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中学“阶级问卷”风波:舆情聚焦教育公平
368.74 KB
7 页
1 下载
7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上海某中学“阶级问卷”风波:舆情聚焦教育公平
近日,有网民发文举报上海闵行龙茗中学调查问卷违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疑似调查学生家庭背景阶层,此事迅
速引起舆论关注。11 月 6 日上午,上海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
闵行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针对家长和网上举报
的“某中学调查问卷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相关
部门迅速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经查,在龙茗中学任实
习教师的一名学生,以开展科研课题为由,擅自将与他人在
校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填写。对
涉事实习生严肃批评教育,解除实习安排。
数据分析
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11 月 6 日 0 时至 11 月 7
日 15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6 千余条。据监
测数据,11 月 6 日 8 时,“上海闵行”发布相关通报信息后,
引发界面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转发报道,舆论迅
速发酵。6 日 11 时至 15 时是舆论讨论峰值期,期间微博话
题#上海某中学疑似调查学生家庭背景阶层#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话题阅读量高达 5577.7 万次。
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主要由
#上海某中学疑似调查学生家庭背景阶层##官方通报上海某
中学调查问卷事件#等微博话题带动传播,占比 49.3%;其次
是 APP 和视频信息,分别占比 19.22%和 8.19%。
情感倾向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负面信息为主,占比 66.72%,主要
为媒体和网民对该事件的质疑和不满;其次是中性信息,占
比 31.24%;正面信息只占比 2.04%。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阶层”“调查问卷”“价值观”
“举报”“实习教师”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认为该问卷将社会阶层分为不同等级,让学生根据
家庭情况对号入座,这明显违背了平等的理念,这样的问卷
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让他们产生阶层差异的认知,可
能影响学生未来的价值观形成。此外,这种问卷的内容与正
确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等不健康的心理。如有网民调侃
称“这年头,连问卷都得讲究阶级斗争了”“难道教书育人
的老师,真的要变成阶层划分的‘导师’了?”
二是有网民对该事件表示不满和无奈,他们认为调查家
庭背景阶层可能存在学校区别对待学生、因“财”施教等不
良动机,对教育公平产生了担忧。比如有网民说“学校出这
样的调查问卷,就是为了因‘财’施教,家庭背景好的孩子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嫌弃家境不好的孩子,制造教育不公。”
三是质疑学校在问卷进入校园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
的把关。即使是实习教师的行为,也能将这样不合理的问卷
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说明学校的管理存在疏忽,对教学
活动中使用的问卷等材料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
四是认为学校发生负面事件后往往将责任推给临时工、
实习教师等相对弱势的群体,以减轻学校自身的责任和负面
影响。此次事件,也有部分网民质疑学校“甩锅”实习生。
五是认为虽然问卷的形式和内容不恰当,但它也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差异现象。不过即使这是社
会现实,也不应该将其引入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
六是有网民指出,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调查问卷存在诸多
问题,比如过度调查学生家庭状况,收集家长职务、收入等
信息,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
校问卷调查等活动的规范管理。
“阶层问卷”背后问题分析
首先,此次事件反映出社会阶层差异的意识已经开始过
早地向校园渗透。在社会中,阶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
种差异不应该在学生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的时候就被引入
他们的生活。这显示出社会中阶层观念对教育领域的不当侵
入,可能导致教育公平性在源头上就受到威胁,让学生在接
受知识的同时,还被迫接受阶层划分的概念。其次,该事件也暴露出教育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潜在问题。
部分人担心学校进行这样的调查可能存在不正当的目的,比
如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区别对待。学校本应是培养人才的
神圣之地,如今却被怀疑存在因“财”施教等不良行为,这
是对教育本质的严重背离,会损害教育在公众心中的崇高地
位。
最后,一份调查问卷能够在未经严格审核的情况下进入
校园并发放给学生,说明学校在教育活动管理环节存在疏忽。
同时,这也反映出学校在教育价值的坚守上出现了问题,没
有充分意识到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价值观影响的重要性,没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导致这种与
平等、公正等价值观相悖的问卷出现在学生面前。
“阶层问卷”引发的负面风暴
首先,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问卷中关于家
庭阶层的内容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那些
来自所谓“底层”家庭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学校
中低人一等。相反,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可能会产生
不必要的优越感。
其次,家长们对教育的信任可能会因为此事件而受到动
摇。当他们发现学校有这样涉及家庭背景阶层的调查时,会
担心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公平公正。这种担忧可能会导致
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降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度,也可能让家长在选择学校和教育资源时更加焦虑
和谨慎,对整个教育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在社会层面,这样的事件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
可能会加剧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教育是社会价值观传承和塑
造的重要环节,如果学校都在传播这种带有阶层划分色彩的
观念,那么整个社会可能会更加注重物质和阶层,进一步拉
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对此,建议:
一是学校要强化教育价值引领,将平等、公正等价值观
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更要体现在
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活动中。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价值培训,
确保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刻理解并践行正确的教育理
念。
二是学校也应建立严格的教育活动审查机制,对于任何
进入校园的教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细致的价值审核,防
止类似不良内容再次出现。
三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教育商业化的
管理。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利用学生家庭背景信息进行任何形
式的商业活动或区别对待学生。加强对学校经费来源和使用
的监管,防止学校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教育公平。对于违反
规定的学校要予以严厉处罚,同时向社会公开,形成有效的
警示作用,确保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而不是沦为逐利的工具。
四是家长和公众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关注事件的发展,
但不要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和谣言。同时,要加强对教
育的监督,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
或教育部门反映。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