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人被推到银行才能取款 制度僵化还是依法依归?如何让冰冷的金融制度流淌起人性化的温度_20250303225427
174.20 KB
3 页
0 下载
5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卧床老人被推到银行才能取款 制度僵化还是依
法依归?如何让冰冷的金融制度流淌起人性化
的温度
3 月 1 日,四川绵阳,有网民发布视频称,儿女们知道密码但却
取不出来钱,只好把卧床老人推到银行。对此,银行回应,因为老人
很多年没有取那笔钱,已经变成了长期不动户。银行觉得这笔钱有风
险预警,需本人验证,这样做是确保资金安全。银行工作人员回应称:”
“因为当时是周末,需要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没办法上门服务,要等
到星期一才能上门服务。当事人说等不到星期一,才问他们老人可不
可以推过来。我们和家属也进行了协商,他们说老人是可以推过来的。”
该事件引发热议,大部分网民认为该银行的制度僵化,并关联过往多
起类似事件,认为该银行在处理此事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甚至有
部分网民揣测,银行是想等到当事老人去世,自己吞下存款;也有部
分网民为银行解释称:现在银行把长期不用的储户已经全部冻结,必
须本人过来重新开通。站在银行的角度,作为金融机构,安州区邮政储蓄支行严格执行
《反洗钱法》和央行账户管理规定,要求长期不动户本人核验身份,
本质上是为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但视频中老人瘫坐轮
椅的画面,显得该银行在此次制度执行中过于重规则而轻人性。银行
需思考: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建立"特事特办"机制?如设置"银发服务
专员",对失能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双人复核"的全流程服务,既坚
守风控底线,又彰显人文关怀。从家属和老人的角度来看,家属急于取款的背后,可能是医疗费
用的迫切需求或对账户安全的担忧,但选择在周末强行带老人到银行,
既忽视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安排,也可能对老人健康造成风险。有法律
专家指出,依据《民法典》第 163 条,家属可通过公证委托或申请法
院指定监护人等合法途径办理业务。
从社会层面来看,目前,我国在防诈方面采取严格举措,在事实
层面上给居民带来一定不便,尤其是本次事件中牵涉老年群体,而该
群体由于身体健康、银行适老化服务不足等原因,往往面临更多的取
款困难,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中,金融服务在人性化方面改造不足的缩
影金融服务矛盾的缩影。未来,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社
会力量应协同发力:既要坚守风险底线,也要彰显人文关怀;既要完
善制度设计,也要推动技术创新。
卧床老人取款事件,本质是社会制度供给与民生需求的一次激烈
碰撞。破解困局需要银行从"冰冷机器"向"温暖服务者"转型,家属从"
情绪宣泄"转向"依法维权",监管部门从"事后处罚"转向"源头治理",
社会各界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唯有构建制度和人文共存的支撑
体系,才能让冰冷的金融系统真正流淌人性的温度。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