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生向女童泼开水免刑责:是保护还是纵容?
292.72 KB
6 页
1 下载
7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11 岁男生向女童泼开水免刑责:是保护还是纵容?
10 月 11 日,据新京报旗下“紧急呼叫”热点新闻栏目
报道,当日,广东乳源丘一家长反映,他女儿在学校打开水
时,一名高年级学生称帮拧盖子,随后泼开水把他女儿烫伤,
导致孩子脸、胸口和大腿被烫伤严重。家长还称,不排除女
儿被故意伤害,事发后已经报警。事发学校工作人员称,已
协调男孩和家属一起向受伤女童道歉,并安排心理老师给受
伤女童做心理辅导。当日,乳城派出所回应称,女童被烫伤
是意外还是故意伤害正在调查中。此外,当地教育局和涉事
学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事件系恶作剧,不存在故意。而
据大河报 10 月 14 日报道,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
务所主任付建认为,11 岁的肇事男生根据《刑法》不需要承
担刑事责任,但民事责任仍然存在。无论肇事男生的行为是
否被认定为故意伤害,其监护人都要对其行为负有全面责
任,女童家属可以依法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
药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数据情况:从总体数据来看,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迅速介入报道,
但直至 10 月 13 日后,伴随新京报、大河报等媒体在微博平
台的报道,以及相关话题的扩散,导致事件热度持续上升,
信息量才开始迅速冲高。
从相关的微博热搜情况来看,10 月 14 日也是本次舆情
信息发酵的高峰,在相关的四个热搜话题中,有三个在 10
月 14 日登上微博热搜榜单。
(10 月 11 日 00:00——10 月 12 日 23:59)(10 月 13 日 00:00——10 月 14 日 16:00)
从舆情信息发酵的分段情况则可以看出,10 月 11 日,
事件发生后曾短暂引发舆论关注,但最高峰值也并未超过
500,且随后热度有所回降;但 10 月 13 日,伴随当地教育
局回应称女生被泼开水是恶作剧,以及律师分析涉事男生无
需承担刑事责任,直接引发舆论负面情绪,热度最高时信息
数量超 1800 余条。
舆论观点
媒体&专家观点
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11 岁的肇事男
生根据《刑法》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民事责任仍然存在。无论肇
事男生的行为是否被认定为故意伤害,其监护人都要对其行为负有全
面责任,女童家属可以依法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药费、
精神损害赔偿等。
极目新闻:在小女孩伤情严重、身心遭遇巨大痛苦的情况下,将
事件形容成“恶作剧”,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轻率了,这是对受害者
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也会引发舆论的不满。
《新京报》:学校是防范学生欺凌的第一线,但是由于个别学校
及教育部门怕担责,不愿意承认存在欺凌行为,这对于被伤害的学生
而言,无疑是二次伤害。而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为加害者开脱的行为,
不仅不利于学校欺凌的防范,更可能会鼓励欺凌行为变本加厉。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质疑教育局“恶作剧”说法,他们认为 11 岁的孩子应该有基本的是非观和安全意识,知道开水会对人造成严重伤害,这
种行为太过恶劣,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的玩笑。网民认为教育局和学校
将此事件定性为“恶作剧”是在推卸责任,是对受害女童的不公正对
待,没有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
二是有网民呼吁警方对男生给予惩罚,他们认为即使男生不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但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能让其逍遥法外。男生
这样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纠正和惩处,可能会让男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
误,甚至可能会继续伤害他人。有网民提出应该对男生进行记过等处
分,并在档案中留底,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也能起到警
示其他学生的作用。
三是有网民对未成年人犯罪无需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表示
不满,认为法律不应该对年龄太过仁慈。他们觉得在一些严重的伤害
事件中,不能仅仅因为年龄小就免除刑事责任,否则无法有效保护受
害者的权益。呼吁国家能够完善相关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恶劣行为
能够有更严格的法律制裁,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四是有网民强调监护人及学校的责任,网民们普遍认为男生的监
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女童的医疗费、精神损害赔偿等费
用。也认为学校在管理和救护方面存在失职,没有尽到对学生的安全
保障责任,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研判分析
未成年犯罪:法律与成长的边界在哪?
在这个事件中,11 岁男生向女童泼开水却不需承担刑责,事件引发公众的不安和愤怒,对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更加担忧,对法律的
公正性产生怀疑,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引发了公众对于法律
在未成年人行为规范中的作用的深刻思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
必要的,但在某些严重伤害事件面前,是否应该有更灵活的处理方
式?当未成年人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时,法律的“宽容”是否会成为
他们继续犯错的温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法律与未成年人成长之间
的边界,找到一个既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又能对不良行为进行有效
约束的平衡点。
是“恶作剧”还是学校之失
11 岁男生向女童泼开水事件,引发了对其性质的深刻探讨。若
说是“恶作剧”,实在难以服众。11 岁的孩子应具备基本的认知,知
晓开水会带来严重伤害,如此恶劣的行为绝不能简单归为无意之举。
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不公,也可能误导其他孩子对严重行为的认知。
而学校在此次事件中也存在明显之失。直饮水机水温异常未被及时发
现和处理,老师得知情况后未采取正确措施,凸显出学校在安全管理
和应急处置上的漏洞。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有责任确保设
施安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此事件不能简单定性,而应成为反思未
成年人教育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契机,共同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和谐的成
长环境。
舆情指南针
首先,公安部门应加快对事件的调查,尽快确定事件的性质是意
外还是故意伤害,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在公布结果时,要做到客观、
公正、详细,让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的监管,督
促学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学校
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对涉事学校的责任进行认定和追究,给公众
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学校应及时与涉事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说明事件
的情况和学校的处理措施,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做好学生的
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学校也应加强与其他学生家长的沟通,向家
长说明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