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个真相破除焦虑
罗永浩 vs 西贝吵上热搜!预制菜真的 “没 营养、不安全”?4 个真相破除焦虑 9 月 10 日,罗永浩一条 “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高 价,太恶心” 的微博,将预制菜话题再度推上舆论风口;次 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表态 “将起诉罗永浩”,罗永浩随即回应 “愿为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及立法出力”;9 月 12 日西贝又 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公开信,公布涉事菜品制作方式试图厘清 争议。 这场短短三天的风波,早已超出0 魔豆 | 6 页 | 208.31 KB | 1 月前3起点锐评|网络舆情的每一次反转都是对社会信任的最大消解
家”“孩子挨饿无人照顾”等信息被证实仅是女游客王某 颜借网络舆情施压,自编自导的一场“维权闹剧”时,“踏 空”的真相,让公众的信任瞬间坍塌。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发声器、传声筒。然而, 当权利的便捷异化为对网络信息不辨真相的“吃瓜”与“猎 奇”,当键盘上的愤怒比事实更快抵达舆论场,真相就会 湮灭在情绪化的宣泄当中。 社交媒体时代,“谁先发声谁有理”似乎被奉为圭臬。 一些网民为博取关注与同情,精心编织“弱者叙事”,或 条虚假信息都是砸向公共信任基石的重锤! 身处舆论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虚假信 息的肆意传播,会因为意想不到的事件降临到任何一个人 头上。当真相的防线失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与现实生活一样,真实也是网络空间的生命线。真相 不容歪曲,法律红线不容触碰。这不仅是汉服馆风波的核 心启示,更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平台和网民素养的必修 课。0 魔豆 | 3 页 | 156.13 KB | 2 月前3沉默总比说谎强
种普遍 的“噤声”现象并非开放社会应有的风貌,而是互联网时代公共 信息领域的巨大损失。 图片来源:AI 生成 然而,沉默并非问题的根本所在。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种 在压力和风险面前不再言说真相、选择虚假和歪曲信息的现象。胡锡进的观点无疑揭示了当前社会言论空间的萎缩,但他忽略了 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说谎比沉默带来的伤害更大,且更具隐 蔽性。 1、沉默并非最坏的选择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言论自由应当被视为一种基本权利, 的例子 便是各类政治宣传与虚假信息,它们通过精心编织的谎言误导公 众,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社会后果。 3、沉默与说谎的真正区别 沉默并不等同于否认真相,它是对某些复杂问题的自我控制, 是对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的理智应对。而说谎则是在明确知道真相 的情况下,故意扭曲事实,误导他人。沉默有时反映了对他人或 社会的尊重,它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和矛盾。然而,说谎则是对 他人的不尊重,是对真理的亵渎,是对社会契约的破坏。 言论的高度敏感和对于风险的过度恐惧。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 保持沉默未必是社会进步的障碍,相反,它往往是理性和智慧的 体现。而在信息时代,最危险的并非沉默本身,而是滥用谎言和 虚假信息来掩盖真相,误导公众。因此,在推进社会宽松的同时, 我们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在保持透明和真实的前提下,减少虚假 言论的滋生,让每个人都能在理性和责任的框架内,尊重真理和 信任,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0 魔豆 | 4 页 | 341.83 KB | 3 天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
microblog Rule),是指人们倾 向于转发包含错误信息的原始微博,选择忽视随后发出的更 正信息,由美国新闻学者克雷格·西尔弗曼提出。由于原始 微博包含更多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元素,而更正的事情真相信 息则索然无味。这些错误信息在微博上更多表现为传言谣言。 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格提出,比起纠正性、解释 性或调整性的事实报道,以惊惧、愤怒或惧怕为情感色彩的 报道总能得到更广泛传播。在自相矛盾的证据面前,人们往 万次。这印证 了中国一句俗语,“传言动动嘴”,转发千万条;“更正跑断 腿”,只有几千条。 2016 年 9 月,《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社交媒体时 代的后真相政治》,有一张数据显示的是 Facebook 文章被分 享的次数,证明了真相跑不过谣言。谣言与辟谣本身就是一 场博弈。轻信谣言是因为人的潜意识会很自觉地排斥那些和 我们价值观不符的信息,遇到一个新鲜事情,第一反应不是看它合不合理,而是看它符不符合自己的看法。 息第一时间不是思考信息是否是事实,而是怀疑整个事实的 真实性。人们对假新闻假消息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即使出现大量未经证实的假新闻、假消息,很少有人会持续 关注后期对假新闻的纠错报道。真相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严重 屏蔽、忽略,劣币已成功驱逐良币。《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一书在总结了信息污染对人的影响机制后提出,一般人取信 5%的谣言,因为这是知识与经验盲点的部分;识破 75%的谣0 魔豆 | 9 页 | 474.62 KB | 3 月前3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
院、火车站推售瓜子,由“前排吃瓜子”的广告词演变而来。 2.“吃瓜群众”最初源于一则马路新闻,记者采访路边老农 对于车祸事件的看法,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 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道:“我只是一 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5]两者对比发现,说法 1 为说法 2 中“吃瓜”一词被提取、 运用提供了预设条件,“前排吃瓜子”的语义牵引促使“吃 瓜群众”的语义增加了围观看戏之意,为之后“吃瓜群众” 的流行语义的产生奠定了语义基础。 (1)给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普及下赵薇事件—— 不仅是因为反台独。(天涯论坛 2016-07-09) (2)当然,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 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够主动积极地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 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事不关己的旁 观者。(彭凯平新浪博客 2016-12-10) “吃瓜群众”在不同事件中都扮演着并不积极的围观 者角色,对事情的真相一无所知,也不存在热情参与的可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吃瓜群众”面对不同的围观对象, 修辞语义各不相同。(3)例中的“吃瓜群众”评论一部电 影,显然不可能是不明真相,使用该词只是作为一种谦虚 的说法,用来降低自己的评论可能会引起观看对象反驳的 风险。(4)例中的“吃瓜群众”只能表示对艺术的不理解, 而无法继续保有不明真相之意。相较于前两例,(5)例 更多地包含了“吃瓜群众”的原本含义,但在其中也增加了 一丝积极评价该事件之意。50 魔豆 | 14 页 | 284.60 KB | 2 月前3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当前社交平台算法天然倾向推荐冲突性、刺激性信息。 以比亚迪“刹车失灵”事件为例,标题含“失控”“抵制” 等关键词的短视频,其推荐权重达到客观报道的数十倍,造 谣视频动辄收获数万点赞,而辟谣内容仅几千互动,形成“发2 布即沉没”的真相困境。这种机制导致情绪化内容呈现病毒 式扩散,而理性信息传播举步维艰。 社会心理基础:公众情绪阈值降低与代入感 涉及特权不公(如防城港奔驰女亮证事件,江油事件官 二代施暴谣言)、公共安全(比亚迪失控传闻)或道德争议 算法层面:平台对“女司机”“特权阶级”等标签的流 量倾斜,使境外煽动内容获得自然传播加成; 资源层面:境外组织提供技术工具(如点赞机器人), 使奔驰女背景、霸凌者背景等话题短时冲榜。 三者叠加导致单一事件裂变为意识形态海啸。 真相湮没于多重烟雾弹 在武汉大学舆情中,校内程序失当问题尚未解决,便因 防城港事件和江油事件转移公众视线;同时境外账号散布 “中国高校包庇权贵”谣言,使校方纠错压力被转化为体制 攻击。此时,事实核查因信息过载而失效,公众陷入“后真 的系统性干预合流时,将形成动机协同、资源叠加、算法共 振的放大效应,导致真相彻底湮没(如比亚迪辟谣沉没、武 大问责机制落空)。破局需构建“技术反制-公开透明-公众 共治”体系:既防御黑公关与机器人攻击,更需以中国故事 夺回话语权,并在社会层面培育理性共识,方能抵御混合型 舆论战的冲击。 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正常网民,要纾解要 耐心解释;对不明真相被裹挟的大多数人要正确引导;对被 别有用心者误导者要批评教育;对境外势力及境内呼应组织0 魔豆 | 8 页 | 252.68 KB | 2 月前3网络平台监管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之艺
社会监督的渠道便无形中被淤塞,真相与正义或将沉入幽暗水底。 如果没有这些发声平台,社会上发生的无数不公事件,从青岛路 虎女公然打人到广西奔驰女亮证恐吓他人,从江西鼠头鸭脖事件 到武汉图书馆骚扰事件,受害者将被遗忘在失望、悲愤,甚至仇恨中。而无数这些失望、悲愤和仇恨,最终将溢出到社会生活中, 带来巨大的安全和稳定风险。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安全” 的言论空间,更在于作为社会情绪的“安全阀”与真相的“扩音0 魔豆 | 3 页 | 134.95 KB | 2 月前3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三重舆情透视
有错要担责,无错要讲出理由。 近年来,师德师风、校园冲突等事件频繁成为舆论热议 的话题,在校园冲突相关事件经舆论放大之后,校方流程是 否透明合规、处理机制是否完善合理,校方是否能够实事求 是公布事件真相,是否能够不被舆论裹挟,真正做到正视并 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正当权益,都将在舆论场受到审视和质问一旦处置不当、流程不明,都必然会消耗公众对学校乃至教 育系统的信任。 新京报认为,高校“快速介入调查”与“客观审慎下结论” 下正处于舆论“下风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自身行为 遭遇嘲讽和辱骂,涉事双方都在舆论的漩涡中受到冲击。 中国经济网评论称,“诉诸舆论,效果立竿见影,但其结 果可能是无序的、不可控的。校方易受舆论裹挟,把平息舆 情置于事实真相之上,诉诸舆论的不可控和无序,同样作用 在原告身上;个人应当实现从‘舆论思维’到‘法律思维’的转 变。”法律意义上杨某某是否有意诬告有待商榷,但要谨防因 个案的争议挤压其他真正遭受伤害者维权的空间。《河南日 引发公众对杨某某“不得理还不饶人”的审判与谴责,为“情绪 正义”提供了另一个出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委屈者情绪”的背后,体现出了网络 空间对法治公平的深层渴求,一方面,公众期待司法程序还 原事件真相、期待法律程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司法和制度建设在增强公众关于个体的法律尊严和权利感 知、营造良好的司法生态等方面任重道远。0 魔豆 | 6 页 | 230.35 KB | 2 月前3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印巴冲突“双赢”背后的认知战较量
正当性。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MeitY)严密监控网络舆 情,及时辟谣不实信息。PIB 的事实核查小组昼夜运转,应 对网上激增的谣言举报。有印方官员表示,巴方社交账号的策略很简单:以极快速度、大规模地向网络空间注入虚假内 容,让真相淹没在汪洋谎言之中。5 月 23 日,印度外交部发 言人的 X 账号在凌晨三点发布剪辑视频,指控巴“操纵网络 水军”。印方策动的社交媒体#向印军致敬话题 48 小时内互 动量破 18 亿,算法优先推送"阵风战机威慑中国"的虚拟动 )。重提旧骗局将网络威胁归咎于巴,意在制造恐慌和混乱。印巴无论是主动 发动信息攻势,还是被动防守舆论战,双方都已将社交媒体 视作必夺和必守的前沿阵地。 *虚假信息传播:把谣言武器化。谎言打着真相的幌子 漫天飞,形象地描绘了与印巴冲突有关的信息环境,对双方 国内和国家舆论的影响明显。X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上 的虚假信息和宣传激增,形成“虚假信息海啸”。从深度伪 造视频 使用深度伪造技术。《巴基斯坦今日报》指控印度利用社交 媒体诬陷其对袭击事件负有责任。印度派出的 7 支“全球宣 讲团”都配备了 AI 内容工厂服务,能够批量生产多语种短 视频。巴方反制手段也不弱,大学生自发组建“真相猎人” 联盟,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印方发布的战场照片溯源取证,仅 48 小时便揭穿三组篡改坐标的卫星图像。X 批量删除“违反 社区准则”的印巴争议话题标签,然而其审核算法难以区分 军事冲突实况和0 魔豆 | 15 页 | 249.16 KB | 3 月前3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4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息登记为结业是合理的,不能因为卢女士的个人诉求就违反 规定。 五是有网民认为这起事件存在很多细节和疑点,需要进 一步调查和核实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双方都应该提供更多 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以便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研判分析 在当今社会,学历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敲门砖,学信网作 为官方的学历信息查询平台,其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至关 重要。然而,近期发生的学信网结业错失工作高校拒改学历 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首先,高校作为 一是学校应与卢女士保持积极的沟通,认真听取她的诉 求和意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她提供帮助和 解决方案。同时,要向卢女士解释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争取她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学校应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澄清事实真相, 避免信息不透明引发更多的猜测和质疑。在回应声明中,要 明确说明学校的调查过程、依据的规章制度以及做出决策的 理由,增强公众对学校的信任。 三是学校应对学历管理和学信网信息管理等工作进行0 魔豆 | 5 页 | 251.69 KB | 11 月前3
共 69 条
- 1
- 2
- 3
- 4
- 5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