦虑语境下的成功代 表常被附加以象征意义,成为“理想人生路径”的符号代表。韦东奕作 为“顶级学府+极致理性”的凝结体,在中高考前夕的舆论场中自然被 赋予了“庇佑”和“指引”的隐性角色。这种文化惯性加速了其舆论符 号化与爆火过程。 极简形象构成对主流“人设”叙事的潜意识反抗 失的视频画面,引发舆论对其健康问题的广泛讨论。网民留言“他是不 是太不会生活了”“要不要给他配个助理”,还有博主呼吁北大“要善 待国宝级学者”。 这类声音反映出公众对科研人才的某种善意保护心理,但也暴露出 一种典型的“符号误读”:当科学家生活过于朴素时,会被公众主动“补 偿想象”;但当他们真正专注科研、不迎合流量叙事时,又难以获得平 台持续关注。 另外,部分关于韦东奕“拒绝多所名校挽留”“拒绝他国国籍”等 未 断,真正需要厘清的,是如何在守护公众热情的同时,为知识人物和科 研传播留下一条不被过度消费的安全路径。 去神化,引导公众回归真实认知 公众对于科研人物的情感表达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前“祈福式追捧” 与“符号化想象”的蔓延,容易掩盖其真实的专业身份和学术工作。平 台与媒体应有意识地在报道中克制“高光叙事”,淡化“天才”“另类” 标签,推动社会对科研职业的日常化认知,避免将个体凝固为“想象中 的完美0 魔豆 | 6 页 | 410.26 KB | 4 月前3广西“亮证女”事件折射基层舆情应对之困
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通报。但通报未平 息争议,公众对“证件管理漏洞”“隐私信息来源”“警方处置合 规性”的质疑持续发酵。 一、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发生期(2025 年 7 月 22 日-31 日):特权符号点燃 舆论场。视频上网络后,“奔驰女司机+行政执法证+隐私泄 露”的组合迅速触动网民对“特权阶层”的敏感神经。相关视频 播放量超千万,舆论批判“公职人员家属滥用特权”的批判。 网民普遍将“亮 普 通民间纠纷,却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影响与社会误解。 舆情发生时,若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事件全貌、涉事证件 性质来源及人员身份等关键信息,或可避免后续诸多猜测与 质疑。“亮证” 行为带有强烈权力符号暗示,极易触动公众对 “特权滥用” 的敏感神经。信息不透明会放大公众想象,滋生 各类传言,冲击涉事方及相关部门公信力。 此事件再次警示:舆情应对中,“捂”与“删”是下策,“晒” 与“亮”才是0 魔豆 | 6 页 | 201.27 KB | 2 月前3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
术学校和团体,吸引300万洋弟子;推动少林功 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观点认为,正是其商 业化运作才使少林寺从1980 “ 年代 连3角5分钱车 ” 票都舍不得花 的破败状态,发展为具有全球影 响力的文化符号。网民特别提及释永信早期随师 “ 进京时 带着20 ” 多个大烧饼,住在澡堂里 的艰 “ ” 苦经历,肯定其 将少林寺恢复到鼎盛 的承诺实 现。 历史功过二分论成为理性声音代表。部分网民主 “ 释永信被查传闻引发的舆情呈现出三重矛盾叠加 的鲜明特征。个人与体制的象征冲突首当其冲,“ 释永信作为中国宗教商业化标志性人物,其 佛 门CEO”身份与佛教清修理想形成强烈反差,使 “ ” 个案迅速被符号化为 宗教商业化利弊 的论战场 —— 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效应进一步复杂化舆情 既 往举报内容虽经官方澄清,但在新事件中仍被广 “ 泛重提,形成 举报-澄清- ” 再传播 的循环模式, 反映网络记忆的持久性与澄清效果的有限性。事110 魔豆 | 10 页 | 16.13 KB | 2 月前3202509涉高校热点舆情
一、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9 月,涉高校的舆情从分布来看,校园管理类舆情高度 集中,从中国人民大学“renmi 大学”帆布袋到武汉大学开 学典礼“白底红日”座椅、再到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粪管爆裂 等,相关话题因符号性、视觉性强而迅速被放大,引发舆论 热议。与此同时,校园安全类舆情也密集发生,沈阳师范大 学两千余学生诺如病毒感染、广东培正学院军训女生猝死、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夜班后死亡、重庆移通学院学生 “不审慎”,设计到布置环节“集体失明”,但也明确事件 “关键不在符号本身,而在场合与时机”,强调真正的文化 自信是分清坚守与误伤;新民周刊虽点出事件暴露的“政治 敏感性集体缺失”与“责任意识缺位”,但也理性建议学校 需从“制度层面建立细节审核机制”,并倡导社会以“理性 辨别、历史洞察”看待争议,既不忘历史也不被历史束缚。 网民观点方面,大部分网民谴责校方,认为其在特殊节点缺 乏对文化符号的敏感性,甚至质疑背后的动机与立场;部分 学典礼作为每年面向新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重要仪式,从 方案设计、元素审核到现场落地,本应形成多环节、多层级 的校验机制。但红色圆形标签从设计定稿到粘贴使用,全程—7— 未有人察觉其可能引发的历史符号联想,说明策划团队既缺 乏“符号敏感性”的专业素养,也缺失“跨部门审核”的流 程保障。整个流程中“风险意识”的缺失诱发了本次舆情风 暴。尤其在此前“图书馆事件”已对学校公共形象造成影响 的背景下,这种流程漏洞更显致命:两次负面舆情的叠加,500 魔豆 | 22 页 | 578.73 KB | 18 天前3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1)
网上网下监测、维安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二是排查内部风 险隐患,研判风险等级;三是优化供应链布局,增加关键物 资库存,拓展替代性供应渠道。 二、弱化涉日元素宣传。一是非必要不宣传,避免使用 敏感文化符号;二是去除公开环境中的涉日元素,防止恶意 拍摄剪辑。 三、强化媒体平台合作。与主流媒体、主流社交平台建 立常态沟通,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处置不良有害信息。 四、确保合规经营与政府沟通。一是全面排查环保、税3 魔豆 | 4 页 | 356.00 KB | 1 月前3
共 28 条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