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明珠事件看“网红企业家”IP对企业影响
从董明珠事件看“网红企业家”IP 对企业影响 2025 年 4 月 22 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 回应管理层年轻化议题时表示:“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 不用一个海归派,这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 是,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面,培养我们自己的 人才!”这一言论迅速在舆论场中引发激烈讨论。而从董明 珠、雷军、刘强东等“网红企业家”在推动其个人 IP 与品 牌 也有观点指出,这种言论背离了常识和基本价值观,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国际化发展。如“新京报快评”认为,董明 珠作为公众人物,言论已超越企业管理范畴,演变为社会价 值观的导向问题,海归群体可能因此被贴上“外来者”或“洋 人”的标签,让其在职场遭受更多偏见和挑战,企业国际形 象受损,错失具有国际化背景和全球经验的优秀人才,不利 于企业全球化发展。 “网红企业家”屡见不鲜但成败各半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近年,国内“网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近年,国内“网 红企业家”的出现屡见不鲜。一方面,许多大企业的创始人 的一举一动都被搬到荧幕前,成为网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另 一方面,一些企业家自己也热衷于通过打造个人 IP 来为品 牌带来热度,将个人的粉丝流量与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相绑定。 典型的如近期刘强东亲自参与京东外卖一线配送服务, 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通过“老板送外卖”这一话题营销,刘 强东成功在短时间内将京东外卖推至舆论的热度顶端。数据20 魔豆 | 5 页 | 132.94 KB | 5 月前3企业家在江苏家中被带走
发关 注。据悉,2023 年 5 月下旬起,外省某县公安局民警杨某某、 协警占某某为谋取私利,私带警服、手铐等警用装备到浙江、 江苏等地,以帮忙处理案件为由向企业家索财。6 月 11 日, 二人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案件为由,将企业家沈某从江苏吴 江家中带走,途中杨某某暗示沈某可以帮忙处理案件并索要 财物,沈某乘二人不备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境内跳车逃跑并报 警。后二人被判滥用职权罪,分别获刑八个月、七个月。 警。后二人被判滥用职权罪,分别获刑八个月、七个月。 二、传播情况 数据显示,20 日,澎湃新闻报道相关案件信息后,迅速 引起微博网民关注,#两警察私带警用装备跨省抓人索财## 两警察私自跨省抓企业家索财获刑#等微博话题讨论热度不 断攀升,整体舆情于当日 19 时达到峰值点,随后舆情波动 式下降。趋势图 此外,从各平台的舆情信息数量来看,微博平台是本次 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22 日 8 时,全 网相关数据量达 《南方都市报》:这名民警叫什么名字?是哪省哪县哪 个公安部门的?其所在单位对本案的反思整改情况又是如 何?典型案例的相关侦办情况有必要进行更详尽的信息公 开。 大象评论:这样的执法方式虽然是个案,但它对企业家、 营商环境乃至地方经济的冲击,是不可低估的。不能对其掉以轻心,更不能给其任何生存的空间,只要露头,就应该一 棍子打死。 澎湃新闻:这种公然利用警权的新型勒索犯罪,虽然只 是个案,但隐蔽性强、伤害面大、群众意见极大,必须露头0 魔豆 | 4 页 | 154.46 KB | 11 月前3互联网企业危机不断的症结
互联网企业危机不断的症结 当下,中国互联网企业经历了从美国硅谷“复制”各类商业模式的阶段,开始 走向输出资本、输出商业模式的阶段,逐步实现了从自外向内的“进口”到自内向 外的“出口”的转变。微信、头条、抖音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跨境业务拓展,不 断扩大中国互联网应用产品的海外用户群体,从而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 成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载体,对提升国家科技、经济和文化的竞争力具有积 极意义。 然而,当下互联网企业在业务迅速扩张、收入迅猛增长的过程中都不时面临 着各种风险的考验和社会的压力:产品设计中存在的诱导分享让用户不知不觉的 陷入付费和打赏的陷阱,网络游戏中的低俗、暴力以及令人沉迷的倾向对青少年 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应用产品推广过程中对用户数据信息的过度收集和由此扩 大的隐私泄露风险,业务运营过程中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对一些灰色地带有意无 意的放纵…… 这些 大。最终,面对屡见不鲜、接二连三的公共危机,互联网企业需要付出巨大的声 誉代价和成本来回应和解决。 纵观任何一种主流的互联网产品、应用和平台,必然受到数以千万乃至亿级用户的追捧,有时候,快速成长的业务规模会让互联网企业多少存在过度乐观的 良好感觉,而危机的不断发生正在提醒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用户规模 越大意味着平台责任会越重,收入利润越高意味着运行规范要越强,企业影响越 大意味着监管压力会增加。0 魔豆 | 3 页 | 190.24 KB | 4 月前3我的公司,怎么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
我的公司,怎么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 随着民众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个行业面临的声誉风险压力也不断 加大,声誉风险已成为各行业最大的风险之一。而作为企业而言,如何维护和提 升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加强声誉风险的防范和处置,保障业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 展,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声誉风险管 理。 一、积极引导员工风险理念 一方面,要加大对声誉风险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比赛 三是加强媒体关系的日常维护,像维护客户关系一样的主动维护好媒体关系,通 过正面宣传等方式巩固合作关系,在防范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上争取媒体的 支持与配合。 总之,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以及客户的凝聚力。业务部门的对外服务则是是面对公众的服务窗口,更应该持 续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0 魔豆 | 2 页 | 139.00 KB | 4 月前3巨头企业陷入危机公关,说“对不起”有用吗?
巨头企业陷入危机公关,说“对不起”有用吗? 所谓真诚的致歉,前提应该是认识到错在哪里,对犯错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 害表现出清晰的认知与忏悔,主动承担已造成的后果并承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做不到这些,只说“对不起”的声明根本不算致歉。 然而,很多巨头企业在犯错之后都只会给出一份只说“对不起”的声明,而这 份高傲且空洞的声明还是他们在公关方面的全部努力,想以此安抚利益受损的用 户,并挽回 户,并挽回自己的颜面与损失。很多大企业的公关危机,都是从“致歉声明”开始 二次发酵的,因为很多本与事件毫不相干的人们也参与了“声讨大军”。 或许是巨头们没有意识到,只说“对不起”而未作出任何承诺的声明往往无法 实现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甚至背道而驰。也或许是我们没想明白,究竟是巨头 们的高傲让他们放不下身段,还是顾客对其产品的依赖让“致歉”本身失去了意 义。 用户的威胁有多大意义?换个角度来想,如今很多巨头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已 用户的威胁有多大意义?换个角度来想,如今很多巨头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已 经不仅仅是服务,而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为科技融入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比如,我们还离得开智能手机吗? 即使有人离得开,但那是生存,不是生活。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软硬件结合 的时代,处处都有硬件和软件的影子,这些硬件和软件背后则是靠互联网发家的 巨头们。只要你不是杠精,你就得承认它们是无法替代的。如果有竞争力足够的 替代品,用户也可以足够硬气地索要真诚的道歉并等待其落实,但很多情况下是没有的。0 魔豆 | 4 页 | 209.72 KB | 4 月前3大健康企业的危机不在外而在内!
醒醒!大健康企业的危机不在外而在内! 年年都是大健康行业声誉剧变的日子! 随着新消费升级,国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日趋升 高,对健康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众 声喧哗,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顷刻间会掀起滔天巨浪,企业危机随时随地都有 可能爆发。 我国大健康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企业还未系统建立危机防范和危 机风险管理体系,万一 机风险管理体系,万一发生危机事件,如未能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处理,将会对 企业品牌声誉、产品销售甚至资本市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大健康企业会发生危机,有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健康企业的危机公关意识不 强,应对危机的准备不充分,根本原因就是一句:缺乏危机战略意识:普遍认为 等有危机的时候再解决,一旦危机爆发时,往往措手不及!笔者所在的一家大健 康公司,连外事部都裁撤了。可见老总对危机公关这部分多么的无知!这要是发生 如何? 当然,我不主张企业有黑幕。但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必须要具备危机意识。 不仅要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还要完善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同时 增加舆情监测力度。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新闻发言人,就会出现表述上的错误,就有可能会给企业 带来更大的伤害。 同时,如果缺乏舆情监测,当危机蔓延到一定程度,企业才意识到需要处理 时,一切都会晚了。 现在,有很多企业当危机都发生了两三天,它们还懵懵懂懂,你这种企业不0 魔豆 | 2 页 | 184.85 KB | 4 月前3某境外企业开展非法测绘活动引发关注
某境外企业开展非法测绘活动,“云端”国家安全不 容忽视 10 月 16 日,我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国家安全部” 发文称,某境外企业 A 公司通过与我国具有测绘资质的 B 公 司合作,以开展汽车智能驾驶研究为掩护,在我国非法开展 地理信息测绘活动。该信息引发舆论广泛猜测,10 月 16 日 至 10 月 17 日,国内多家智能汽车企业高管或企业官方账号 在微博发文否认与该案件相关联。 文后,经过界面新闻、钛媒体等部分媒体及自媒体转载,下 午 18 时左右在 APP、微博等平台形成第一个舆情信息传播高 峰;随后受到夜晚作息影响,相关舆情信息数量呈现出明显 的下降趋势,但在 10 月 17 日,伴随多家企业回应,信息热 度再度攀升。具体变化趋势如图。 此外,监测数据还显示,本次舆情发展过程中,微博是 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APP 和网页、论坛等占比也相对较高。 舆论观点: 一是认为当下我国面临 识, 自主维护国家安全。 二是关注涉事企业的真实信息。大量网民对国内多家车 企和涉智能出行领域的企业进行猜测。也因此导致了多家车 企的公开发文否认。 三是认为该信息引发的“谣言潮”不利于国内相关产业 发展。也有网民指出,国安部发文并未明确指出是哪家企业, 导致社交媒体平台出现大量相关谣言,不利于我国相关企业 的声誉,也可能引发民众对这些企业的不信任态度,不利于 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0 魔豆 | 4 页 | 234.39 KB | 1 年前3关于多家企业实施强制下班措施的舆情分析
关于多家企业实施强制下班措施的舆情分析 在当下职场环境中,“内卷”现象长期困扰着广大劳动者,过度 加班、恶性竞争等问题屡见不鲜。近期,多家企业纷纷迈出“反内卷” 步伐,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自本周起,美的内部严格控 制加班,18 点 20 分后禁止员工滞留公司,HR 会按时催促员工下班, 且禁止员工就餐后返回工位加班。美的官方回应称,年初已发布《关 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提出“六条禁令”,涵盖禁止下班时间开 ,践行“反 内卷”,倡导健康企业文化,让员工拥有更丰富业余生活。此外,大 疆也传出“强制 21 点下班”的消息,海尔推行全面双休制,诸多企 业的类似行动,掀起了一股“反内卷”热潮。 图源:新浪科技网民观点 许多网民对企业“反内卷”举措表示赞赏,认为这有力打击了“表 演式加班”和职场“内卷”现象,切实保障了员工的休息权益。在当 前加班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企业能做出这样的决策,体现了对员工的 !支持 把员工当人的企业”“早就该这样了,员工不是机器,需要有自己的 生活”,充分表达了对企业保障员工权益的认可与支持。 图源:新浪微博 部分网民认为企业推行“反内卷”措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品 牌美誉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关注员工福祉的企业更容易赢 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从而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商业价值。同时,头 部企业的“反内卷”行动可能引发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注和效仿,推 动0 魔豆 | 3 页 | 230.91 KB | 7 月前3“多半”只是商标,企业就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多半”只是商标,企业就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对白象而言,消费者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包装上的“多 半”,更是企业责任感的“全满”。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多位网友反映称,白象多半 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包装上显示“多半”为注册商标, 并质疑企业“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对此,白象食品官方 客服人员表示,“‘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 上显示的为准,本身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110 克),并 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的“多一半”。所以,所谓“多半”“多 一半”的说辞,无论怎么解释,都改变不了其误导消费者的 事实。或许在企业看来,这种“创意”是常见的营销策略,但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商标用语与日常语义存在明显差异时, 企业是否有义务作出更醒目的提示?从现有包装看,涉事产 品的设计,无疑在客观上误导了消费者。 事实上,这并非白象首次使用“多半”概念。公开资料 显示,2018 商标,却未同步调整宣传策略,新旧认知的冲突自然会引发 质疑。 速食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过包装创新寻求差异化本 无可厚非。但创新不能以模糊信息边界为代价。类似案例在 食品行业并不鲜见,此前,“千禾 0”“壹号土”和“供港” 等商标争议都曾引发关注。 这也反映出,当营销话术与消费者常识认知出现偏差时, 即便符合法规字面要求,也容易引发信任危机。白象作为这 一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更应珍惜多年积累的市场信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0 魔豆 | 3 页 | 103.60 KB | 4 月前3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提高网络危机公关意识
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提高网络危机公关意识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传播 的话语环境。人们开始注意到,很多新闻事件,都是从网上开始被人炒的很热了, 传统媒体才开始介入,而传统媒体的介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如此循环, 议程设置的掌握者,不再是传统媒体手中的专利。而在以往,这是不太可能的。 网络已经成为企业危机公关的触发器与放大器:在网络的作用力下,精英媒 英媒 体时代转向草根媒体时代,来自于网络的企业危机一触即发;随着地球村时代的 来临,每个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墙倒众人推,使危机事件不断被 扩大。企业必须与专业危机公关机构合作,加强网络媒体监控,以加强自身网络 危机公关能力。 企业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企业必须要有网络危 机公关这样的意识,这样对于突然出现的网络危机就有保持冷静的网络危机公关 处理的能力。 来越苛 刻,企业出现某些危机并不奇怪,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危机,而 是要探究为什么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在同样的危机袭击面前,有的企业可以镇 定自若,最终不仅平复危机,还能将危机转化为企业发展另一次机会?而有的企 业却应对无措,四处求急告冤,最后只得饮恨而终?是战略偏差还是战术部署失 误导致这些企业无法迈过危机的门槛?危机对于每一家企业而言,不仅仅是一道决定企业生死的难关,更是考验企0 魔豆 | 3 页 | 196.38 KB | 4 月前3
共 193 条
- 1
- 2
- 3
- 4
- 5
- 6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