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楼可退房退款”助力公众信心重建——司法回应社会关切的启示
89.87 KB
4 页
0 下载
4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烂尾楼可退房退款”助力公众信心重建—
—司法回应社会关切的启示
2025 年 6 月 25 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连云港
和珠海两地接连出现法院判决支持烂尾楼购房者退房退款,
开发商需退还购房者已支付款项并承担未清偿房贷本息的
案例。
7 月 23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
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支持烂尾楼购房者返还
房款,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排除执行,发放楼盘预售资金
监管账户的款项。
此外,最高法案例库入库了一个参考案例:江苏省盐城
市一起烂尾楼纠纷案,最终判决是开发商返还首付并向购房
者支付违约金,并承担购房者已还和未还的购房贷款。
从地方法院的判决行为到最高法的《解释》出台,这系
列司法动向,引发舆论长期且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司法明确购房者权益,回应社会长期痛点
《解释》的出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过去两年,随
着部分房企暴雷、项目停工,烂尾楼问题在全国多地爆发,
据大象新闻报道,有专业机构测算,我国烂尾楼数量在 200
万套以上,大量的购房者陷入“房贷照还、房子烂尾”的困境。这一问题不仅冲击了居民财产安全感,也对社会信任体
系造成了冲击。
最高法此次《解释》明确了退房退款的法律依据,为司
法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从法理上看,这不仅是对个体
权利的保障,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落实。司法机关以
制度化方式回应舆论关切,展现出“让法律成为弱者的盾”
的价值导向。
从舆情表现看,媒体报道与法律界解读普遍正面,认为
这是“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更有网民表示“终于有人为
民做主了”,对提振购房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具有积极意义。
现实难题依然存在:执行难与资金回流是关键
舆论同时也关注到,《解释》虽为司法维权打开通道,
但实际执行仍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部分房企已进入破产
清算程序,资产缩水严重;另一方面,监管账户中的资金往
往优先用于保交楼工程或偿还金融债务,购房者即便胜诉,
也可能难以实际收回全额购房款。因此,虽然系列司法动向
推动了舆论在法治信任上的“回温”,但观望情绪仍然明显。
“判决如何真正落地”是网络上不少民众的关注重点。
从舆情风险角度看,后续,如果相关判决无法落地执行,将
可能削弱司法信任度,激化社会情绪。如何将相关判决执行
到位,既是现实需要,也是舆论对法治建设的合理期待。综合当前网络讨论与媒体报道,后续舆情关注焦点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落地与判决执行效果。 舆论最关心的是“能
不能真退到钱”,各地法院如何执行、地方政府如何协同,
将直接影响公众信心。
二是保交楼与退房退款的平衡。 如何在保障工程完工
与保护购房者权益之间找到“中间地带”,避免政策执行走
向新的不公。
三是市场信号与舆情预期。若司法实践证明退房退款可
行,将对市场形成稳定预期,有助于购房信心回升;反之,
若执行受阻,舆论可能迅速转向悲观。
四是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主流媒体、财经媒体以及法
律自媒体在解读政策、追踪案例时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舆论走向与社会心态。
法治温度与市场信任的双重重建
“烂尾楼可退房退款”不是简单的法律事件,而是一次
关于信任修复的社会试炼。它让公众看到司法对民意的回应,
也让市场看到了法治重塑秩序的力量。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法律是否进步,而在于能否让判决
落地、让正义可感。
只有当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切身的安全感,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基础才能重新筑起。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