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任何不缴社保协议均无效”舆情分析
最高法“任何不缴社保协议均无效”舆情分析 一、政策出台背景与核心内容 2025 年 8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 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其 中第 19 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 单位承诺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该约定或者承诺无效。”这一规 定将于 9 月 1 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更严格 的法治执行阶段。 存在劳动关系 的用人单位 劳动者权利 以此解除劳动 合同 获得经济补偿 (N+1 标准) 社保未依法缴 纳的在职及离 职员工费用处理 已发社保补贴 企业可要求返 还 协议双方 表:最高法社保新规核心要点解析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对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区分:无雇工的个 体户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仅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而 雇佣员工的则需为员工缴纳五险,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灵活性。 二、舆情总体态势与热议焦点 学界一致认为,司法解释并非创设新义务,而是对现有法律 的重申与强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指出,社保的强制性在《社会 保险法》中早已明确,但实践中部分裁判过度强调“意思自治”, 导致“协商弃保”的“想象式合法”。最高法通过否定协议效力、降 低举证门槛、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如允许企业追索已发补贴)三 重设计,筑牢社保制度法治根基。 北京大学朱俊生教授强调:“社保制度是公共保障制度,不 是雇佣双方可协商免除的市场化项目。放弃社保换短期利益,会100 魔豆 | 10 页 | 231.54 KB | 2 月前3“烂尾楼可退房退款”助力公众信心重建——司法回应社会关切的启示
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支持烂尾楼购房者返还 房款,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排除执行,发放楼盘预售资金 监管账户的款项。 此外,最高法案例库入库了一个参考案例:江苏省盐城 市一起烂尾楼纠纷案,最终判决是开发商返还首付并向购房 者支付违约金,并承担购房者已还和未还的购房贷款。 从地方法院的判决行为到最高法的《解释》出台,这系 列司法动向,引发舆论长期且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司法明确购房者权益,回应社会长期痛点 爆发, 据大象新闻报道,有专业机构测算,我国烂尾楼数量在 200 万套以上,大量的购房者陷入“房贷照还、房子烂尾”的困境。这一问题不仅冲击了居民财产安全感,也对社会信任体 系造成了冲击。 最高法此次《解释》明确了退房退款的法律依据,为司 法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从法理上看,这不仅是对个体 权利的保障,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落实。司法机关以 制度化方式回应舆论关切,展现出“让法律成为弱者的盾” 可能削弱司法信任度,激化社会情绪。如何将相关判决执行 到位,既是现实需要,也是舆论对法治建设的合理期待。综合当前网络讨论与媒体报道,后续舆情关注焦点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落地与判决执行效果。 舆论最关心的是“能 不能真退到钱”,各地法院如何执行、地方政府如何协同, 将直接影响公众信心。 二是保交楼与退房退款的平衡。 如何在保障工程完工 与保护购房者权益之间找到“中间地带”,避免政策执行走0 魔豆 | 4 页 | 89.87 KB | 7 天前3历数美国联邦政府的威权化动向
听取表扬与吹捧,不愿接受批评。这种现象与美国立国以来倡导 的言论自由、独立精神背道而驰,却与威权政体中常见的“领袖 崇拜”极为相似。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特朗普执政初期的内 阁会议上,国务卿、商务部长等人依次当众“感谢总统”,称其 “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引发外界震惊与讽刺。后来 的无数次新闻发布会上,这些高官们卖力奉承总统的嘴脸,已经 成了他们表“忠心”的标配。 二、联邦政府对各州事务的深度介入 司法独立是美国宪政的基石,然而近年来,司法体系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党派斗争之中。联邦法院乃至最高法院的裁决常常带 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司法任命成为党争的延伸工具。检察机关与 执法部门在处理政治人物与社会运动案件时,时常表现出“双重 标准”。当司法被工具化,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便遭到严重侵 蚀,法治逐渐蜕变为政治斗争的武器。特朗普执政期间,任命了 三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使法院在关键议题上高度政治化,例如推 翻“罗伊诉韦德0 魔豆 | 7 页 | 273.49 KB | 25 天前3冒充军人逃票被判刑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68%网民指出,涉案人员多次使用假证逃票成功,反映景区门票核验流程存在漏洞,建议引入电子 验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 法律完善需求: 41%法律学者提出,当前对冒充军人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建议提高法定刑幅度,并明确"情节严 重"的标准(如多次作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 5. 网民情绪分布 愤怒与谴责(60%): "贪小便宜吃大亏""亵渎军人荣誉"等言论占主流。 讽刺与调侃(25%): 飞机等公共服务。 五、建议与对策 1. 法律层面 完善立法: 建议修订《刑法》,提高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法定刑幅度,明确"情节严重"标准(如多次作案、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司法解释: 最高法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竞合处理原则,避免量刑争议。 2. 技术层面 推广电子证件: 全国推行军人电子证件,实现扫码核验,减少假证流通空间。 生物识别技术: 在重点景100 魔豆 | 7 页 | 14.73 KB | 2 月前3“奔驰女亮证逼迫让路”调查通报的核心争议与逻辑漏洞
李某某在公共道路上获取的有利于保护自己利益、揭露“违反 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个人信息(其实也就是车牌而已, 无名无姓无电话,这个车牌能够在光天化日之下跑,是不是值 得保护的个人敏感信息,值得打问号),其行为既然受最高法 文件保护,警方难道一点不懂? 程序违规:民警是否将私人诉求包装为“民事侵权”警告, 混淆执法与民事调解边界,且未告知李某某可拒绝调解,涉嫌 滥用权威施压? 行动合理性缺失:深夜携涉事方人员持强光手电惊扰老人,0 魔豆 | 3 页 | 170.71 KB | 2 月前3多位律师爆料因经济压力大看守所内爆满
雷同文案渲染焦虑氛围有待警惕 近期,抖音、今日头条、网易等多个平台上有自媒体发 文或发布视频称,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看守所爆满,都在筹备 扩建。如 9 月 15 日,抖音网民@小付律师(粉丝:60.2 万) 发布视频称,最高法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被判处 78.8 万人,相比去年增加 8%。@小付律师(粉丝:60.2 万) 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合法行为轻罪化 倾向明显,如民众做点小买卖被认定为非法经营;二是轻罪0 魔豆 | 4 页 | 184.29 KB | 1 年前3广东夫妻互查财产何时能够全国推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夫妻财产权益 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全国立法的必要性在于,能够统一各地立法标准,消除地域差异,为夫妻双方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财产权 益保障。同时,全国立法还能强化法律的实施效果,提高法律的 权威性和公信力。 11、推行全国立法的挑战与对策 在推行全国立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 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家庭观念等存在差异,可能 导致立法标准的统一难度较大。此外,全国立法的实施也需要完0 魔豆 | 5 页 | 233.40 KB | 2 天前3当校园午餐沦为孩子的“隐形毒药”
令人揪心的是,这并非孤例,而是校园餐饮安全问题冰 山一角的再次显露。当最应受到保护的孩子们在校园内被迫 食用变质食物,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一次次突破社 会良知的底线? 二、 舆论风暴:家长愤怒追问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迅速形成两股声浪:一方是家长群 体的愤怒与焦虑,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奔走呼号,担忧孩子“每天在学校吃的是什么”他们敏锐地指出,问题爆发在中小学 这一最脆弱、最应受保护的群体身上,是食品安全底线彻底 也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当孩子们坐在餐桌前,他 们打开的不仅是一份午餐,更是一个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与 承诺。我们不能让这份承诺,在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发 馊变质。唯有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 罚、最严肃的问责,才能守护好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重新赢回公众那摇摇欲坠的信任。0 魔豆 | 4 页 | 177.39 KB | 1 月前3百章舆情观察:从小米汽车到小米手机 从流量封神到信任翻车
犹在 耳:“小米的全部声誉形象都维系于雷军个人,这导致一 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套在消费电子领域屡试不爽的打 法,在人命关天的汽车产业,早已埋下了最危险的伏笔。 二、信任“翻车”,从质量惊雷到“西贝式”心理陷 阱 信任的崩塌,往往始于最坚硬的基石——安全。 (一)当“安全冗余”遭遇“成本控制” 安徽高速上的一起 SU7 碰撞后爆燃事故,成为小米汽 车舆论的第一个转折点。尽管官方初 骗。” 小米新款手机的广告海报,硕大醒目的“逆光之王” 与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产品设计目标”小字,构成了一 幅绝妙的讽刺画。这种“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手法, 瞬间触动了被西贝“教育”过的消费者们最敏感的神经。 社交媒体上,“小米重新定义‘王’”的嘲讽与“西贝看 了都得叫声师傅”的段子齐飞。 一个舆情事件爆发得越是强烈,其事后形成的社会心 理陷阱就越是巨大,如同一个吞噬一切的“社会心理黑 雷军个人。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 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这种个人的疲惫与挣扎,固然真 实,却也反衬出企业在危机面前的无力感。一个健康的现 代企业,其声誉资产不应、也不能完全抵押在某一个 “神”身上。 (二)互联网思维与工业伦理的错配 小米将互联网“唯快不破”的打法带入汽车行业,追 求参数的极致、营销的破圈,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汽车 工业最核心的伦理,生命安全。无论是被质疑“偷工减0 魔豆 | 6 页 | 1.54 MB | 8 天前3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又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家长走进志愿填报机构时,撂下一句话“不挑学校、专业,只要就业好,去这个分数够得着的最 好的大学”。 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长大后, 你想做什么”是每个孩子接受过的最朴素的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劣势 在于过程繁杂,但其本质上是明心见性、去功利化地作选择。 当一个人明 如果能拿出这样的魄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迟早有见成 效的那一天。 假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起来,还会不会有人信“张 雪峰”?相信会有的。就像去果园里摘苹果,如果只有一次 机会,谁都渴望摘到最大、最红的那一个,把分数与选择权 发挥到极致,是人性使然。但那个时候,考生在“知全貌” 的理性判断下,博弈与理想的天平将会悄悄发生变化——博 弈会更多让位于理想,理想的权重会在选择中增加。 甚至会出0 魔豆 | 3 页 | 114.64 KB | 4 月前3
共 135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