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传播视角解析董明珠争议性言论
从品牌传播视角解析董明珠争议性言论 --注意力稀缺下的流量焦虑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 4 月 22 日,在格力电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成功连 任董事长的董明珠发表了“格力电车十几年没有火灾”“空 调卖 1000 元是纸糊的吗”等争议言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格力电车十几年没有火灾”,被质疑为吃人血馒头的 “蹭流量”行为,但也激发了舆论对格力是否将生产电车这 一问题的讨论兴趣;另外,有声音评价“空调卖 认为,其本意是提醒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只是表达上存在偏 颇。 单凭几句在临时股东大会上的发言,董明珠就能迅速登 上各大平台热搜榜,获得极高的话题曝光度,从侧面反映出 其个人 IP 的巨大影响力。梳理发现,“发表争议性言论/品 牌策略—个人及品牌进入公众视野—拉高品牌相关讨论度”,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董明珠个人 IP 打造的典型路径。从企 业品牌传播角度分析,此举或可被视为注意力稀缺环境下企 业低成本营销的有力手段。 在凌晨三点给员工发通知,多次在直播现场对员工发脾气, 开会怒怼员工“少废话”,强调对制度与效率的极致追求。 目前来看,董明珠在互联网舆论场已成为颇具争议的传 播符号,而随着其个人 IP 与企业品牌的深度绑定,争议性 言行背后反映的是流量稀缺环境下品牌传播策略的转变。 犀利言行背后:“争议—流量—关注度”的传播闭环 上世纪九十年代,“好空调 格力造”的广告语塑造了 消费者对格力品牌的初步认知,助力其持续占据中国空调行0 魔豆 | 6 页 | 180.53 KB | 4 月前32025年上半年网红行业舆情分析报告
名认证、资质审核; 完善“黑名单”制度与跨平台封禁联动机制;对高风险类别(医疗、 金融、未成年人相关)设置更高准入门槛。 2、优化算法逻辑与流量分配:建立“算法问责制”,降低低俗、炫 富、争议性内容的推荐权重;显著倾斜流量支持优质、专业、正能 量内容,引导生态良性发展,让算法真正服务于主流价值导向。 (图源:中原网)3、严格 MCN 机构准入与分级管理:通过平台 MCN 机构入驻协议,明 2、珍视信誉,严控产品质量:信誉是核心资产。严格选品流程,对 推广商品/服务进行实质性审核验证,杜绝“翻车”引发的信任崩塌 与法律纠纷。 3、摒弃短期流量思维,深耕优质内容:认识到低俗同质化内容与刻 意营造的争议性“人设”不可持续。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输出有价 值、有深度、有创意的内容,方能获得长久公众认可与商业价值。0 魔豆 | 11 页 | 1.27 MB | 2 月前3小红书被查舆情分析报道
虚心接受广大用户和社会舆论监督,积极维 护清朗网络空间。 四、分析研判 小红书此次被查的核心矛盾在于“算法推荐机制与内容价 值观的错位”。平台热搜榜单中,明星绯闻、婚变细节等低质 内容占比高,其背后是算法对“争议性”“情绪化”内容的流量倾 斜。例如,一条明星素颜逛街的笔记若获得高互动量,算法会 将其认定为“优质内容”,进而在后续推荐中持续加权,形成“劣 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种机制虽短期内提升了用户停留时 书的案例表明,当算法逻辑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时,技术中立 将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当前,社交平台内容生态已陷入“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网信办的处罚恰逢其时:10 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困局: 小红书热搜算法对争议性内容的流量倾斜,导致优质生活 分享内容被边缘化。例如,一条“城市徒步攻略”笔记的互动量 仅为明星绯闻的 1/20,创作者被迫转向低质内容生产以获取流 量。处罚决定迫使平台重构算法逻辑,将 50%流量分配给千粉100 魔豆 | 10 页 | 270.97 KB | 1 月前3从抢岗位到卖考题:胖东来面试热背后的舆情
今日头条、抖音是最主要的两个平台,合计占比超过 62%,成为观点碰撞和事件发酵的核心区域。此外百家号、 微博、快手等平台信息数量也相对较多。这种分布特点表明, 该事件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和争议性,适 合在开放平台引发讨论。 (三)网民倾向分析 在该事件传播中,参与网民评论中性信息占比 94.09%, 负面情绪占比 5.67%,正面情绪占比 0.24%。多数网民对培训机构的真实性表示质疑,同时对就业环境表示担忧,舆论0 魔豆 | 5 页 | 520.04 KB | 1 月前3华与华,咋就成了舆情“助燃剂”?
贝预制菜”转移到“华与华专业度”,更引发公众对其“立场中 立性”的强烈质疑。正常情况下,营销咨询公司应在幕后提供 策略,由企业官方发声。但华杉却在公开言论称罗永浩为“网 络黑嘴”,直接将争议性质从“产品质疑”变成了“个人骂战”。 华衫的越界操作不仅让自己从“顾问”变成了“当事人”,更给舆论多找了一个靶心。 三是过往营销策略的反噬效应。华与华此前为西贝打造 的“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本是其核心成功案例,可在0 魔豆 | 4 页 | 193.19 KB | 1 月前3百章舆情观察:西贝事件后建议企业一把手进行舆情培训
平台的舆论特性(如微博的情绪化、知乎的理性化、抖音的 场景化),也不懂得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 其四,不了解“高管网红化”的双刃剑效应,盲目追求 个人曝光度,却忽视了言论失当可能带来的品牌风险。 其五,在争议性话题领域随意发言,如涉及性别、地域、 政策等敏感议题时,因缺乏敬畏心而引发舆论反弹。 针对这些病灶,舆情培训需构建“靶向性内容体系”, 实现“缺什么补什么”。 一是强化“品牌公关思维”培训,让“一把手”明白“个50 魔豆 | 7 页 | 323.99 KB | 29 天前3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
旨在影响公众对某一具体 社会事件或司法案件的看法,从而间接或直接影响社会舆论乃至司法判决。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手段和方法: 干扰手段和方法: 制造话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与案件相关的敏感或争议性话题,引起公 众讨论。 舆论引导:利用网络水军或机器人账号发布大量支持或反对某一立场的信息,试图塑造公众意见。 虚假信息传播: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或假新闻,误导公众判断。 情绪化宣传:利用情感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
实新闻的推文被转发的概率高 70%。不实新闻比真实新闻跑 得更快、更深、更广。 研究人员将新闻定义为“在 Twitter 上发表的任何信息”, 可以是文字、照片或网上的文章链接。研究人员避免使用争议性术语“假新闻”(fake news),而使用“不实新闻”(fal se news)。他们将新闻分类为真实(true)或虚假(false)。 如果一条 Tweet 被标记为虚假,并不意味着发 Tweet0 魔豆 | 9 页 | 474.62 KB | 3 月前3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事件 因官方信息迟缓披露滋生了诸多谣言,激发了民众共情受害 女孩家庭对公权不信任;奔驰女事件中,民警“灭火式执法” 和隐私调取特权等细节,直接刺激公众对公权私用的集体焦 虑。 议题本身的争议性与符号化标签 高传播性舆情往往具备强冲突标签,例如“特权阶层 VS 平民”“二代家庭 VS 残疾家庭”。江油事件中,舆情操作 者将“都是普通家庭”造谣为“官二代”,故意制造矛盾对 立,之后将0 魔豆 | 8 页 | 252.68 KB | 2 月前3一场“撞”出来的舆情风暴,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事件舆情报告pdf
本次事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传播声量达到 53,731,媒体传播力高达 889,593,968,表明信息在媒体间 的传播效果极为显著。 同时也是社交媒体时代舆情引爆的典型范例,其核心 在于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视觉素材,通过多平台、多圈层的 联动,迅速突破圈层,成为社会性话题。 主要传播话题方面,从最初少数人对理想 i8 安全性的 惊叹,迅速演变为全网对测试真实性的普遍质疑、对理想 营销手法的广0 魔豆 | 16 页 | 790.77 KB | 2 月前3
共 12 条
- 1
- 2