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医务人员涉嫌参与婴儿买卖,犯罪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引发舆论关注,当地成立调查组后,该事件热度迅速上升,截至 目前,该事件热度呈现回落趋势。 舆论观点: 一是对王某青行为的谴责。网民普遍认为,王某青作为 医生,不仅未能坚守职业道德,反而参与非法交易,其行为 令人震惊和愤怒,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婴儿买卖都是严重违 法的行为,法律必须对此予以严惩。 二是对医院管理的质疑。有网民认为,这起事件暴露出 医院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女孩能够使用买方身份信息入 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四是期待法律对违法犯罪者的制裁。有网民认为,应该 通过立法和司法手段提高婴儿买卖等非法行为的犯罪成本, 形成持久的震慑力。同时,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 理,确保医院严格履行孕产妇实名就诊审核等职责。 研判分析: 首先,该事件涉及的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不仅直接危害 了婴儿的生命与未来,而且破坏了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民众对医院、医务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可 为事 后弥补,而非事前有效监管,暴露出地方治理和法律执行存 在的漏洞。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 一是加强对医院和行业的管理监管。医院作为公众信任 的重要机构,必须严格审查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建议对医疗行业的内部管理进行严格规范,尤其是对从事妇 产科、儿科等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强背景调查、定期检查,防 止出现类似事件。 二是当地有关部门应当迅速开展舆论引导迅速恢复社 会信任。地0 魔豆 | 5 页 | 306.99 KB | 8 月前3关于微博平台解散运动员相关超话的舆情分析
关于微博平台解散运动员相关超话的舆情分析 2025 年 2 月 27 日,微博官方发布公告,宣布解散孙颖 莎、樊振东、王楚钦、张雨霏、王昶等多位知名运动员的个 人超话,旨在避免体育极端饭圈行为干扰运动员训练与比赛。 此举是继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 2 月 26 日公开谴责亚洲杯 赛场“粉丝辱骂运动员”事件后,针对体育饭圈乱象的又一 重磅举措。此前,国乒、国羽等多支国家队已解散官方粉丝 诽谤等恶意行为。事实上,中国官方多次打击“饭圈”乱象, 表明竞技体育不容“饭圈”控场的鲜明态度。微博官方发布公告后,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广泛讨论,主 流媒体(如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普遍支持平台举措,认 为此举是“体育回归本质的关键一步”。 公众反应分化明显 大部分网民对这一决定表示支持,认为运动员的“超话” 板块已经不再单纯是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平台,部分粉丝的极端行为,如过度渲染运动员的私生活、恶意攻击对手等, 关闭超话的举措可能会导致粉丝群体失去交流的场所,甚至 削弱粉丝对运动员的支持和参与感,影响运动员与粉丝之间 的互动与联系。图源:今日头条 极端饭圈行为对体育产业的冲击 导致体育产业过度商业化:在某些情况下,部分粉丝的 过度行为已不再单纯限于关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许多“饭 圈”式的行为逐渐渗透到体育产业中,如过度消费运动员形 象、为争夺偶像话语权而发动网络攻击等。这种极端化的现 象可能导致运动员形象的偏离,甚至影响赛事的公平性和公0 魔豆 | 5 页 | 316.95 KB | 7 月前3伪造大学成绩单是否构成“伪造公文罪”
伪造大学成绩单是否构成“伪造公文罪” 近日有关部门通报董小姐事件处理结果,其姑姑班某娟伙同 他人伪造国家公立大学的成绩证明单,由此产生后续一系列违法 违规违德的行为,在全国投下数枚负面舆情“震爆弹”,造成大 家对国家公共机构和医疗系统的巨大质疑和批评。舆情显示,许 多网民认为此案中,班某娟伙同他人伪造国家事业单位开具的成 绩证明单,具备“公文”的性质,当以“伪造公文罪”进行刑事 处罚 条,伪造公文罪需同时满足以下要件: 犯罪对象为“公文”:指国家机关或具备公共管理职能的组 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作的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件(如证件、证明、 决定等)。 客观行为是“伪造”:包括无权制作公文者假冒名义制作虚 假公文,或篡改真实公文内容。 主观故意:行为人明知伪造行为会破坏公文信用与社会管理 秩序,仍故意实施。 情节要求:一般需达到“情节严重”才入罪(如造成重大损 失、多次伪造、用于非法牟利等)。 二 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公文。但司法实践中,对“公文”的认定常 采实质解释,涵盖事业单位在公共事务中出具的重要证明文件。 三、班某娟行为的法律定性 伪造行为成立: 班某娟时任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通过教 务处人员李某宽制作虚假成绩单(4 门课程 16 学分),使董某莹 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报考资格。该行为完全符合 “无权制作而假冒名义伪造文件”的特征。 主观故意明确: 班某娟作为高校管理人员,明知成绩单的法律效力及伪造后0 魔豆 | 4 页 | 103.64 KB | 2 月前3男子拒服兵役受重罚,舆情风暴拷问担当意识
日,南丰县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对张 某某拒服兵役行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报》,随后媒体纷纷报 道此事件,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通报称,张某某, 于 2024 年 6 月自愿应征报名,经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合格 后,9 月上旬参加预定新兵役前教育期间,经县征兵工作领 导小组召开集中审定新兵会议被批准入伍之后,依法服兵役 意识淡薄,多次提出离队申请,并有过激行为和倾向,经县 征兵办、基层人武部工作人员和该新兵家长、亲属多次反复 参军、 正在服役的人的不尊重。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和责任, 应该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二是有网民认为对该男子 7 项联合惩戒是合理且必要 的。这些惩戒措施不仅是对他个人拒服兵役行为的惩罚,更 是对其他有类似想法的人的一种警示。只有通过严厉的处罚, 才能让人们认识到服兵役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而维护国家 兵役制度的权威性。 三是有网民认为其行为应该纳入个人信用记录、限制升 学报 有效的威慑作用。 四是有网民对该男子的行为表示失望,他们认为军人是 国家的脊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 献,而该男子却轻易放弃了这一光荣的机会。他的行为不仅 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那些为国家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 研判分析 张某某的行为不仅损害自身形象和职业发展,还对社会、 军队和征兵工作等方面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一,该行为 破坏了我国“踊跃参军、矢志报国”的良好氛围,可能会让0 魔豆 | 5 页 | 250.43 KB | 11 月前311岁男生向女童泼开水免刑责:是保护还是纵容?
据大河报 10 月 14 日报道,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 务所主任付建认为,11 岁的肇事男生根据《刑法》不需要承 担刑事责任,但民事责任仍然存在。无论肇事男生的行为是 否被认定为故意伤害,其监护人都要对其行为负有全面责 任,女童家属可以依法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 药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数据情况:从总体数据来看,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迅速介入报道, 但直至 10 月 13 1800 余条。 舆论观点 媒体&专家观点 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11 岁的肇事男 生根据《刑法》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民事责任仍然存在。无论肇 事男生的行为是否被认定为故意伤害,其监护人都要对其行为负有全 面责任,女童家属可以依法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药费、 精神损害赔偿等。 极目新闻:在小女孩伤情严重、身心遭遇巨大痛苦的情况下,将 事件形容成“恶作剧”,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轻率了,这是对受害者 由于个别学校 及教育部门怕担责,不愿意承认存在欺凌行为,这对于被伤害的学生 而言,无疑是二次伤害。而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为加害者开脱的行为, 不仅不利于学校欺凌的防范,更可能会鼓励欺凌行为变本加厉。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质疑教育局“恶作剧”说法,他们认为 11 岁的孩子应该有基本的是非观和安全意识,知道开水会对人造成严重伤害,这 种行为太过恶劣,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的玩笑。网民认为教育局和学校0 魔豆 | 6 页 | 292.72 KB | 1 年前3正规车位上的车辆被拖走!交警执法是“依规”还是“依令”?
正规车位上的车辆被拖走!交警执法是“依规”还是“依令”? 近日,甘肃张掖刘先生反映自己停在正规停车位上的私 家车“丢”了,车主刘先生多方找寻才知道是被当地交警拖 走了。刘先生认为自己停在停车位上,并无违法行为,警方 拖车无据,遂致电当地交警部门追问拖车依据,并要求将其 车辆拖回原位。在与交警部门的沟通中,工作人员称是“领 导让拖的”,未回答刘先生关于拖车依据的问题,而是让刘 先生次日到当地交管部门处理此事。10 41%, 主要内容为网民支持交警拖车行为。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领导”“交警”“停车位”“拖 车”“长时间”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网民观点 交警执法不合理还是车主占用公共资源? 一是有网民认为既然是正规停车位,车辆停在那里就不 应该被拖走,交警仅以“领导让拖的”作为回应,没有给出 明确的法律依据,这让网民觉得执法不够透明和公正。在法 治社会,执法行为应依据明确的法律法规,而不是一句模糊 比如该车位是为方便群众办事所设,车主长时间停放,可能 导致真正有办事需求的人无法停车,是一种只图自己方便、 不顾及他人的行为。 五是交警让车主到交管部门去处理此事,车主明确表达 了拒绝。部分网民认为,车主这种不配合的态度是不正确的, 不管对拖车行为有多大的疑问,都应该先按照交警的要求去 处理,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和要求将车拖回原位,这样的行为 显得有些任性和不理智。 研判分析 “意外之拖”引发的执法困惑 在这起事件中,车辆明明停在正规停车位上却被交警拖0 魔豆 | 5 页 | 246.63 KB | 1 年前3“暴走团”阻车事件的舆论发酵与深层问题剖析
“暴走团”阻车事件的舆论发酵与深层问题剖析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铭台舆情观察” 近日,辽宁朝阳一徒步团在景区行进时,与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相遇并未第一时间相让, 事件引发关注。公众普遍谴责“暴走团”行为,呼吁加强对“暴走团”的管理和法规约束。媒体及 专家对事件背后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包括公共空间使用权矛盾、法律条文适用性争议、“暴走团” 管理缺失等。 一、舆情概述 7 月 15 日,辽宁朝阳大凌河景区内,一支约 救护车,无异于在生死时速的跑道上设置人为障碍,其潜在后果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消逝、财产的毁 灭或灾情的失控。公众认为这是对生命通道的漠视,而由此引发的舆论谴责呈现一边倒且强度极大 的态势。约八成网民表达了对暴走团行为的不满。部分媒体对暴走团的行为亦持批判态度,认为其 阻碍特种车辆的举动违背社会公德与公共安全理念。例如,极目新闻发文:非要堵着路与救护车、 消防车僵持,场面实在刺眼,看似争了“面子”,实则丢了公德。仗着人多“寸步不让”,实质上是对 见诸报端。记者白岩松曾点评:旁若无车“暴走”的画面,让公众叫苦不迭,这种为自己的健康,却 让社会得病的行为由来已久,过去也因此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停一段又在另一个地方卷土重来。 2023 年 3 月,辽宁一“暴走团”将探病男子拦在半路、2017 年山东临沂一“暴走团”占据主路内侧车 道行走致 1 死 2 伤。这些过往事件不断积累公众对“暴走团”不良行为的不满情绪。此次阻挡救护车 和消防车事件,如同导火索,再次点燃大众长期积压的怒火,谴责声浪愈发汹涌。0 魔豆 | 4 页 | 770.88 KB | 2 月前3游客在昆明出境被索要“烟钱”
境要报备,可通过其向领导申请通融”为由索要 100 元烟钱。 随后该网民报警,昆明长水公安也介入此事。 10 月 7 日,昆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回应记者采访称,此 事系外省公安在机场工作组的行为,目前昆明边检已将此事 上报处理。另据东方网报道,涉事人员已暂停工作,被带走 调查核实。当日晚间,该网民再度发帖称,事情已经解决, 湖南公安向其承诺会作出相应处罚。网传图片也显示,该网 民被 热门主题词图显示,“出境”“机场”“通融”等是舆 情传播过程中被提及频次较高的词汇。 舆论观点:10 月 8 日,极目新闻发表评论文章称,收钱就能办事, 这有违给群众办事的初衷,更是涉嫌违法行为。本次事件中 有几点需要明确:其一,收钱的人到底是什么身份?这需要 涉事单位正面回应。其二,收的钱流向了哪里?工作人员称 是给领导的买烟钱,然而又没有打电话给领导。但当事人付 钱后能顺利出境表明,这中间的关节是通的,不排除存在利 一些 公权力无序扩张,通过罚款、索贿等方式违规变现,呼吁对公权力进行限制。 三是质疑该警察行为并非个别现象呼吁严查。有网民认 为,据发帖博主及其余爆料网民的信息,索要 100 元“烟钱” 行为或已经 长期存在,质疑该警察借此已经收取大量金额, 呼吁对该警察违规行为,以及其余人员是否存在类似行为进 行严查。 四是关注湖南警察“跨区执法”。有网民质疑,湖南警 方能够在昆明“执法”,甚至个别网民质疑或是“假警察”。0 魔豆 | 6 页 | 299.48 KB | 1 年前3AI换脸成黄谣利器,女孩发声维权揭开科技阴暗面
榜样,鼓励更多的受害者勇敢地面对网络暴力和侵权行为, 不再选择沉默。 二是网友们纷纷对李勇平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认为其 利用 AI 技术合成淫秽图片并传播的行为极其恶劣,严重侵犯 了潇潇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给潇潇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三是部分网友认为警方对李勇平行政拘留 10 天的处罚 力度不够,他们认为,此类利用 AI 技术进行的网络犯罪行为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四是网友们认识到 AI 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同 时也担忧其可能被滥用,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 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 管力度,严厉打击利用 AI 技术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研判分析 近年来,不法分子滥用 AI 换脸技术的事件层出不穷。如 2022 年 8 月杭州的虞某利用“AI 针对 AI 技术应用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利用 AI 换脸技术进 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从源头上遏制此类侵权信息的传播。 二是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利 用技术手段提高对 AI 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 侵权信息和违法内容。 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对于各类侵权行为和 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为受害者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 障,确保执法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有法可依,能够对不法0 魔豆 | 4 页 | 205.65 KB | 10 月前3广西“亮证女”事件折射基层舆情应对之困
万次,“亮证施压”和“泄露隐私”引发公众 对“特权滥用”的强烈质疑。 7 月 31 晚,侯某某与两名民警及一名便服男子前往李某 某老家,以“涉嫌侵犯隐私”为由要求删除视频,并称 “否则 将拘留”,该行为被网民拍摄曝光,进一步激化舆论。 8 月 3 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调查组通报。但通报未平 息争议,公众对“证件管理漏洞”“隐私信息来源”“警方处置合 规性”的质疑持续发酵。 一、舆情发展脉络 日):特权符号点燃 舆论场。视频上网络后,“奔驰女司机+行政执法证+隐私泄 露”的组合迅速触动网民对“特权阶层”的敏感神经。相关视频 播放量超千万,舆论批判“公职人员家属滥用特权”的批判。 网民普遍将“亮证”行为解读为权力傲慢的体现,尤其对“普通 人何以能迅速获取他人住址”表示强烈不安。此时官方尚未作 出正式回应,民间猜测与情绪化表达主导舆论场。舆情迅速发酵期(7 月 31 日晚-8 月 1 日):警方介入致 两名民警等找到李某某老家,要求其删除发布在网上的视频, 理由是视频已造成很大的舆情,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8 月 1 日晚,防城港市公安局宣布成立工作组调查,网民注意力 转向警方“上门要求删视频”的行为。李某某公布的通话录音 显示,民警曾称其发布视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舆论场 出现“权力护短”“压制监督”的批评声浪,事件从“特权滥用” 延伸至“公权是否被私用”更深层质疑。 舆情波动期(80 魔豆 | 6 页 | 201.27 KB | 2 月前3
共 248 条
- 1
- 2
- 3
- 4
- 5
- 6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