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亮证女”事件折射基层舆情应对之困
201.27 KB
6 页
2 下载
7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广西“亮证女”事件折射基层舆情应对之困
2025 年 7 月 22 日,广西防城港市一条乡村小道上,个
体经营者李某某驾驶白色 SUV 与驾驶奔驰车的侯某某因会
车需一方退让产生纠纷。李某某拒绝不合理让道要求后,侯
某某出示印有“行政执法”字样的证件施压,同车人员还报出
李某某的姓氏和家庭住址。过程被李某某行车记录仪拍下,
其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未果后,于 7 月 31 日将视频上传网
络,播放量破 400 万次,“亮证施压”和“泄露隐私”引发公众
对“特权滥用”的强烈质疑。
7 月 31 晚,侯某某与两名民警及一名便服男子前往李某
某老家,以“涉嫌侵犯隐私”为由要求删除视频,并称 “否则
将拘留”,该行为被网民拍摄曝光,进一步激化舆论。
8 月 3 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通报。但通报未平
息争议,公众对“证件管理漏洞”“隐私信息来源”“警方处置合
规性”的质疑持续发酵。
一、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发生期(2025 年 7 月 22 日-31 日):特权符号点燃
舆论场。视频上网络后,“奔驰女司机+行政执法证+隐私泄
露”的组合迅速触动网民对“特权阶层”的敏感神经。相关视频
播放量超千万,舆论批判“公职人员家属滥用特权”的批判。
网民普遍将“亮证”行为解读为权力傲慢的体现,尤其对“普通
人何以能迅速获取他人住址”表示强烈不安。此时官方尚未作
出正式回应,民间猜测与情绪化表达主导舆论场。舆情迅速发酵期(7 月 31 日晚-8 月 1 日):警方介入致
舆情迅速发酵。7 月 31 日晚上,“亮证女”和男子以及派出所
两名民警等找到李某某老家,要求其删除发布在网上的视频,
理由是视频已造成很大的舆情,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8 月
1 日晚,防城港市公安局宣布成立工作组调查,网民注意力
转向警方“上门要求删视频”的行为。李某某公布的通话录音
显示,民警曾称其发布视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舆论场
出现“权力护短”“压制监督”的批评声浪,事件从“特权滥用”
延伸至“公权是否被私用”更深层质疑。
舆情波动期(8 月 1 日-2 日)道歉视频发布致舆情波动。
8 月 1 日上午,李某某迫于压力,发布道歉视频,称父母被
被吓得不轻,希望纪委介入此事。视频一发布后,更加剧了
网民对事件背后有权力干预的猜测,李某某的精神状态也引
发网民担忧。8 月 2 日,针对网传涉事女司机疑似防城港市
公安局一领导,防城港市公安局工作人员称网络传言不属实。
舆情持续波动期(8 月 3 日至今)通报之后的舆论分化。
官方通报发布后,舆论呈现分化态势。部分网民认可调查结
果的及时性,认为“非公职人员”的定性澄清了特权猜想;但
也有网民对通报细节提出质疑:为何消防执法证会出现在民
用车辆中?所谓“非官方渠道获取住址”具体指什么渠道?民
警沟通时的“不规范”是否构成程序瑕疵?这些疑问导致舆情
热度持续。
二、舆论观点
此次事件中,舆论场的观点几乎呈现一边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亮证行为是否属于滥用职权。尽管通报明确侯某某
非公职人员,不少的网民认为“消防执法证属于公权力象征,
其滥用仍构成特权行为”,有律师指出,政执法证件仅在履职
时有效,私人纠纷中亮证属特权思维;有的网民则认为应严
格区分“个人滥用”与“制度性特权”,认为将私人行为上升为
体制批判有失偏颇。
二是隐私保护的双重标准。事件中双方均涉及隐私争议:
侯某某泄露李某某住址被普遍谴责,但警方以“泄露车牌信息”
要求删除视频的行为更引发争议。浙江震瓯律师事务所律师
邹高超称指出:“公共场所纠纷视频不构成隐私侵犯,警方直
接以拘留威胁存在滥用职权嫌疑”。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公众
对“公权机关隐私干预权” 的高度警惕。
三是警方上门要求删帖是否合法。有观点认为李某某曝
光自身遭遇属正当监督,未篡改视频或恶意泄露他人隐私,
民警以“违反治安法”施压无具体法律依据,涉嫌滥用职权;
与此观点相反的是,《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原总编辑胡
锡进认为“亮证女”的车牌号被公布,导致一系列信息骚扰,
警方上门调解是合理的,警察的出警和处理过程不存在不当
之处。
三、广西“亮证女”舆情中折射的问题
广西防城港“亮证女”事件从一起普通的乡村道路会车纠
纷演变为全国性舆情风暴,折射出以下问题:
程序正当性缺失与法治原则背离。事件中存在明显的程序适用双标:一方面对民,民警以“侵犯隐私权”为由要求李
某某删帖,却忽视“亮证女”涉嫌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非
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对公,消防员黎
某的证件管理违规行为,本应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分,但调
查组仅作立案调查未公布具体措施,显示出对公职人员问责
的宽松标准。这种程序适用差异,本质上是对“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原则的消解,加剧了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
当地相关部门应对舆情失当。8 月 1 日,防城港市公安
局工作人员接听浪潮新闻采访电话时匆忙挂断。8 月 2 日,
澎湃新闻多次拨打防城港边境管理支队、江山边境派出所对
外公示的电话了解事件调查进展,前者无人接听,后者一直
在通话当中。这种“电话坏了”“视情况公布”等推辞,不仅未
能及时回应、触及问题实质,还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是
典型的“捂盖子”式处置,以“堵”代“疏”,违背了舆情处置的
“黄金 24 小时”原则。
信息发布混乱且前后矛盾,损耗公信力。8 月 2 日,李
某某接受采访时称,防城港市相关负责人告知他涉事奔驰女
司机 “证件是假的”,但 8 月 3 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
通报称,侯某某所亮证件为其丈夫所有的真实行政执法证,
这使得官方通报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当地似乎将工作重点放
在了辟谣 “亮证女” 是否为公安部门某领导上,却未及时回
应公众真正关心的 “她是谁”“是否存在特权滥用”等核心问
题,被舆情带乱了节奏,未能找准舆情的“牛鼻子”,导致舆
情持续升级。公众对官方通报的信任度呈现断崖式下跌,质疑“亮证女”的身份,认为官方在袒护她,这种信任裂痕的形
成,与基层治理长期存在的“重结果轻程序”“重压制轻沟通”
模式密切相关。当公众在多次类似事件中积累起“官方通报=
谎言”的条件反射,任何舆情处置都将陷入“解释即掩饰”的恶
性循环。
四、舆情应对反思
在广西“亮证女”事件中的处置,暴露了基层政府在舆情
应对的缺陷。
事件发生时:漠视诉求的官僚化应对
李某某向多个部门反映情况时,遭遇的“踢皮球” "式处
理颇具代表性:乡政府纪委推给派出所,派出所认为“未造成
实际伤害”不予受理,12345 热线要求“提供对方单位信息才
能调查”。这种“程序正确却实质无效”的回应,将当事人逼上
网络曝光之路,完全符合“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的舆情演化
规律。
事件发生中:面对舆情,删帖错误应对
民警上门要求删帖的行为,成为舆情升级的关键转折点,
极易引发公众对“权力压迫弱势群体”的共情联想。更严重的
是,这种行为将原本单纯的民间纠纷,转化为“公众 vs 公权
力” 的对抗性叙事,人为制造了治理危机。
事件发生后:通报避重就轻,加剧舆论追问
官方通报虽然要素齐全,但在公众关切的核心疑点上避
重就轻。例如用“表述不够规范严谨”轻描淡写民警的不当言
行,用“未发现违法违规和程序失当行为”回避信息泄露的具体渠道。这种“技术性回应”而非“实质性回应” 的策略,难以
重建公众信任。对此,有律师希望防城港市调查组正面回应
“证件来源问题:执法证为何轻易落入非执法人员之手?”“信
息识别问题:报出对方住址,能仅凭‘亲戚邻里’解释?”“执
法应对问题:派出所是否充当‘协调者’角色过深?”等质疑。
五、舆情启示
正如人民论坛网文章所言,一起偶然的交通争议本是普
通民间纠纷,却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影响与社会误解。
舆情发生时,若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事件全貌、涉事证件
性质来源及人员身份等关键信息,或可避免后续诸多猜测与
质疑。“亮证” 行为带有强烈权力符号暗示,极易触动公众对
“特权滥用” 的敏感神经。信息不透明会放大公众想象,滋生
各类传言,冲击涉事方及相关部门公信力。
此事件再次警示:舆情应对中,“捂”与“删”是下策,“晒”
与“亮”才是正道。涉及公共利益或易引发质疑的事件,唯有
以公开透明为原则、快速回应为准则,才能赢得公众理解支
持,从根源上避免类似舆情重演。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