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1%法则
168.54 KB
5 页
0 下载
3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的 1%法则
1%法则,也称作参与不均定律,是指社交媒体用户只
有 1%会积极创造内容,9%会进一步参与讨论,如点赞、分
享,90%只是浏览些内容,并不参与互动。意大利经济学家
维弗利度·帕累托曾提出著名定律:80/20 定律 (80/20 法
则)。他在研究中发现,意大利 80%的收入来自于 20%人口,
于是提出 80%的产出来自 20%的投入这个重要定律。后来,
这个定律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意指在任何特定群体
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只要
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80/20 定律也被运用于内容生产领域,即 80%的内容是
由 20%的用户制造。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 80/20 定律变
得更加极端,即只有极少数人创造内容,少数人参与互动,
其余大多数人仅仅是浏览。2006 年,美国知名网站设计师杰
柯柏·尼尔森(Jakob Nielsen,2005 年提出十项使用者体验
设计优化原则)发表文章阐述了一个现象,即社交媒体用户
只有 1%(重度创作者)会积极创造内容,9%会进一步参与
讨论(如点赞、分享),90%只是浏览些内容,并不参与互
动。尼尔森将它称为“参与不均”(Participation Inequality),
并以一个 1:9:90 的金字塔作为模型,称作网络内容的 1%
法则。维基百科则把 1%法则进一步细化为“0.003/0.2/99.8”,提出网上只有极少数人(十万分之三)会发表原创内容。
这个经验法则得到不少验证。当一个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达到某种早期的大数(如 10 万、100 万月活跃用户),如果
重度创作者的比例维持在 1%以上甚至达 2%、3%,就表明经
营推广效果非常好。雅虎发展战略部副总裁布拉德利·霍罗
维茨在研究用户使用雅虎社群、图片共享网站 Flickr 和 Wiki
pedia 后的共同点后认为,1%法则是对的。维基百科创始人吉
米·威尔士的研究表明,Wikipedia 近一半编辑工作是由 2.5%
的用户完成。如果以 2008 年 8 月的中文维基百科为例,当
时拥有注册用户超过 24 万、202786 个条目和超过 400 万次
编辑。但活跃用户的贡献却占据大多数内容。编辑次数超过
1000 次的用户有 300 多名,他们的编辑次数占了编辑总次数
的 75%,编辑次数超过 10000 次的 35 名用户,贡献了超过三
分之一的编辑次数。
1%法则,现已成为网络内容创作的规律性现象。网站如
果有 100 个用户,那么只有 1 个用户会创造内容,9 个用户
会参与互动(评论或提供改进意见),其他 90 个用户仅是浏
览打酱油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用户习惯成为读者,而不
是创作者。无论是 Wikipedia、YouTube,还是 Yahoo Group
s,基本符合 1%法则。以 YouTube 每月 2000 万活跃用户时计
算,每天 1 亿下载量,而上传量仅 65000 个,相当于 1538
个下载中只有一个上传,“创造内容者:内容消费者”的比例仅为 0.5%。MR JAMIE(杰米先生)网站也出现类似情况,
每天 5000-10000 名访问者,只有 500-1000 人会点赞、分享,
不到 50 人留言发表评论。Church 消费者博客的研究也显示,
Wikipedia 的 50%内容由 0.7%的用户提供,超过 70%的文章由
1.8%的用户提供。Yahoo 的 Bradley Horowitz 发现同样的情
形也发生在 Yahoo 社群,“1%的用户会创建一个群;10%的用
户会积极在群中讨论,也会自己实实在在写点内容,但是 1
00%的用户都能从中获益”。
2014 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沈菲分析全
球 75 个国家的新闻时政类论坛,发现积极参与表达的人并
不多,大多数论坛帖子的回帖率都很低,平均水平是 100 人
看帖 2-4 个人回复。因此,网络论坛的“看帖不回帖,xxxx
x”的粗言,可看作是对潜水者的鞭策。2016 年皮尤调查显
示,尽管很多美国人已将社交媒体视为重要的新闻获取工具,
但他们很少参与新闻互动。只有约四分之一(26%)的新闻
用户经常点击社交媒体的报道链接,经常点赞的人数占比 1
6%。对新闻进行评论、分享、讨论的用户比例分别占比 8%、
11%和 5%。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发展,特别是即
时通讯应用大量普及和人们对简短信息接受度的提高,大大
减少了创造内容的阻碍。很多普通用户希望能够成为意见领
袖和网红,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分享去传播。因此,1%法
则的 1%,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网站会有不同表现,从
1%到 10%各种情况不等。如,推特用户的活跃性、集中度会
超过社交媒体的一般水平。2011 年《哈佛商业评论》研究报
告显示,10%的推特用户发出超过 90%的信息,而在一般社交
媒体最活跃的 10%的用户仅发出 30%的信息。
无论实际比例是否完全符合 1:9:90 比例,但多数网
站用户基本可分为三类,1%的深度用户,9%的轻度用户,90%
的游客用户。1%的深度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分享内容,或
创建百科词条,或为一间餐厅写 100 条点评,或为一部电影
写数千字观后感。9%的轻度用户,偶尔会分享内容,他们会
偏向某个话题,关心对自己有用的信息。90%的游客用户,不会贡献内容,只获取信息,但他们是流量的重要贡献者。
无论是哪一类用户,对一个网站来说都是重要资源。因此,
作为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提供商,对深度、轻度和游客用户
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把他们留住,因为轻度用户可能转化
为深度用户,游客用户可能转化为轻度用户,如果吸引用户
的措施不得当,这个过程也是可逆的,深度用户变为轻度用
户,轻度用户变为游客用户,游客用户直接流失,那么收割
流量的目标也就会落空。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
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
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
舆论传播的 100 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
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
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