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1)
356.00 KB
4 页
1 下载
7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青舆评 | .pdf | 3 |
概览 | ||
- 1 -
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 NPO 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
中日邦交正常化 53 年来,两国关系长期受困于民族历
史问题、东海划界与钓鱼岛主权争议、台湾问题、福岛核污
水、日本右翼势力动向以及美国外部干预等复杂因素,导致
民间相互好感度持续走低。2024 年中日联合民调显示,日本
民众对华负面印象比例达 89%,中国民众对日负面印象比例
亦高达 87.7%。
历史照片
在国内,曾因民族情绪激化出现一系列非理性排日行为,
包括打砸日系车辆、抵制日货、网上网下人身伤害,烧毁日
本旗帜、冲击涉日使馆建筑以及抵制日本文化元素(动漫、
和服)等。- 2 -
电影《731》海报
当前,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之际,多
部反映日本侵华题材的电影陆续上映或进入宣传期,叠加国
内多部涉日本侵华题材电影上映或进入预热期、日本政要
“拜鬼”、560 亿“正确形象”公关费等涉华不当言论与动作,
激化抗日民族情绪达到近年高点。在此背景下,任何涉日敏
感事件都可能被舆论放大,甚至被部分自媒体或势力炒作,
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进而对中日关系构成冲击。
基于历史经验与当前态势,研判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近
期主要面临以下七类风险:
一、生产经营与供应链中断风险
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市场运营可能因突发性抵制活动、
罢工而受到影响。例如,相关生产类或材料加工类企业大门
被堵,导致货物运输受阻。- 3 -
二、品牌形象与舆论抵制风险
日本品牌及其产品可能因多重因素而遭到中国消费者
的自发抵制。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发酵往往导致日系产品销
量骤降、品牌价值受损,甚至引发线下冲击事件。
三、政策与合规风险
当前紧张背景下,可能促使个别地方政府加强对日资企
业或涉日企业的监管审查,包括环保、劳动、税收等方面的
突击检查,或在准入许可、政府采购、行业标准等方面设置
隐性壁垒。
四、文化冲突与本地化适应风险
日本企业和涉日企业在中国开展文化、娱乐、教育等领
域的合作项目时,可能因民族情绪高涨而遭遇抵制。例如,
涉及日本动漫、服饰、节日等文化元素的推广活动需格外谨
慎,避免引发公众反感。
五、员工安全与劳动关系风险
日企在华员工或涉日企业相关员工可能面临人身安全
威胁或网络暴力,企业需加强安保措施和员工心理支持。同
时,劳资关系也可能因民族情绪影响而变得敏感,甚至引发
罢工或抗议活动。
六、长期战略与投资不确定性风险
若民族情绪持续高涨,日本企业在华长期投资意愿可能
下降,已有项目或投资也可能因政策变动或舆论压力而调整
或终止。- 4 -
七、无良自媒体摆拍操弄风险
部分自媒体或机构为博取流量,可能通过摆拍、造假等
方式制造涉日虚假事件或煽动性内容(如伪造食品安全、编
造冲突等),刻意激化民族对立情绪。此类内容传播速度快、
欺骗性强,易引发误读和舆论震荡,使企业无辜卷入争议,
严重损害企业形象甚至引发线下冲击行为。
应对建议
一、加强企业安保水平。一是提升实体安防等级,做上
网上网下监测、维安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二是排查内部风
险隐患,研判风险等级;三是优化供应链布局,增加关键物
资库存,拓展替代性供应渠道。
二、弱化涉日元素宣传。一是非必要不宣传,避免使用
敏感文化符号;二是去除公开环境中的涉日元素,防止恶意
拍摄剪辑。
三、强化媒体平台合作。与主流媒体、主流社交平台建
立常态沟通,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处置不良有害信息。
四、确保合规经营与政府沟通。一是全面排查环保、税
务、劳工等领域合规风险;二是保持与当地政府的密切沟通,
积极回应监管关切。
五、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一是在教育、环保、
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社会责任项目;二是通过务实贡献改善
公众认知,积累社会信任资本。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