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火之后,智能汽车的安全焦虑应有答案
268.17 KB
5 页
0 下载
4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起火之后,智能汽车的安全焦虑应有答案
据《潇湘晨报》报道,10 月 13 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
一路段上突发一起车祸。现场视频显示,一辆小车在路中起
火,车主疑似被困车内。有多名路人上前尝试营救,先后尝
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有人找来锤子成功打开主驾驶位车
窗后,发现车内火势太大,有其他的车主拿来灭火器,在灭
火途中车辆突然发出异响,蹿出明显火势。路人连忙后退。
还有目击者表示,“人没有救出来,最后是用电锯切开的门”。
澎湃新闻报道称涉事车辆为一辆小米 SU7。
网传现场视频,来源:海报新闻事故营救困境引发舆论广泛质疑
目前,事故细节尚待权威部门调查确认,但从舆论反应
来看,有部分观点认为如此严重的车祸,车主本身不当的驾
驶行为应当负主要责任,如微博大 V“笪屹超人”指出,网
传视频中的涉事车辆“歪歪扭扭摇摇晃晃,明显不是正常行
驶状态”“其他先不讨论,对交通规则的敬畏心是该好好重
视的”。微博大 V“赛车星冰乐”也指出,“不管什么车,
谁是车主,谁撞谁,就一个原则————城市里严重超速,
请自作自受,别害别人”。
但公众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门打不开”“车辆爆燃”等
关键问题上,并由此引发对小米品牌方的质疑。有网民呼吁
“我真的希望电动汽车的每一次燃烧相关方能给个说明”;
还有网民表示“建议立即禁止隐藏式门把手。在这之前,作
为乘客和消费者,我们现在能做的是:爱惜生命,远离隐藏
式门把手的车。”还有网民表示,“车厂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不要营销为先,消费者也要瞪大眼睛,选择可以信赖的品
牌。”
截至 10 月 13 日 14 时,#成都一车辆起火多人救援打不
开门##客服回应网传小米 SU7 成都起火#两话题先后登上微
博热搜榜。微博话题图,来源:新浪微博
舆论激烈反应并非无的放矢
早在今年 3 月,安徽铜陵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碰撞后爆
燃,车上三人遇难。当时的报道显示,有自称是遇难者家属的人士在视频平台发布消息称,“车锁未解锁,无法打开车
门逃生”。
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2024 年因
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 47%,其中隐藏式门
把手占比高达 82%。但目前隐藏式门把手在 20 万元以上的新
能源汽车中十分常见,很多新势力车企都全系标配。懂车帝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4 月的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 100 名
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搭载率约为 60%。全新小鹏
P7、理想 i6/i8、小米 YU7、全新蔚来 ES8 等采用的都是全
隐藏式门把手。
行业监管亟待前置
令人欣慰的是,监管层已注意到这一问题。9 月 24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开展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
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制修订,已形成征求意见稿,
当日起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新国标征求意见稿规定,每个车门外把手和内把手都应
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锁止状态下发生事故时能通过外把
手开启车门;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都应具备不小于
60mm×20mm×25mm 的手部操作空间。这一标准的提出,正是
针对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漏洞的“补课”之举。
但问题也在于——标准出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各家车企争
相推出全隐藏式设计,以展示科技感与高端定位,而消费者
往往被“颜值”“智能”“性能”所吸引,却忽视了安全的
“最后一公里”。这次事故,也再次提醒行业监管者:监管
应当在技术创新之前设防,避免在悲剧之后追责,对于频发
的电动汽车起火、门锁失灵、软件失控等问题,应当建立更
系统的安全测试体系,而不是事后“公关式回应”。
事故屡发带来品牌公关危机,但安全透明才是信誉底线
而从品牌本身的角度来看,从“救援打不开门”到“客
服回应起火原因”,公众对新能源品牌的信任正在经历考验。
部分网民的愤怒,不仅指向某一款车型,而是对整个行业安
全透明度的质疑。每一次起火、爆燃和“打不开门”,若没
有权威、公开、专业的对事故原因的溯源,对安全问题的重
视和改善,消费者的焦虑只会持续积累。
企业在面对事故时,更应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回应,而非
模糊、推诿。尤其是头部车企,应主动公布事故技术分析报
告,说明车辆结构、门锁系统、电池安全设计等是否存在缺
陷,让公众看到负责任的姿态,而非“危机公关”的套路。
安全透明,本身就是品牌信誉的底线。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