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 责任担当 2025 年 9 月 5 日,武汉大学 2025 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现场,部分白色椅背上的红色圆形座签被网友拍照上传, 因形似日本国旗引发争议。校方当天致歉,称“工作疏忽 造成误读”。随后,某河报连发评论,追问“为何偏偏选 红圆贴”“是否失守民族大义”。在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 件中,校方回应是否到位?媒体监督是否失焦?引人深思。 一、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 因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贴红色圆形标签,被指酷似日本国 旗图案,加之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9 月 3 日)刚过,“九一八”纪念日 又临近,这一视觉符号迅速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在网 络上引发争议并登上热搜。(图片来源于凤凰网)当日,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情况说明,称 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误读。对此深 表歉意,称“今后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 校方说明中提及设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贴纸,为何没 有事实证据支撑,在回应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详细说明,难 以使公众完全信服。此外,武汉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承载着传播 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舆论期待它更应当对历史符号保 持高度敏感。尽管校方解释标识仅为座位引导之用,但在 活动策划阶段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确实显得考虑不周。 三、某河报的“批判”与“提问” 是否公正? 在此次事件中,某河报试图扮演舆论监督者的角色, 指0 魔豆 | 8 页 | 650.75 KB | 1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九)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九) 。 ·数据泄露风险。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数据在清洗、 处理、传输过程存在数据非法获取或泄露风险,包括个人隐 私数据、商业敏感数据、政府机密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如 果大模型在训练数据时看到很多密钥信息,它很可能在内容 生成时输出真实的密钥信息。2024 年 1 月,意大利隐私监管 机构 Garante 发布调查结论,ChatGPT 攻击、提示注入、指令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大模型训练依 赖于大规模数据集,来源包含网页获取、众包标注和开源数 据甚至国家敏感数据,而数据中可能被注入恶意程序和错误 信息。模型窃取攻击能够获取模型结构和关键参数,操纵机 器学习模型甚至实施更危险的“白盒攻击”。数据重构攻击 能恢复模型的训练数据,包括敏感数据。指令攻击利用模型 对词语的高度敏感性,诱导其产生违规或偏见内容,违反原 安全设定。提示注入攻击通过使用恶意指令作为输入提示的 种:直接提示注入是指直接向模型输入恶意指令,引发意外 或有害的行为;间接提示注入是将恶意指令注入到可能被模 型检索或训练的文档中,从而间接地控制或引导模型。注入 攻击是大模型与外部数据、API 或其他敏感系统的交互往往 面临投毒攻击,被注入错误参数、恶意代码和恶意命令等。大模型一旦被恶意攻击,其关联业务面临整体失效风险,威 胁以其为基础构建的应用生态,尤其是在政治、军事、金融、 医疗等关键领域,恶意攻击会带来严重的后果。20240 魔豆 | 7 页 | 208.35 KB | 3 月前3关于宗庆后遗产争夺及党员身份争议舆情的综合研判与决策建议
“ ”“ ” 如 党员不该搞财富积累 富豪党员必有猫腻 等。 二、舆情敏感度与风险评估 (一)舆情敏感度研判 阶段 敏感度 风险表现 短期 (1-2周) 高度 敏感 “ ” “ ” 党员身份 与 私生子 标签叠加,引发对党员企业家 “ ” 道德的质疑; 撤销荣誉 呼声上升。 中期 (1-3月) 极高 敏感 若法院裁决确认部分私生子继承权,舆论或进一步质 “ ” 疑党员道德与党内干部选拔机制;100 魔豆 | 5 页 | 20.53 KB | 3 月前3网络平台监管与言论自由的平衡之艺
选择跳楼身 亡,引发网民对网络暴力的讨伐,同时也批评平台没有尽到监管 责任。这起悲剧,再一次撕开了网络暴力狰狞的面目。然而,当 我们检视当下网络环境——实话实说,如今网络领域多如牛毛的 监管敏感词、关键字、不得触碰的议论话题,对平台来说已经够 多了。监管工具早已如密网覆盖。一方面要体现自由言论,一方 面要加强对网民发言的管控,这注定是可悲的悖论!平台在“自 由”与“管控”两极间踟蹰,这看似无解的悖论,实则呼唤着一 喊。当下平台依赖的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虽如堤坝般拦截着 汹涌恶意,却可能将那些关乎公共利益的“敏感”讨论一同堵截。 此症结在于:技术缺乏“理解”人类复杂表达的能力,易将合理 批评与恶意攻击混淆。我们要理解如今能够生存的网络平台,无 论如何,它们提供了人民群众可以发声的渠道。当“奔驰女亮证 恐吓”或“鼠头鸭脖”事件中的关键信息也因“敏感”被屏蔽, 社会监督的渠道便无形中被淤塞,真相与正义或将沉入幽暗水底。 审核,以智慧弥补机械规则的不足。最后,积极推动用户媒介素 养教育,倡导“负责任表达”,从源头减少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 平台平衡之艺,需以法律为底线,以技术为手段,以社会责 任为灵魂。当言论自由被禁锢在重重敏感词的高墙之内,社会正 义的呼声将窒息,社会情绪的堰塞湖亦会悄然蓄积危机;当监管 完全让位于“绝对自由”,网络空间便会沦为弱肉强食的丛林。 唯有在法律的框架内,以智慧与担当铺设“自由”与“秩序”的0 魔豆 | 3 页 | 134.95 KB | 2 月前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来源:河南省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 作者:闫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 定性增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 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因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 与社会敏感性,并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衍生的网络 舆情往往呈现信息爆炸、情绪共振、观点极化等特征,一旦 应对处置不当,不仅会导致负面情绪积累,引发群众不满, 更会损害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大局稳定,需要加以重 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复合型治理挑战,对建立更具适应性的 舆情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事件属性:舆情风险的“首要因素”。因突发公共事 件发生突然,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的信息就是事件本身,事 件的敏感程度、事件是否涉及群众利益、事件的危害度及持 续时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形成网民对 事件最初的情感印象。可以说,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在特征是 舆情风险的首要因素、根本源头,直接影响着事件网络舆情 ,通 过虚构细节、操纵视觉符号等,传播不实信息,干扰正常网 络生态。受制于流量影响,互联网平台信息审核把关机制不 健全,加剧了舆论场的混乱局面。一旦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有关话题触及社会大众敏感点,就会加剧矛盾碰撞,撕裂情 感,甚至形成群体极化,加大网络舆情治理难度。 三是主体行为:舆情风险的“催化剂”。突发公共事件网 络舆情演化过程中,不实谣言信息常常充斥舆论场,受个人 知识、阅0 魔豆 | 6 页 | 219.67 KB | 3 月前3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近期,杨幂主演的电视剧《生万物》凭借鲁南土地变迁的独 特叙事,宁、封、费三大家族的命运沉浮,本想撕开历史进程的 复杂褶皱,不料却引来不少观众的争议,意外陷入舆论漩。 一、历史敏感与艺术张力的矛盾 剧中地主阶级的塑造打破了传统“万恶不赦”的刻板印象:宁 学祥虽精于算计却颇具血性,费左氏以节俭积累财富却对佃户存 有恻隐,甚至佃户之女银子嫁入地主家后竟能“拿捏东家”。这种 地所有制,解放了亿万农民。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剥削阶级,其压 迫和剥削农民的本质是确定的历史事实。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应当 美化或洗白这一阶级的本质。 历史符号的情感联结与认知惯性 公众对“地主”的敏感,源于革命史观长期塑造的集体记忆。 在主流叙事中,“地主”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具象化符号,承载着农 民被压迫的血泪史。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惯性,使得任何对其“人 性化”的解构都容易被感知为对历史苦难的消解。正如网友所言: 其抗战主题契合 “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民族主义情怀,最终被主流价值吸纳。这 种“团结大于分歧”的叙事框架,使得人物复杂性得以被包容。 反观《生万物》,地主形象处于国内阶级矛盾的叙事核心, 其敏感性远高于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阶级叙事直接关联革命合 法性,任何对地主阶级的“祛魅”都易被解读为对历史正义的质疑。 这种差异揭示:公众对历史叙事的接受度存在一个“争议光谱”, 民族主义、抗战等题50 魔豆 | 4 页 | 152.34 KB | 1 月前3202509涉高校热点舆情
..........17 (一)国庆假期带来安全风险......................................................17 (二)秋招进入集中期就业压力成敏感话题...............................18 (三)季节变化带来校园管理难题.............................................. 18 校园日常管理的细节失误,也涵盖学术公信力、公共卫生安 全、学生安全与权益等重大议题。从“人大帆布袋印错字”的 轻松调侃,到“沈师大诺如病毒群体感染”的公共卫生危机, 再到“重庆理工黑人留学生临时入住女生宿舍”的高敏感事件, 每一件都迅速在网络场域引发广泛讨论,显示出高校事务在 舆论生态中的放大效应和社会关注度。 一方面,这些案例反映出高校作为社会高关注度机构, 任何环节上的疏漏或调整,都容易被放大为制度、价值和治 理层面的讨论。既有“非原则性错误”转化为情感共鸣的正 面案例,也有因公共安全事故与应对滞后而引发公信力危机 的负面案例。同时,涉及留学生、民族宗教、两性话题等领 域的事件,因叠加社会长期存在的公平敏感与文化焦虑,激 发多个负面舆情。 另一方面,9 月高校舆情呈现出由个体事件延展至制度 质疑的普遍趋势。无论是校园安全、宿舍安排,还是资源分 配、食堂命名,舆论最终落点都指向“公平、公正、透明”的500 魔豆 | 22 页 | 578.73 KB | 18 天前3百章舆情观察:2025年秋季开学季网络舆情预警
等教育领域,新华社刊发评论《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 种“向上甩锅”》,直指武汉大学在舆情回应中“向上推责、向 下失语”的问题,再次将个别高校治理能力推向舆论中心。而 在义务教育阶段,自媒体接连曝光多起敏感事件。从“分班操 作不透明”引发“条子生”质疑,到家委会选举沦为“资源比拼” 现场,再到变相强制购买教辅或电子设备——“校园管理”屡 遭拷问,管理漏洞频成舆情爆点。 与此同时,诸如“新校舍甲醛超标”“天价宿舍电费”“洗澡 险周期。这一阶段往往成为长期积累矛盾与结构性风险的集 中暴露期,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话题敏感性强。 基于近年来同期教育舆情的发生规律与典型案例,百章 舆情研究团队系统梳理 2025 年开学季教育领域主要舆情特征、高频风险议题及传播路径,特别关注如“猥亵性侵”“学生 非正常死亡”等高敏感、高危害议题的动向与处置逻辑,并据 此提出专业应对建议,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单位提供 舆情预判、风险管控与回应引导的决策参考。 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中,学生家长群体日益呈现专业背景 多元、权利意识与信息获取能力增强的特点。叠加主流媒体 与自媒体交织的复杂传播环境,公众的核心诉求已不再局限 于结果公平,更延伸至对“信息透明度”与“程序正义”的高度 敏感。任何环节出现的“解释缺位”或“体验落差”,都极易被 放大为对教育系统整体公信力的质疑,进一步加剧舆情处置 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二)高频舆情议题与触发点分析 百章舆情认为,这十二类议题构成开学季教育领域舆情100 魔豆 | 8 页 | 293.43 KB | 1 月前3菏泽南站网红扎堆直播被叫停
万条,占比 54.04%,成 为网民讨论此事件的主要阵地。事发地山东产生的信息量最 高,为 1.93 万条,侧面说明事发地媒体及网民对本事件高 度关注。 舆论倾向:敏感信息占比超六成 舆论存在负面情绪 事件的敏感信息占比达 65.43%,舆论情绪倾向负面。经 分析,舆论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不满低俗直播破坏社会公 序良俗,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等方面。 舆论观点:呼吁加强监管 不满“网红”风气盛行 万条,侧面说明事发地媒体及网民对本 事件高度关注,产生了较多的讨论量。 由敏感信息占比图可见,事件的敏感信息占比达 65.43%, 舆论情绪倾向负面。经分析,舆论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不 满低俗直播破坏社会公序良俗,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等方面。由敏感信息占比趋势图可见,事件发生后,即便菏泽南 站两发通告,菏泽市委宣传部两次回应,但敏感信息占比始 终保持上升趋势,最高升至 85.17%,且截至目前未出现下降0 魔豆 | 16 页 | 1.36 MB | 1 年前3“有缘邂逅”还是“蓄意已久”?国安部披露隐秘的“桃花劫”
案例中,王某是一名沿海地区的科研院所工 程师,因长期单身而在社交软件上与名为“贝贝”的女生相 识,双方迅速建立感情。“贝贝”自称从事相关行业,并表 现出对王某的崇拜,逐渐引导王某分享工作上的具体内容。 在得知王某任职于敏感涉密单位后, “贝贝”以撰写论文缺 乏资料为由,向王某索要内部资料。在遭拒后,她以感情要 挟并承诺“辛苦费",最终迪使王某多次泄露涉密信息。王 某在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法的前,已经向“贝贝”提 综合来看,网民们对网络交友与间谍活动之间的联系表 示高度警惕,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希望通过提高自 身的安全意识和举报可疑行为,防范潜在的风险。 一是有网民指出,网络交友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安全 隐患,特别是身处敏感岗位的人员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增强 国安意识和保密意识,增强反间谍能力。 二是也有一些网民为原告提供的信息保护机制提出了 期待,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好的提防措施 三是有网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 “网络交友”等方式,对我境内人员甚至是青少 年实施拉拢渗透策反,手段卑劣、毫无底线。这种行为涉及 国家安全犯罪,其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远大于杀人放火等 重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 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针对涉敏感行业 的从业人员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其网络安全防 范意识,避免成为间谍活动的工具。 二是畅通公众举报渠道,鼓励广大公众及时识别可蜂行 为,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举报,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0 魔豆 | 4 页 | 254.53 KB | 1 年前3
共 104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