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锐评|网络舆情的每一次反转都是对社会信任的最大消解
1 起点锐评|网络舆情的每一次反转 都是对社会信任的最大消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起点新闻”) 近日,“西安栀子花开汉服店暴打女游客事件”迎来 反转。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通报显示,这是一起典型的 “借网撒泼”式维权闹剧,发布虚假信息的王某颜被依法 拘留,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新2 8 月 3 日,“西安栀子花开汉服店暴打女游客事件” 在网络上发酵,引发社会持续关注,网民们更是对女游客 耗的 是整个社会的善意,更透支了宝贵的社会信任。3 网络空间是公共领域,不应成为个人泄愤、操纵舆论 的工具。 网络空间是公共资源,不能任由谣言占据,践踏社会 信任体系。 网络舆情的每一次反转都在消解社会信任根基。每一 条虚假信息都是砸向公共信任基石的重锤! 身处舆论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虚假信 息的肆意传播,会因为意想不到的事件降临到任何一个人 头上。当真相的防线失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0 魔豆 | 3 页 | 156.13 KB | 2 月前3为何有些“情况通报”成了“新情况”
1 为何有些“情况通报”成了“新情况”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徽时评” 遭遇舆情,最怕的就是反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这个热点秒换、情绪沸腾的互联网空间,一些人甚至 不信通报,只等反转。许多事件的引爆点,并非事件本身, 而是事后那份姗姗来迟或言不及义的官方通报。 一份好的通报,能化解危机、凝聚共识;一份糟糕的通 报,则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仅无法平息事态,反而会制造出 新的“槽点”。 操作上习惯于“否认-淡化-转移”三部曲。先是言之凿凿“辟 谣”通报,强调“绝无此事”;当事实证据浮现,又改口称 “问题不大,正在处理”;眼看无法回避,便开始顾左右而 言他。直到无可辩驳的“反转”出现,才被迫出台一份“打 脸”最初说法的新通报。在被动应对的过程中,矛盾的焦点 也就从最初的肇事者转移到了调查者身上。 二是不说人话,惯讲官话。公众最关心的是核心事实与 责任归属,得到的却是“高度重视、成立专班、深入调查” 知“我们知 道什么,我们还不清楚什么”。与其用完美的辞令掩盖粗糙 的事实,不如用诚实的“不确定”换取宝贵的“可能性”。 最忌讳的就是上来拍胸脯保证调查清楚了,号称“经得起检5 验”,结果后来反转,不得不又拍屁股离场。 有“共情”的温度,看见并回应情绪。在陈述事实之前, 先用有温度的语言,承认公众的情绪。一句“我们理解您的 愤怒与不安”,或“我们对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远比 公文辞0 魔豆 | 5 页 | 212.17 KB | 2 月前3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官方应对不专业失效引发次生危机 回应迟缓或回避核心质疑会直接激化矛盾。防城港事件 中,当地部门对“亮证者身份”“隐私调取合法性”等关键 问题避而不答,用“视情况公布”等模糊回应推高公众怀疑; 武汉大学在性骚扰争议反转后未及时纠错,发酵后校长回应3 “等上级安排”,导致舆情从个体事件升级为对高校公信力 的批判。江油事件中,当地警方未及时公开施暴者家庭背景, 导致“官二代”谣言发酵,令谣言在民众中传播甚嚣尘上。 破解工具,如比亚迪可对“失控”视频进行车辆数据动态还 原。 公开透明应对舆情 证据可视化公开:如武大应同步公布监控录像、医学报 告等核心证据链(参考武大“作弊门”事件中举报方用五段 监控录像反转舆论的做法)。7 分阶段通报进展:复杂事件可分步骤披露(如“已取证 →送医鉴定→司法介入”),让公众见证调查推进过程。 核心原则:切实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处理问题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及时公开人民群众关心问题,全过程0 魔豆 | 8 页 | 252.68 KB | 2 月前3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预测和防备,缩短了舆情应对时间,考验舆情治理的敏捷性。其三,舆论反转现象频发。舆论反转一般是指在互 联网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舆论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舆论反转是公众意见的 对立、胶着和裂变,其原因在于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情感纠缠和观念之争。一方面,虚假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特别 是寄生于热点新闻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导致了舆论反转,加剧了数字生态的恶化;另一方面,舆论反转也会引 发网络舆情突变风险,部分 发网络舆情突变风险,部分网络事件甚至出现舆论多次反转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舆情治理的困难程度。 (二)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既有模式的缺陷 结构功能主义思想起源于 19 世纪,以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功能主义为基本主张,强调社 会同生物有机体具有相似性,其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且需要各部分协同发挥作用以维持良好运转,从而满足自身的 基本需求。塔尔科特·帕森斯将功能主义发展到社会学分析当中,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2 月前3本科生发表14篇SCI?“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
”等行为? 署名角色的合理性——该生在多篇论文中为第一作者 或通讯作者,公众质疑其是否具备主导研究的能力。尤其是 通讯作者身份通常意味着对研究全流程的统筹与指导,引发 对于导师角色是否“挂名反转”的讨论。背景与资源的关联性——有网友进一步扒出该生家庭 背景疑似与高校资源有关联性,引发“学术资源集中化”与 “背景优势”是否决定学术成果的质疑,有网友指出:“初 中生参与发明专利申请不符合常识,专利实际主导者可能是0 魔豆 | 3 页 | 98.76 KB | 5 月前3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前序
了进行军事对抗,还展开激烈认知对抗,各自瞄准国内国际 民众展开认知传播,试图影响国内国际舆论。于是,与军事 冲突相关的真实与虚假信息交织,仇恨与同情情绪扩散,国 际舆论认知也从最初谴责哈马斯袭击反转至谴责以军血腥 报复。这种舆论逆转的背后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认知战。兰 德公司高级行为科学家托德·赫尔姆斯(Todd C.Helmus)、 威廉·马塞利诺(William Marcellino)共同撰文指出,这场0 魔豆 | 4 页 | 198.39 KB | 3 月前3“校园霸凌者,活该挨揍!”网民立场这次出奇的一致!
查,并向当事人家属赔礼道歉。同日,固原市原州区教育局, 工作人员表示,通报中六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的情况就 是当天发生的,是偶发情况,并不存在长期的校园霸凌。 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出现反转。事件 在曝光之初,网民普遍对“执法者殴打未成年人”这一事件 表示愤怒;但伴随事态逐步扩大,更多信息披露,被打学生 涉及校园霸凌、校方称“没有霸凌,只是偶尔欺负”等导致 了网民纷纷开始为王某喊冤,大量网民支持殴打学生的警察,10 魔豆 | 6 页 | 240.91 KB | 10 月前3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
,出生证系释永信侄子 伪造 - 经济问题:承认财务漏洞但否认个人侵占,称 “ ” 豪车、股份代持等 均属寺院资产 。 - “ ” 双重户籍:定性为 历史遗留问题 ,注销俗家 户籍即视为解决。结论反转的荒诞性: >“ ‘ ’ ‘ ’ ‘ 十年间,同一事实从 伪造 变成 实锤 ,从 合 ’ ‘ ’—— 规 变成 犯罪 调查结论的极端对立,暴露出 ” 首次调查的严重失职 二、2015110 魔豆 | 8 页 | 14.17 KB | 2 月前3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与政治选举(三)
实 力相差悬殊的选举,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或许能对选举产生 局部性影响,在一城一地出现选情反转,但不足以产生全局 性颠覆性影响。对于势均力敌的选举,人工智能、深度伪造 通过局部反转,足以决定选举结果。例如,2016 年的美国总 统大选,剑桥分析公司帮助特朗普在个些州获得微弱优势, 几万张选票反转就可以使选情产生大逆转。2.少量深伪内容 能以独特方式破坏政治选举的信息空间。自 2022 年0 魔豆 | 16 页 | 276.39 KB | 3 月前3【清博】从人大回应看高校“举报类”师风师德舆情处置标准
二是不“包庇”,避免决策陷入团体迷思。近年来,涉及 高校的舆情事件中,不乏“鼠头鸭脖”类试图以模糊焦点、包 庇造假等手段“维护学校声誉”,或是通过毕业等施压“异议 者”来解决举报信息,但却在舆论反转后与负面标签深度捆绑的案例。 因此,各大高校不仅需要在出现舆情的时候,拿出诚意来 推动问题解决,更需要把对清朗学风的打造、师风师德的建设, 放到日常、做到平常。让师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且愿意依靠0 魔豆 | 8 页 | 1.42 MB | 1 年前3
共 21 条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