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到8900元!一瓶饮料价格狂飙:狂热碾压理性的舆情海啸
235.35 KB
4 页
2 下载
4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5 元到 8900 元!一瓶饮料价格狂飙:狂热碾
压理性的舆情海啸
(来源:清博智能 舆情君 )
2024 年 9 月,农夫山泉为庆祝旗下“尖叫”品牌上市
20 周年,限时复刻了曾因“独特口感”被戏称为“最难喝饮
料”的“红色尖叫”。这款自带话题性的产品仅发售 1 万箱,
3 天内便宣告售完,随后再度停产。谁也未曾料到,这场短
暂的复刻会在近一年后掀起更大波澜。2025 年 7 月,随着这
批产品临近保质期,二手市场突然掀起价格狂潮:#马上过
期的“红色尖叫”被炒到 68 元#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单瓶标
价从 48 元一路飙升至 128 元,整箱售价更是从千元级跃升
至 8900 元的天价。这场完全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消费现象,
迅速演变为现象级舆论风暴。
相关话题的舆情走势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一、深度解析消费者自发炒价背后的群体心理
一瓶临期饮料为何能搅动市场风云?其背后是猎奇心
理、稀缺效应、社交传播与投机心态交织的群体消费逻辑。(来源:闲鱼)
猎奇与逆反:从“难喝”到“必尝”的情感溢价长期以
来,“红色尖叫”的“难喝”标签反而成了独特吸引力。对
年轻群体而言,“挑战最难喝饮料”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化体
验——有人为回味青春记忆,有人为完成社交圈的“打卡任
务”,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勇气测试”。正如网友所言:“高
中时被整蛊喝的味道,现在花 128 元买的是回忆。”此时,
消费的核心已非饮料本身,而是其承载的情感故事与体验价
值。稀缺与收藏:从“消费品”到“收藏品”的认知转换“限
量复刻”与“永久停产”的属性,让“红色尖叫”天然具备
稀缺价值。消费心理学中,“稀缺性”会显著提升物品的感
知价值。当二手卖家以“绝版藏品”“错过再无”为卖点时,
部分消费者的心态从“饮用”转向“收藏”,甚至将其视为
潜在“投资品”。这种认知转换,为价格泡沫的膨胀提供了
土壤。社交放大:从个体行为到群体狂热的传播链条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是这场热潮的核心推手。微博热搜让涨价
信息瞬间破圈,引发全民讨论;抖音“试喝挑战”视频以强
感染力激活参与欲,B 站开箱测评则深化了话题的内容厚度;
小红书上“晒高价战利品”成潮流,让这瓶饮料成为硬通货
般的“社交货币”——拥有它,便拥有了融入热门话题的谈
资。“害怕错过”(FOMO)的心理驱使更多人跟风入场,形
成“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循环。投机搅局:从“消费”
到“炒作”的风险叠加随着价格失控,部分人抱着“击鼓传
花”的心态入场,试图通过短期转手获利。尽管这类行为并
非主流,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让这场本就充
满泡沫的消费狂欢更添不确定性。
二、理性审视品牌声誉管理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
“红色尖叫”事件堪称社交媒体时代的典型样本,作为
全方位品牌声誉管理专家,我们不禁思考:消费者自发行为
如何重塑市场规则,品牌又该如何应对这类“失控的热情”?
当一个产品因独特性(无论正面或负面)在消费者心中留下
深刻烙印,它便可能超越商品属性,成为文化符号。“红色
尖叫”的“难喝”“稀缺”“回忆杀”等标签,正是其成为
符号的核心密码。对品牌而言,此类事件中的态度尤为关键:
直接干预可能打击消费者热情,放任不管则可能让品牌形象
被舆论裹挟。因此,精准的品牌声誉管理必不可少——通过
官方渠道澄清产品属性(如“临期”“非投资品”),引导
公众关注品牌文化而非价格炒作;以温和姿态倡导理性消费
与食品安全,传递企业责任感;甚至可借势推出“复刻背后的故事”等内容,将话题从“高价炒作”拉回“品牌与用户
的情感联结”。这种“不缺位、不越位”的应对,既能尊重
消费者的热情,又能避免品牌被非理性市场行为绑架,最终
将短期热度沉淀为长期品牌资产。
三、结语
“5 元饮料炒至 8900 元”的喧嚣终会落幕,但这场风波
照见的消费真相值得深思:在数字时代,任何带有独特情感
价值的符号,都可能在社交媒体催化下引爆群体热潮。消费
行为已超越“使用价值”,延伸为情感寄托、社交工具与身
份表达。对消费者而言,需警惕“FOMO 心理”催生的非理性
消费;对品牌而言,需学会在“用户自发热情”与“品牌价
值引导”间找到平衡;对市场而言,这更是一次关于“理性
与狂热”的警示——短期泡沫终会破灭,唯有真实的价值与
情感联结,才能经得住时间检验。这场围绕一瓶饮料的狂欢,
终将成为观察当代消费生态的典型范例。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